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193《史記》卷七〈項羽本紀〉14:誰知道自己的決定有可能會改變歷史的走向?

項伯真的是出賣了項羽嗎?

──────────原文──────────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柰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柰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巵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翻譯──────────

楚國的「左尹(官名)」項伯,也是項羽的叔父,一向跟日後被封為「留侯」的張良很要好(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此時正跟隨在「沛公」劉邦身邊(張良是時從沛公)。由於項羽打算在明天早上擊垮劉邦的軍隊,因此項伯基於友誼便連夜跑到沛公軍中,私下會見了張良,把事情全都告訴了他,並要張良跟他一起逃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

項伯說:「沒必要跟沛公一起送死啊」(毋從俱死也)!」

張良回答:「我是幫韓王護送沛公的,沛公如今情況危急,我若自己逃走就太沒有義氣了,我不能不告訴沛公啊(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於是,張良趕緊走進沛公的軍帳,並把項伯的話全都告訴了沛公(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一聽到項羽打算在隔天早上擊垮他時,深感吃驚地問說:「我該怎麼辦呢?」(沛公大驚,曰:「為之柰何?」)

張良則反問:「是誰給您出這個派兵防守函谷關的主意呢(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沛公回答:

「是一個見識鄙陋的小人勸我說(鯫【音同鄒】生說我曰):『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軍進來,您就可以佔據整個秦地稱王了(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所以我才聽了他的話這麼做(故聽之)。」

張良問:「大王您估計自己的兵力敵得過項王嗎(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沛公沉默不語(沛公默然),過了一會兒才說:「當然敵不過,那我怎麼辦呢(固不如也,且為之柰何)?」

張良回答:「請讓我前去告訴項伯,就說沛公是不敢背叛項王的(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沛公聽到張良竟然與認識項家的人時,趕緊問說「您怎麼跟項伯有交情呢(君安與項伯有故)?」

張良回答:「當年還是秦王朝的時候,我們就有交情了(秦時與臣游)。由於項伯曾經殺人,是我讓他免除死罪(項伯殺人,臣活之)。如今情況危急,他便趕緊前來告訴我(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沛公又問:「你們兩人誰的年齡較大(孰與君少長)?」

張良回答:「項伯他的年齡比我大(長於臣)。」

一聽到項伯年紀比張良大後,沛公對張良說:「您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侍奉他(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張良出去請項伯。項伯進來與沛公相見。沛公捧著酒杯向項伯獻酒祝壽,又訂下兒女婚姻之約(沛公奉巵【音同之】酒為壽,約為婚姻)。

沛公說:

「我進駐函谷關以後,再細小的東西都沒敢動,還登記百姓的戶口,查封各類倉庫,就只為了等著項將軍的到來(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我之所以派將守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趁火搶劫和意外的變故的發生(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我們日夜盼著項將軍到來,哪裡敢謀反啊(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希望項伯您詳細轉告項將軍,我是絕不敢忘恩負義的(願伯具吏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項伯答應了,對沛公說:「明天一定可要早點來向項王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沛公說:「好吧。」

於是項伯又乘夜離開,回到軍營中,把沛公的話一五一十的報告給了項王(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接著又說:

「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關中,您怎麼敢入關呢(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如今他立下大功卻反而要攻打他,這是不合乎道義的,不如藉此好好對待他(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項羽聽完之後,也承諾項伯的請求。

─────────解說與心得─────────

司馬遷對於「鴻門宴」的描述,曾多次被選為高中國文的課文。主要是因為司馬遷的這段詳實記錄,讓我們好像在看電影一樣地身歷其境。隨著項伯連夜奔走在兩軍之間,我們不僅感受到張良對友誼的重視─寧願趕緊報告劉邦,也不願意獨自逃亡;另一方面,也看到劉邦的善於變通─不僅立即尊項伯為大哥,並承認自己犯下誤信他人的錯誤。

然而,如果站在「史學」的角度來看,這段記載到是有不少問題。

首先,這段紀錄的來源令人好奇。畢竟當時的項羽或劉邦都還不是帝王,身邊不可能有「史官」紀錄兩人的言行,因此司馬遷為何能如此詳實記錄到好像他就站在一旁一樣呢?或許,這段內容中有部分可能是司馬遷為了讓內容更生動而加油添醋的,像是劉邦的「大驚」反應,以及類似小說筆法的串場:「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但如果扣掉司馬遷的文學筆法,那麼留下來的事蹟就是:項羽打算明早攻打劉邦,因此當天晚上項伯基於友誼去找張良,接著張良基於責任把項羽的意圖告訴劉邦,劉邦才察覺到自己的錯誤安排,便希望透過項伯回去轉告項羽,最終項伯也確實把這件是回報給了項羽。

這段故事雖然看似合乎邏輯,但當中仍有很多不被外人所知的過程,像是項伯私下去見張良,張良又急忙去找劉邦等等,應該是這幾個人物才知道的事情,在他們沒有留下任何紀錄的情況下,為何相隔百年的司馬遷都知道呢?或許,這些是當時的士兵流傳出來的過程,又或者是司馬遷的個人創作,總之,關於這段「史料」的來源,總讓我感到很不可思議。

其次,如果司馬遷真的有拿到相關文獻,但身為楚國高官「左尹」的項伯竟然可以趁著夜晚去劉邦的軍營中私下與張良見面,經過一番討論後,項伯還回自己的軍營去向項羽稟告,也讓我曾經覺得有點怪異。像是項伯為何能輕易地穿梭在兩軍之間?以及為何這麼晚了,這些人還沒睡覺等等。

不過,這次讀這段史料時,心中的困惑倒是減少了不少。

關於項伯的部分,我想這是因為當時項羽與劉邦都還是楚國起義軍的一份子,因此項伯憑著「左尹」的身分輕鬆往來兩軍之間。至於為何他們都還沒睡?我想應該是因為事態緊急,所以才被叫醒的吧!?畢竟這攸關張良、劉邦的性命,因此這兩人一定得起來接見項伯。至於項羽,或許是因為項伯是他叔叔,而且又有要事稟告,所以才醒來的吧!

最後,這段史料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仍舊是項伯的抉擇。身為項羽的叔父,他可以為了朋友去跟張良通風報信,但為何他要對劉邦也如此友善呢?倘若當時沒有項伯的告知,隔天一早絕對是項羽軍隊殲滅劉邦的軍隊。如此一來,也就不會有日後的漢朝出現。以此角度來看,項伯根本就是害了項羽。然而,項伯真的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嗎?

我想,項伯應該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抉擇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吧!以當時的情境來看,項伯應該只在乎好友張良可能會喪命,所以才會出手相救。其次,則是通過劉邦的解釋,項伯發現自己的侄兒誤會了劉邦,所以打算以長輩的身分勸項羽別做傻事而已。項伯並不知道自己的這些決定最終害項羽少了一個殺劉邦的機會,項伯也絕對不是把友情看得比親情重要,只是那個情境讓他做出如此的決定而已。有了這一層了解,才會明瞭項伯為何會在鴻門宴中有那樣的舉動。

至於,鴻門宴的過程如何?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一小段史料給我的一趟思辨之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