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
呂嘉俊

傳媒人,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同時經營出版和飲食主題書店。著有《好好吃飯》和《味緣香港》。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

香港種咖啡豆的意義

近幾年我一直有留意香港種咖啡豆的情況,並從中發現了一種價值,或可說是香港農業的出路。香港種咖啡豆不是新鮮事,荔枝窩、上水、大帽山、粉嶺都有農夫種植,但在香港種其實不是一件易事。
Gary(左)和Mike各自用自己的專業,嘗試改善香港咖啡豆的質素。(圖片來源:*CUP媒體)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你們香港人種田來幹嗎?種出來的東西,夠養活香港人嗎?」經常聽到類似的聲音。說起來挺有道理,一塊田種出來的食物,只夠養幾個人,香港人口之多,單靠那幾塊田種植,有何價值?倒不如用來建房子,起鐵路,創造更大的經濟潛力。

這算不算是歪理呢?不能養活自己國民,難道就沒資格種田?等如我們有生產暖水壺,而你說這個暖水壺不能供應給全部香港人,那麼請你別再生產了。世上有幾多個國家,真正能做到自給自足不假外求?雖然她們有入口食物,但同時仍有自己的農產,有自家製造的東西,大概才是一個健全社會。

近幾年我一直有留意香港種咖啡豆的情況,並從中發現了一種價值,或可說是香港農業的出路。香港種咖啡豆不是新鮮事,荔枝窩、上水、大帽山、粉嶺都有農夫種植,但在香港種其實不是一件易事。眾所皆知,咖啡樹多生長在高海拔地方,日夜溫差大,要還原這種環境就得想辦法。知道好些農夫會在香港模擬高海拔地形,在咖啡樹旁種大樹遮蔭,或把咖啡樹種在河邊,創造出晚上陰涼的環境,令溫差更大。

我在 PMQ Coffee Agenda 認識了啡農 Mike 和 Urban Coffee Roaster 的 Gary,他們在 O Farm 種植咖啡樹已有幾年,產量不算多,2020 年是 3 公斤,2021 年情況相若,大約 3.5 公斤。2022 年似找到方法,產量增至 6 公斤,這個數字好像見不得人,數量連一家咖啡店的營運都不足夠。但 Mike 和 Gary 不約而同說出種咖啡樹的重點,並非要供應市場所需,而是透過種植做研究,作推廣和教育。

香港咖啡產業蓬勃,整個行業有不少人才,但不是每位咖啡師或炒豆師都可到外國的咖啡莊園實地考察。香港的咖啡園則可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親身接觸到咖啡果,並見證咖啡果由脫皮開始,到日曬水洗處理至炒豆的整個過程。特別是香港進口的多是生豆,咖啡師甚少接觸到最原始的果實,當他們有機會了解整個耕作過程,代表咖啡師們可從中思考生產線上的各種變化,在細節上微調,創造出一杯更好的咖啡。

閱讀更多:呂嘉俊:香港種咖啡豆的意義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