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倚
林倚

記下停駐在心裡的書,電影,和所在之地 願感動我的也能感動你

遁|七日書 Day 6

(编辑过)

大概是個很俗套的答案。那個可以帶來巨大慰藉的,是讀書和電影。還不確定「寫」這件事,是不是也算。畢竟想寫寫不出來的時候也是很痛苦。

讀書和電影能短暫脫離眼下的日常,是不用解釋的。我讀書有點偏食,商業的,心靈勵志的,基本不碰,其他雜食,小說散文大概更多一些。說來這樣的活動在華人社會一直以來都沒得到適當的待遇,常以為是一件輕賤的事,小時候看漫畫得偷著,大了選科系,人就說你學這個能幹嘛呢,再大一點到中年,電影看得多了最能證明的只是自己吃飽太閒。

在Matters講這個大概有些多餘,會在這裡敲敲打打的多少都經歷過文字或影像的「救贖」。不是逃離真實,而是更貼近真實。就是內心有什麼被觸摸到了,有什麼東西又被展開了,或輕撫或重擊。遇上了你只能屏住呼吸,像是此生沒理由再活,或者狂喜個三天,不住感謝在須臾的年歲中還能感受這樣的好。

電影《一一》裡的那句名言是:電影發明了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至少三倍。

我想文學也是的。

如果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不免受限於己身的狹隘。或像疫情期間,實際受到外環境的約束。拿起一本書,點開一部電影,大概都是最低成本的,能帶我們走向更遠的地方。

這樣說來,Matters也算是能藏身/延展生命的場域了。

其實剛開始寫是在方格子,起初斷斷續續地,有時間隔超過半年。最近一年多,才開始比較規律的寫,但一個月也頂多一、兩篇,多半是和自己看過的電影、文字的對話,而非評論。小說也一直在寫,但沒有放上網。我不夠自律,從平台獲得一些實質支持或精神上的鼓勵,確實能反過來督促自己,涓滴成細流的寫下去。

所以對於這些平台,其實是很感恩的。慚愧也有一點,因為不擅經營社群,又或者太放縱自己的任性,所以一直不是能帶來流量的寫作者。(鞠躬)

有時會想,創作的人何其多,不管是寫電影、推書,分享生活,還是小說寫作。自己在這之中並不是多有才華或獨特,為什麼人家要花時間看或是打賞給你呢?說不要太在乎讀者和市場,完全為了興趣、使命,或自我理解而寫,好像也沒有辦法那樣純粹。如同王鷗行的那段話,「我們自以為藝術是被內心感受觸動。到頭來,卻是期望別人找到我們。」

這是最誠實的自白。

無論如何,即便不是自己,好的文字會一直存在,也希望自由創作的地方能一直一直存在。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