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Burns 電影薪火
FilmBurns 電影薪火

電影媒體,以評論和專題文字為核心,讓光影蔓延。 網站: https://linktr.ee/filmburnshk

談村上春樹.改編作品.《隨盲柳入眠的女人》

村上喺純文學同大眾文學之間遊走,著作極之暢銷,當中如果有作品改編做電影,往往會係新聞話題,受到高度關注。近年,除咗濱口龍介套《Drive My Car》,仲有李滄東《燒失樂園》(Burning)都係改編自村上嘅短篇小說。兩個故仔原篇幅都好短,根本唔夠撐做長片,因此兩位導演各自擴充咗內容。

原文刊載於電影薪火

文|馮慶強

撞啱打風,星期一工作被迫延後。窗口望出去,冇乜風雨,想去附近照常做生意嘅超市買嘢,不過話晒八號波,隨時刮大風,吹甩招牌、斷樹幹之類,加上攤咗喺梳化,唔太想郁,最後唯有留喺屋企,食之前買落嘅通粉同沙律,上網睇片打發時間。除咗八下網台有冇上載新節目,都會隨興搵歌聽。例如佐藤奈奈子、高田蜜惠、The The、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羊文學、Cody・Lee(李)等老餅加新晉。最近就迷上山下毅雄音樂,尤其初代動畫「雷朋三世」系列片集 BGM,又或者佢幫《七人刑事》、《大岡越前》等六至七十年代電視劇做嘅配樂,YouTube都有唔少。左㩒右㩒,Echo & the Bunnymen 翻唱 The Doors〈People Are Strange〉彈出嚟。翻聽,依然正。

醒起,村上春樹《雜文集》收錄咗一篇關於 Jim Morrison 嘅文章,提及七十年代好幾位早逝嘅流行音樂巨星。用〈Soul Kitchen〉做題,佢以「肉的焦味」形容 The Doors 嘅歌。所謂青春,雖然滿載激情,但非常之短暫,埋藏喺裡面嘅能量,潛在嘅危險性,足夠為夜晚點火,將精神同埋肉體盡情燃燒。村上經歷過戰後最動盪嘅歲月,見證過理想幻滅所做成嘅創傷,對年輕人獨有嘅敏感、脆弱、崩壞,認識好深。佢早期小說,好多時就係寫原有嘅率真點樣逐漸失去。人被生活打磨,同時又需要抵抗某種「失落」,當中個體同群體之間無法融合、同化嘅矛盾,積累成唔同嘅虛空、虛無,甚至乜嘢係「真實感受」,都越來越難以把握,無法肯定。隨年齡增長,村上所關注嘅課題有所變化,尤其經歷過 1995 年「地下鐵事件」、阪神大地震等重大事故,其寫作生涯從此進入另一個階段。

村上喺純文學同大眾文學之間遊走,著作極之暢銷,當中如果有作品改編做電影,往往會係新聞話題,受到高度關注。近年,除咗濱口龍介套《Drive My Car》,仲有李滄東《燒失樂園》(Burning)都係改編自村上嘅短篇小說。兩個故仔原篇幅都好短,根本唔夠撐做長片,因此兩位導演各自擴充咗內容。前者延伸出嚟嘅故事,角色所經歷嘅事件同改變,尤其後半部,基本上已經唔似村上小說嘅世界。不過我意思,唔係批評佢唔似,亦唔係話要量度部戲夠唔夠忠於原著,而係由中段開始一路走到最後「愛的擁抱」,實在太過典型,搞到我幾乎以為睇緊酒井法子嘅溫情劇。我承認咁講可能同口味有關,未必公平,但對比起濱口龍介之前嘅作品,例如《偶然與想像》、《睡著吻別 醒來抱擁》等,《Drive My Car》確實變咗調。無可否認,濱口嘅改編好成功,不單止唔同地方觀眾反應都好好,康城、金球獎上台不在話下,連奧斯卡獎都攞埋,唔到你唔服。至於後者,由於李滄東關注點唔一樣,無法簡單比較,而原著〈燒掉柴房〉寫得非常之抽象,人物同行為之間因果關係模糊,灰色地帶好多,讀起嚟,都幾難話一下子理解到個故仔想講乜嘢。

文字上,曖昧不明係村上短篇小說嘅特色,但若果要拍成電影,就另外一回事。當年李滄東提到,佢進行改編時候,有參考美國作家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短篇經典〈燒馬棚〉。〈燒掉柴房〉啟發自〈燒馬棚〉。兩個故仔有相近地方,但虛與實拿捏,手法好唔同。《燒失樂園》係一部拍攝相當精良、扎實,戲劇力量足夠嘅電影。其中,關於階層、階級上落差,有明確指涉,對於一味追逐經濟發展嘅利與㢢,亦持一定批判態度,呢啲通過戲劇處理浮現嘅觀點,我相信,應該係來自福克納嘅影響更加多。

至於最近同樣改編自村上小說嘅動畫長片《隨盲柳入眠的女人》(Blind Willow, Sleeping Woman),宣傳稱被譽為「最能呈現村上世界的作品」。睇完我有認真思考下呢個問題,究竟係咪「最能呈現」呢?部戲係法國作曲家皮亞科德(Pierre Földes)首次執導,佢揀咗包括〈鷿鷈〉、〈UFO 降落在釧路〉、〈青蛙老弟,救東京〉、〈隨盲柳入眠的女人〉、〈生日女郎〉、〈發條鳥與星期二的女人們〉等六個短篇,然後重整每個故事之間嘅脈絡,將人物連結起,構成一個有長片規模嘅世界。劇本的確保留咗唔少原著有嘅嘢,例如對白、場景、角色嘅反應、非現實性描寫等,大部分跟得好足。動畫方面,動作相當真實,應該係有實拍素材墊底,然後 Rotoscope(即描印真人動作)。其實整體嚟講,部戲質素唔錯,完成度亦高,不過滔滔不絕嘅對話,耐人尋味嘅比喻,信息量太大,好難消化。而且村上小說獨有嘅無聊感,經過大量模擬真實嘅動作去演繹,差不多完全削走晒。

最後最為難嘅部分,係超現實場面嘅表達。比如青蛙老弟、大蚯蚓,佢兩個嘅出現同戰鬥,文字可以引發讀者自行聯想,點諗都得,但部戲將呢樣嘢具體畫出嚟之後,變成青蛙就係呢隻青蛙一樣嘅青蛙,蚯蚓就係呢條蚯蚓一樣嘅蚯蚓,想像嘅空間歸零,實在太無趣。話說回頭,我對村上小說有認識,所以前面嘅質疑先會出現,因此反過嚟講,觀眾若果冇睇過佢作品,一張白紙入場,可能比較恰當。咁究竟係咪「最能呈現」呢?借用對白:「答案既可以係 Yes,亦可以係 No。」就睇你自己對想像力嘅定義決定。

市川準電影《東尼瀧谷》

過去大森一樹拍過《聽風的歌》,獨立導演山川直人亦改篇過《麵包店再襲擊》、《遇見 100% 的女孩》。印象比較深係陳英雄 2010 年《挪威的森林》,套戲除咗李屏賓嘅攝影,其他都好難睇。真係改編得好,出到村上原著神髓,形式同內容緊密配合嘅戲,我認為暫時就只有已故導演市川準 2004 作品《東尼瀧谷》。只睇過一次,月尾重映,會再睇。


電影薪火網站
電影薪火Instagram
電影薪火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