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書籤
耳朵書籤

經營一個奈米Podcast:《耳朵書籤》

《Instagram的演化與難題》功能即是文化

在Instagram平台中,每當有人上傳毫無修圖的照片,就會使用 #Nofilter 這個標籤。作者以此作為書名,譬喻這本書的內容毫無修飾不加濾鏡,為讀者解密Instagram背後的故事
Goodreads:4.12 (3040人評分) 豆瓣: 8.8 (86人評分) 出版年: 2020-11 作者:莎拉·弗萊爾 (Sarah Frier)

今天要介紹的書是《No filter | The Inside Story of Instagram》

中文翻譯書名: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


在這篇文章當中,我會介紹:


• Instagram如何崛起、他們的策略是什麼?

• 為什麼Instagram至今不開發轉發功能?

• Facebook為什麼要收購毫無商業模式的Instagram,以及Instagram為什麼要答應?



先講結論


做為一個Instagram早期的使用者,我很喜歡這本書,它為我解答了多年的疑惑,例如為什麼照片一定要是正方形、為什麼 Instragram 一直不開發轉發貼圖的功能?


雖然新創傳記書籍多少都會有一點「成功的後見之明」,這本書也不例外。

但作者對每個事件有足夠深的拷問,她補充了完整的背景資訊,因此閱讀以後,讀者會很清楚的理解Instagram的崛起絕不是什麼萬用的成功教條,而是難以複製的天時地利與人和。


最後,如同以前《創意電力公司》讓我們側面了解賈伯斯,《No filter》也間接讓我們認識了2012年後的馬克祖克伯。

講一個快速的心得:撇開道德批判,馬克祖克伯是一個優秀的商人與老闆,許多決策是為了讓公司不倒下的不得已的手段,但這是撇除掉了道德批判。


我們進入正題。




2004 | 起點,一個嚮往文藝復興的男大生


每個產品的發跡,都可以看到創辦人思想的影子,Instagram也不例外。


創辦人叫做凱文‧斯特羅姆 (我們接下來就叫他凱文吧)。


2004年,他在史丹佛大學主修計算機科學 。但他其實對程式設計沒特別感興趣,他真正喜歡的是攝影與藝術。


因此他利用本科的專長,做了一個叫做「照片盒子(Photobox)」的影像存放工具,供大學生們在網路上分享照片,同時也透過這個項目賺了一點平台費。


圖:凱文斯特羅姆,與照片盒子的網頁截圖(Photobox)

這個網站獲得了馬克祖克伯的注意。


當時的Facebook正快速成長,隨著社群平台逐漸進入戰國時期,只有發文功能是不行的,一定得加入照片上傳功能。急缺人手的祖克伯邀請凱文進入Facebook工作,但被凱文拒絕了。


凱文雖然喜歡祖克伯,但他認為「與其花時間建構他人的帝國,為什麼不多花時間研發自己的項目呢?」

左二為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2004年曾招募凱文來Facebook工作,但被凱文婉拒。

拒絕了Facebook以後,凱文利用寒假時間,來到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學習釀酒、拉花,以及他最感興趣的攝影。


當時的他拿著昂貴的鏡頭與機身進入藝術學院,認為這是拍出好照片的標準配備。但是他的攝影老師卻請他收起手中的相機。


「好的作品不必然需要高階的工具」


說完就給了他一個只能拍出模糊相片的塑膠相機,並且要求他接下來的三個月,都只能用這台陽春的相機照相。


2005年的冬天,凱文拿著這個塑膠相機流連各大咖啡館,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拍攝角度去補足相機質感的不足。


此時他學到了一個道理:「攝影的重點不再於你使用的相機,而在於你有沒有找出不一樣的切入角度。」

圖:創辦人本身是具有攝影背景的工程師,Instagram就是他興趣與工作的完美結合。


2006 | 錯失良機,進入谷歌


回到美國後,他發現自己曾經拒絕的兩家公司 — Facebook與Twitter已經進入了多輪融資。


能進這兩家公司工作是多數人一輩子都無法體驗的機會,凱文遇到了兩次,兩次卻都被他揮霍掉了。


最後,他選擇進入Google工作。


在美國,常春藤名校學生有一條近乎生產線式的人生規劃:學金融、數學的就進華爾街,學資工的就進矽谷或Google。對多數人來說,進Google工作就像是菁英版的公務員,是很常見且穩健的一條路。


但對凱文來說,進Google更多的是希望能快速熟悉科技圈的運作邏輯,他希望能知道大公司是如何一步步地收購小企業的,這樣他未來成立公司就可以有更多元的知識去思考。


但他並沒有如願進入收購部門,而是被分派進Gmail的開發團隊,工作內容是想辦法讓人能更快的察看郵件。

要如何能夠讓人更快的查看郵件呢?他們最後的解決方法相當有意思:


當用戶在帳號欄輸入自己的帳號時,Google就在他輸入密碼的這段時間,先幫他預載好郵箱內的資料。因此當使用者點擊登入的時候,就已經有好幾封郵件可以閱讀了。


「解決問題不必然需要高階的工具,缺乏的只是切入問題的角度」,他們沒用到任何複雜的設備,就完成了Gmail的任務。


凱文的學習夢最後被2008年的金融海嘯給打碎。

那一年因為金融風暴的關係,Google完全沒有任何的併購專案,凱文也決定離開待了三年的Google。




2009 | Instagram的雛型:波本威士忌


如果我們穿越時空來到2009年的舊金山,會發現大街上的咖啡店時不時會坐滿20-35歲的科技宅。每個人三五成群,筆記型電腦上充斥著各種編碼程式。


自從賈伯斯發布第一款iphone以後,矽谷圈們相信手機應用程式將是下一個掏金聖地。每個人都希望能做出一款爆紅的app,凱文也不例外。


凱文很清楚技術不是他的強項,但他知道自己具備更全面的知識,例如藝術、創投、編碼、與人脈,這些綜合起來,能讓他做出一款不同於以往的應用程式,有質感的那種。


最後,他架了一個叫做Burbn的應用程式,名字來自於他喜歡的波本威士忌 (Bourbon Whiskey)。


這款應用程式具備了三個現在Instagram的雛形,包括:

1. 上傳照片

2. 地點打卡

3. 社交:與親友的照片互動能夠賺取點數

圖:Instagram的前身 – Burbn app

但由於功能過於繁瑣,使用者常常不知道這個app的核心是什麼,因此Burbn的下載率始終不高。當你什麼都想做的時候,反而什麼都做不好。


再加上,當時同性質的應用程式已經很多了。曾有投資人問凱文「現在有十家新創公司來找我們,每家都在主打社群、移動裝置、定位,你們有什麼不一樣?」


這問題考倒凱文了,於是他和合夥人坐下來,討論下一步該怎麼走。



2010 | 專注做一件事情,並且做到極致


在凱文與合夥人的一次頭腦風暴當中,他們決定把所有五花八門的服務都砍掉,專注做好相片就好。


一方面是因為Burbn應用程式中,只有照片功能會有人持續使用。 另外一方面是,隨著手機功能的進步,總有一天專業相機會逐漸被手機給取代。


因此,他們決定開發一款新的應用,以照片作為主打,「我們就專心的解決照片的問題,並且把它做到最好。」


Instagram就此誕生。但他們很快地就遇到三個棘手的問題:

① 3G手機要上傳照片實在太花時間了

② 手機畫質很差,人們不好意思分享自己的照片

③ 照片要修完還要各自上傳到其他平台很麻煩


為了解決這三個問題,他們做了一些不得已的限制。

首先,使用者的圖片被迫切割成正方形,這有助於增加上傳的速度。

再來,他們為照片添加濾鏡。


凱文把Gmail的工作經驗搬移到了Instagram。當用戶在為照片選擇濾鏡時,照片已經一部分上傳到了平台,這除了可以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等待的時間以外,濾鏡自帶的藝術的氣息還可以遮掩掉畫質不好的問題。


圖為2012年的網路迷因,「讓Instagram的濾鏡遮住你的醜照片吧」

最後,他們允許用戶將照片分享到Facebook與Twitter上。與社交巨頭做好朋友,永遠比和他們競爭容易得多,甚至可以進一步利用社交巨頭已經搭建好的流量。


上面這三點,足以解決畫質、上傳速度、流量引導等問題。


在同一天,他們也做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拒絕開發轉發功能。




為什麼Instagram至今不開發轉發功能?


這也是我長久以來的疑惑。why?


Twitter當初毫不猶豫就加入轉發功能,因為他們認為:反正用戶本來就在複製貼上彼此的內容,開發這個功能不只能增加平台黏著度,用戶也不用想內容想的那麼辛苦。


Facebook也是如此。Facebook作為一個主打「連結與分享 (connect and share)」的公司,轉貼數越高,代表用戶在Facebook擁有積極的體驗。同時,轉發貼文越多,也代表用戶花更多時間在Facebook上,這無疑是每個平台都在追求的效果。


優點這麼多,Instagram為什麼不開發轉貼服務?

圖:早期的Instagram團隊 (圖片來源:Peter DaSilva)
「我們要打造的,是一個鼓勵原創的生態系。

如果我們開發了『轉發』功能,不只會毀掉讀者的期待,也會降低創作的動力。」

- Instagram團隊堅定的說


對讀者來說,我們關注一個帳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喜歡他創作的內容,我們想要看到的就是100%出自於他的作品。如果河道上開始出現他轉貼別人的圖片,將會大大的降低追蹤者的期待。


而對創作者來說,Instagram禁止轉發除了讓創作者有更高的動力 (與壓力) 製作照片以外,也創造了一個乾淨的資訊流。


當每個作品都能夠直接指向原作的時候,藝術家也會感受到尊重與鼓舞,進一步的更努力的創作。這個就是Instagram想要的。


功能即是文化


我們稍微從故事當中跳出來,比較一下Facebook、Twitter、Instagram這三個主要的社群平台,他們的轉發功能各自帶來什麼樣的文化。


  • Facebook成為消息的集散地:

    轉發功能使新聞更容易傳播,但也讓Facebook容易變成是假消息的溫床,因為所有的情緒當中,恐懼是相對容易傳播的。

  • Twitter成為意見中心:

    Twitter平台的特點是有140字的發文限制,同時,轉推數 (retweet) 是他們衡量熱門與否的主要指標 (如下圖)。

    人要如何在短短140字內達到最大的轉發量呢? 自然會需要有更明確的立場、更誘發情緒的文字才能做到。最後的結果就是,在Twitter內很少看到深入的討論,更多的是政治人物用來鞏固鐵桿支持者的發言。
圖:轉推數 (retweets)是Twitter很重要的熱門指標


  • Instagram則成為個人品牌的最佳場所:

    因為Instagram沒有轉發功能,所以視覺上,整個塗鴉牆100%都是來自創作者的風格。在這裡你可以更輕易的打造個人品牌。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會在Facebook看到教你打造個人品牌的人,但Instagram的「個人品牌專家」卻滿山滿谷的原因。

    同時,既然沒有轉發功能,「時間」這個向量似乎就被縮短了,在Instagram沒有蹭熱度的問題,一切只關於你創造了什麼作品。




2011 | 原創的力量、Instagram的快速崛起


建立一個社群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凝聚出一個讓人嚮往的文化。


回想我們過去,不論是選擇一份工作、參加一個社團、或者是考慮要不要進入家庭時,真正讓我們選擇加入或離開的,並不只有錢、福利等等的外部因素,更多的是這個團體中有沒有我們嚮往的人與價值。


社群媒體也是一樣。


Facebook早期之所以聲勢浩大,是因為當時所有用戶都是哈佛與史丹佛的名校生,這是讓人嚮往的一群人;Twitter早期之所以能崛起,是因為許多政治明星與科技巨頭的加入。


Instagram深深地知道打造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他們app上架後的第一步,就是邀請他們覺得很酷的攝影師、設計師與藝術家入駐,奠定整個社區充滿創意的文化以後,自然能吸引相關領域中更具有權重的人加入。


Instagram上架不到不到一年,伺服器上的相片就已經超過了一億張。同時,他們也吸引了大量的演藝、時尚圈的加入,例如小賈斯汀、卡戴珊家族與Vogue雜誌。

他們的迅速崛起讓所有社群平台意識到「內容原生」的重要性。

也吸引到了馬克祖克伯的注意。




2012 | Facebook的困境:要麼超越自己、要麼收購別人


我們將視角切換一下,從Instagram這個小應用程式,轉來逐漸龐大、略顯疲態的Facebook。


在各大科技巨頭當中,Facebook是唯一的純軟體服務。


Google、蘋果、Amazon都有生產手機或者其他實業,唯獨Facebook必須要在別人的硬體上開疆拓土。


這意味著Facebook將來的發展只有兩條路,一個是發展昂貴而且已經晚別人好幾步的硬體生意。或者是想辦法讓自己的應用程式在各方面都維持覆蓋率的冠軍。


很顯然,後者是勝率比較高的路。


但要如何保持社群媒體的第一名?  除了Facebook工程師必須要讓應用程式更實用更有趣以外,他們也必須要時時刻刻複製、收購、消滅掉所有的競爭對手,才可以確定使用者的注意力不會被別人給分食。


祖克伯曾經試著要收購Twitter,被Twitter給拒絕了,後來Twitter竟然成為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這讓祖克伯很後悔,他絕不容許會威脅Facebook生存的事情再次發生。


因此,當Instagram展現亮眼的成績單時,馬克祖克伯毫不猶豫地打電話給凱文,他開門見山地說:「我想要收購你的公司,不管你今天需要多少資金,我都會給你兩倍的數字。」


當凱文表示自己需要思考一段時間時,馬克祖克伯很清楚凱文的下一步一定是找股東與合夥人討論,他也知道Twitter一定也會試圖收購Instagram。


掛掉電話以後,他立刻打電話給所有Facebook高層,表示這場收購談判必須盡快定下來,完成的越快,任何對Facebook不利的討論與殺價可能性就越低。


當時所有Facebook高層都取消了假期計畫,把原本平均耗時幾週甚至數個月的收購時程,壓在一週內就要和Instagram談出結果。


圖:馬克祖克伯邀請凱文來到家中,商討收購一事。 (圖片來源:successstory.com)


2012 | 為什麼Instagram最終會答應?


錢對大部分的公司來說是很大的誘因,但對Instagram來說也許不是。


他們當初的天使投資人是我曾經介紹過的《創投之路》的創辦人。同時,他們在2012年獲得的融資是4000萬美金,這麼大的金額意味著,Instagram是有很厚的本錢去揮霍。


既然沒那麼缺錢,凱文為什麼要答應Facebook的收購?


主要有三個理由:


第一:只要Facebook卯起來複製Instagram現有個功能,Instagram沒有足夠的能量去與之競爭,畢竟當時的用戶數量懸殊。


第二:Instagram將受益於Facebook現有的運營基礎設施,不僅僅是數據,還有人才。


人力的缺乏是Instagram長久以來的問題,不是他們不想招募員工,而是在新創產業,要找到即戰力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在收購之前,Instagram員工已經有數個月都住在辦公室沒有好好休息了。尤其每次小賈斯汀一發文,粉絲就會全面癱瘓Instagram的伺服器。曾有工程師為了搶救平台,約會約到一半就跑回公司,接著忙了整整一個月沒有跟心儀的對象聯絡,直到想起來時,對方已經另結新歡。


為了顧及員工的健康,以及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眼下只有臉書團隊有相關的經驗,能夠幫Instagram緩解人力上的吃緊。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馬克祖克伯答應Instagram能夠維持獨立,Instagram的兩位創辦人仍然是公司的執行長(CEO)。


最後,臉書以天價十億美金,收購了Instagram。


收購那天,凱文戴著團隊與馬克祖克伯在臉書總部會面 (上圖)


外頭的人看著這個透明玻璃會議室,總想著裡面裝著十億美金。




謝謝你的閱讀

這篇文章也有同步錄製成Podcast喔

歡迎你的收聽 😊

🎧【Spotify】

🎧【Apple Podcast


p.s. 日常生活分享會放在 📷Instagra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