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有史以來被翻唱次數最多的 6 首民歌

(编辑过)
蔚藍幾篇的翻唱歌曲的文章,自己是興趣盎然。最近看到美國作曲家網站有這一篇文字,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Photo by blocks on Unsplash

民歌(Folk Song)一向如此翻譯,印象中,多數古老流傳下來的歌曲,通常是佚名創作,就是不知誰是作曲人,也有寫作「傳統歌曲」(Traditional)了事,而且不止英語系,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或稱民謠。

而民歌這說法是有點簡單,改稱民間歌曲便更加精準,因為歷史悠久,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流傳已久的,有相當歷史的,其中聖誕歌特別多。另一種稱為「當代民間音樂(contemporary folk music)」,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後復興,依循傳統手法,創作新的民歌,後來,更和其他品種音樂混合,有Folk Rock(民謠搖滾)和Folk Metal(民謠金屬)等的分支。

需要特別一提,很多傳統民歌也會歸類為世界音樂(World Music),因為各地方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語言的背景。台灣就是一個好的例子,原住民的音樂各有特色,很多是有過百年歷史,一直傳承下來,通常連同舞蹈,加上傳統習俗,到今天仍然族群中演唱。同時,一些原住民接觸到其他的音樂,也會引起興致,譜寫新的自己語言的歌曲,已可算是當代民間音樂了。

簡單地攪清楚一些民歌的定義,就讓我們看看最普及的六首歌。

1.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據說這首歌被翻唱了超過六百次,不知道有沒有包括《滔滔千里心》呢?由Paul Simon在1970年寫成並出版之後,就有人開始翻唱,同年已有貓王皮禮士利和騷靈皇后Aretha Franklin的版本,此後,不斷有不同版本。這裡分享兩個比較近期的演繹,一個是男團Collabro的版本,另一個是為倫敦區Grenfel Tower大火的災民籌款的Artists For Grenfel版本,背後有Brian May,Nile Rodgers和Pete Townshend等人彈結他呢。

2. 《Both Sides Now》在之前的文章已提過,Joni Mitchell 作品,但另一位新進女歌手Judy Collins率先錄音,更成了她的招牌歌。Mitchell再錄(算不算翻唱),成績不及。後來過了三十年左右,Mitchell 做了一張翻唱老歌的專輯,也重錄兩首自己的舊歌,成了一個滄桑版,特別有味道。不少人翻唱過,較近期的有2021年奧斯卡最佳電影《CODA》中,由主角Emilia Jones 重唱。這裡我選了Neil Diamond的版本,另一個是Paul Young和Clannad合唱的版本,各有不同。

3. 《Blowin’ in the Wind》是Bob Dylan的作品,可算是當代民歌的典範。這次便分享兩個比較少見的,一個是比知兄弟年輕時的演出。另一個是Alanis Morrissette在英國音樂名人堂向Bob Dylan致敬時的演繹,仍然很重她的個人風格。

4. 《Scarborough Fair》,可能大家認識這首歌便是Simon & Garfunkel 的版本,甚至以為是他們的作品,但其實是一首古老英國民謠,曲和詞的根源已不能肯定,一直有人改寫,相似的歌詞可以追溯至1670年。商業錄音大概在五十年代出現,但仍有人不斷增減歌詞。這裡選了兩個女歌手的版本,一是Marianne Faithfull,另一個是Sarah Brightman。

5. 《The Sound of Silence》又是Simon & Garfunkel 的名作,在另一篇文章已提過,自己深受重型樂隊Disturbed的版本感動,完全是新的體驗。這是一個現場版本,還請來Myles Kennedy來合唱,跟原版本不遑多讓。另外,就聽聽結他手Pat Metheny的純音樂版本。

6. 《Danny Boy》是一首古老的愛爾蘭民謠,有超過一百年歷史,大家應該聽過,有太多人唱過。請恕我偏心,找了兩個愛爾蘭樂手的版本,一女一男,請大家試聽。

這些歌對稍有經驗的樂迷來説,應該算耳熟能詳。我也有點驚訝的是Simon & Garfunkel 的歌曲竟佔一半(雖然《Scarborough Fair》不是他們的手筆),可見在六十年代是當代民歌的高峰期,那時還有Bob Dylan,Joan Baez 等,歷史就是這樣寫下來。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