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有歷史的世界是幸福的,否則風花雪月僅是虛無飄渺。流逝的時光,點滴拾遺,於悄然偶遇的空間現場,是悲歡離合,也是千古風流。在社畜禁錮裡掙扎如我,寫作是窗口也是救贖,手中的經緯,指引我向烏托邦邁進。

愛蝶人、嗜字者,蘿莉塔。

9到14歲的美麗少女,在納博科夫的筆下,成為了文明仕紳最可怕的試探,更像是一名醉心於操縱幻覺的魔術師。男人,從狩獵者淪為被擄者,至於褪下衣裳,含苞待放的禁臠呢?蘿莉塔,我們今天如此稱呼著。
「『文學』和『蝴蝶』是人類已知兩種最甜蜜的『激情』所在。」

愛蝶人、嗜字者:納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 - 1977),《蘿莉塔》(Лолита / Lolita)的作者,4月22日壽星。

是無心的示好還是大膽的挑逗?伴隨著成熟男人的渾身顫抖,遊走犯罪邊緣的手足無措與帶些嘴角上揚,被套弄著那異常神聖又充滿激情的至高「權杖」,小妖精(nymph),9到14歲的美麗少女,在納博科夫的筆下,成為了文明仕紳最可怕的試探,更像是一名醉心於操縱幻覺的魔術師。男人,從狩獵者淪為被擄者,至於褪下衣裳,含苞待放的禁臠呢?蘿莉塔,我們今天如此稱呼著。

誕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名門貴族之後,據傳更可直接追朔到韃靼王子血脈的納博科夫,父親是著名律師與政治家,更是民主憲政黨的要員;在四海一家的「世界主義」薰陶下,他從小就學習三種語言(俄、法跟英文),也立志成為文學工作者…但17歲時出版了個人詩集後,納博科夫的堂姐,貴為名詩人的吉皮伍絲(Zinaida Gippius),卻這樣告訴著他的父親:「請告訴你的兒子,他(納博科夫)永遠不會成為一名作家。」

西元1917年,俄國先後爆發兩次大規模的社會主義革命,納博科夫闔家逃離聖城,來到了有德國撐腰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境內,父親加入了反抗共產黨的「白軍」(White movement)陣營,擔任克里米亞地方政府的法務部長;但隨著俄羅斯農工紅軍(Red Army)在內戰中取勝,納博科夫與其家人又輾轉遷徙至德國柏林…可遺憾的是,西元1922年,父親在一場預謀刺殺憲政黨幹部的攻擊行動中捨身成仁,用肉體保護了領導人米留科夫(Pavel Nikolayevich Milyukov),犧牲了自己的性命。

放棄跟母親、妹妹前往布拉格的機會,隻身待在柏林,以筆名V. Sirin發表文章的納博科夫,很快就成為俄國海外流亡人士裡的詩人與作家代表,然而,動盪不安、詭譎多變的歐陸情勢,共產黨的獨大、納粹黨的崛起,甚至是流亡群體內的各方勢力消長,讓他持續過著顛沛離離的日子,一個城市換過一個城市,最後在希特勒的大軍開拔挺進法國之際,黯然告別巴黎…納博科夫的大弟謝爾蓋(Sergey Nabokov)來不及逃出生天,後來亡於「諾因加墨集中營」(Neuengamme)。

平安來到了「新世界」,也就是美國,早年曾留學英國劍橋,具備動物(昆蟲)學與文學兩項專業技能的納博科夫,受邀為「比較文學」住校講師,更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呀!《博物館驚魂夜》的所在地)擔任義務性質的昆蟲學家。二戰落幕後,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聘請納博科夫擔任俄國與歐洲文學教授,而他的得意門生,包括了日後擠身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金斯伯格女士(Joan Ruth Bader Ginsburg)。

學期結束後的閒暇空檔,納博科夫與夫人經常會到美國西部旅行,沿途也會採集各種不同蝴蝶的樣本,就在公路上、草叢旁,豔陽下,旅途中的愛蝶人、嗜字者,開始動筆創作《蘿莉塔》…

一度,他試著將未完成的稿件燒毀,也一度,作品在美國遭四家出版社拒絕付印,但花都巴黎的「奧林比亞出版社」(Olympia Press)排除眾議,把12歲的朵洛蕾絲(Dolores Haze),也就是西語發音小名為「蘿莉塔」(Lolita)的小妖精,輕輕柔柔地帶往了成熟男人的國度,更一舉綻放出絢爛無比的煙花,不只攻頂《紐約時報》暢銷書單的冠軍寶座,更意淫著…

那些永遠長不大的「梨花」們,是,《一樹梨花壓海棠》,西元1962年由庫貝利克(Stanley Kubrick)所執導的《蘿莉塔》電影版,中譯片名是何等的意境深遠啊。但即使改編劇本已經將朵洛蕾絲的年齡向上調整到14歲,可視覺感官的震撼力依舊衝擊力十足!「歡愛」二字,佐以老少配的不倫,肉慾纏綿的禁果,是至喜、狂野?還是踏入無底深淵的鎖匙?(西元1997年的重拍版本,更有Jeremy Irons的全然獻身演出啊!)

「『文學』和『蝴蝶』是人類已知兩種最甜蜜的『激情』所在。」

書寫文字之外,納博科夫對於蝴蝶,尤以「灰蝶科」(Lycaenidae)更是情有獨鍾的,他認為灰蝶在數百萬年前從西伯利亞出發,經白令海峽遷徙至美洲大陸,更自阿拉斯加飛越美洲的崇山峻嶺而到達智利…西元1945年他首次公佈此一論述,並稱灰蝶有過五次大遷徙的軌跡,但這種說法隨即遭到了全球昆蟲學界的嚴詞批評,認為他只是在胡言亂語…

到了西元2011年,英國皇家學會正式宣布,經過為期十年的基因序列研究,昆蟲學者證實納博科夫的研究成果具有充足且可信的科學依據,並認為他對灰蝶分類系統,作出了難以抹滅的「重大貢獻」。


尾聲:

一樹梨花壓海棠,用詞絕妙之餘,又隱約帶著一股說不出口的情色愛戀,有主詞、受詞與動詞,這是文字的魔力與魅力,更是挑戰內心深處的慾念,文畢至此,就看讀者的想像空間囉。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ladimir_Nabokov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lita

https://blogs.nottingham.ac.uk/wordsonwords/2018/03/19/book-review-lolita-vladimir-nabokov/

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155910/vladimir-nabokovs-fighting-spirit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