wula
wula

"We must free ourselves of the hope that the sea will ever rest. We must learn to sail in high winds.”...from (Aristotle, Onassis)

疫情時代 必備PLAN B

The real man smiles in trouble, gathers strength from distress, and grows brave by reflection. By Thomas Paine
快篩之亂大概也吵了1~2週了,似乎有消停的跡象,在這之後就決定來敲一篇馬後炮文章(這文章大概就像是跟政客一樣,誰不會馬後炮呢…ㄎㄎ)

台灣從封境控管到走向解封的道路,看來陣痛期不會短,尤其又是在眾多的聲音之下進行的。

首爆的第一狀況大概就以"快篩"最能吵,以身處雙北之中,要說不擔憂絕對就是可歸為神經大條族群之中。快篩的價格,快篩的數量,快篩排隊的人潮,大概就是這段時間新聞媒體喜愛的話題,由政客類型的人帶出話題來,似乎對下新聞標題就能更吸引點閱率?

關於快篩的價格,個人覺得是類”境外勢力”的劇本以外,真的覺得其他兩個議題,都很有進步的空間;價格,要拿當地生產,不加跨國運輸費就到消費手中來嗆價格,真心覺得這類的才是吃米不知米價。再者,這就好像是當初在吵"立陶宛蘭姆酒"價格的情況一樣,台灣人真的消費不起?但怎麼出現開賣1小時就完售的情況?當然,如果是長時間要把生活日常連結上透過”快篩”來決定可不可以日常出門,就不可歸在同樣的討論區塊中,畢竟消費目的性不一樣。但從排隊的人潮中也可以觀察到,雖然可能會花得很心痛,但這價格是可以負擔的(總不能喝星巴克負擔得起,排隊排得很開心,這種關乎健康檢測的就無法吧?)。

價格這件事的焦慮,對個人的來說,是疊加在看了不少通膨消息的情況下,因此不禁覺得,這議題,執政跟在野都沒有問對問題,沒有對根本性問題進行探討;讓人民焦慮的不是價格,而是有限的薪水中又必須負擔的開支;關於台灣GDP或出口量多好,對小市民有感的還是薪資隔年有沒有往上翻的可能性(不是指基本工資;相較韓國,有位韓國YTer相當訝異台灣的薪資漲幅是持續停滯的情況;薪資不翻漲…製造業就持續缺工吧…),所以看到執政跟在野針對一些小錢在吵翻天就覺得是在"哈囉",都同樣不去探討為何台灣中小企業薪資漲幅幾近停滯,再來就是2月開工後就紛紛調漲的民生消費價格,更無論那誇張的房價了(真希望多數選民不要再選出那些跟房產土地建商關係”太好”的議員了)。如果政治人物永遠在搞方向錯誤的民生議題,人民看了除了情緒高漲以外,在生活上也不會有實質性的改善。

(很建議那些政治人物看下” 你想通了嗎? : 解決問題之前, 你該思考的6件事” / 作者:唐納德.高斯(Donald Gause), 傑拉爾德.溫伯格(Gerald M. Weinberg)著)

至於,快篩的數量快篩排隊的人潮,這兩個議題是連動的,對密集性城市來說,剛放寬隔離時間,超乎預期的黑數,一下來不及消化的確診數量,這些新聞標題看多了明顯焦慮感上升了,尤其當聽到周圍誰誰誰確診,即使沒密切性接觸,就會覺得需要快篩來確認自身是心理影響生理,還是真的就是那天選之人?

其實在快篩種種的狀況下,凸顯的是,執政者有沒有做”最壞的打算 跟 最好的準備”,相關防疫政策是否有評估到人民焦慮、恐慌或是輕忽染病、保險投機的相關心態?也許下次相關重大節點的防疫政策調整之前,參考下社會觀察家、社會心理學家、google趨勢等專業社會意見吧…另外就是,針對"見縫插針"跟"配合境外勢力"劇本的演練…老是被豬隊友搞到焦頭爛額,最後變牽著鼻子走,就不會是理性型的防疫策略了。

意識到不足,承認不足,才能改進。

至於放鬆管制之後,中央/地方就像多頭馬車,各有意見,但身為小市民只希望這多頭馬車朝的是同一個方向去解決防疫陣痛期,而不是朝多個方向而導致馬車上的人民顛波難耐到摔下馬車…在這個時間點,如果政客還想著政治算計,那就跟共產黨一樣讓人噁心。(別以為台灣人民看不懂政治把戲)

另說,身在雙北之中,聽到確診已經不訝異了,對於確診數字也無感,在這情形之下,真正會在乎的是"醫療資源",而實際知道的案例是人確診了(有症狀)隔好久才有相關隔離通知,更不用說視訊看診,拿到處方簽藥品,相較於黃篩篩那立即性確診通知,同樣是台北市,冷暖自知。如果醫療資源接著是要靠"社經地位、運氣"來獲得,這樣下去會失去民心,會失去人民對於政府防疫政策的信賴度(當初要圍堵是靠人民對政府防疫政策有一定的信賴度的,請別輕易摧毀)。

在說,如果因為防疫保險之亂,而擠壓到真正醫療資源需求者,那就得另外分流處理那些無症狀(不確定確診)者;讓無緊急情況者跟緊急情況需求者都擠在急診室,醫護不崩潰也難…疫情已讓醫療擠壓的情況下,不要只要求政府去做些什麼,像塞爆急診室這些狀況,人民是可自控的,症狀及情況是否嚴重到需要"急診"還是為了防疫保險這種不急的情況,完全可以理智去判斷(個人是覺得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大於請領保險的緊急性);要讓台灣成為寶島不是嘴上說說,需要有集體意識;而台灣人喜歡高歌的人情味,在這個時間點,請人民發揮一下吧…

另外,有點不懂,都能將口罩、快篩劑的數量做線上數位回報了(雖然回報準確度會跟執行面有點落差),為何 收治急診救護 還得一家家醫院打電話,什麼時候可以整合好醫療跟救護系統,印象這不是很早先就希望規劃執行的嗎?(´c_`)


後話:這篇就是有點馬後炮的廢話,知易行難,還是得靠中央跟地方好好地合作。但還是想敲出來...做個紀錄?

這matters,是當初疫情爆發時所開始的,一連串轉變,也真是某種Vlog,其實這情況下感覺有點從戲外入到戲中,確診似乎是另外一種必需的心理準備。Anyway,不能讓恐懼控制,Plan B是這個疫情時代必備的,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