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ers
Anders

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示巴女王》

希伯來國王所羅門和示巴女王的會晤,講述了來自紅海南部示巴國的女王,不僅贈給所羅門禮物,還對國王進行了頌揚。女王為了不被誆騙,決定親自去辨認所羅門的智慧和威望。於是,即便女王受到了國王最高榮譽的接見,還是嘗試用疑難問題來考驗他,而國王也對其問題作出了機智的辯答。女王至此再也沒有疑慮,公開向所羅門賠禮致歉 : 你的智慧和你的榮耀,超過了我所聽到的...... 感謝上帝,讓你坐在以色列的國王寶座上!
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示巴女王》 ,約1452-1458,濕壁畫,336 × 747 cm, 意大利阿雷佐,聖弗朗西斯大教堂內的巴奇禮拜堂

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約1416-1492)是在1452年開始創作這組題為《真十字架傳奇》的壁畫的。壁畫位於阿雷佐聖弗朗西斯大教堂內的巴奇禮拜堂的牆上,其中關於示巴女王和所羅門國王會晤的故事被再現於禮拜堂右牆的中部。

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真十字架傳奇》 ,約1452-1458, 意大利阿雷佐,聖弗朗西斯大教堂內的巴奇禮拜堂

畫面被分割成獨立的,含有不同情節的兩個片段,第一個片段發生在自然的環境裡,第二個則被安排在一個具有建築特色的場景中。示巴女王剛過耶路撒冷泉源的西羅亞河橋——便認出未來基督殉難的十字架聖木,於是立即上前跪拜。女王只是在第二時間才會在所羅門的宮殿裡被接見。

莊重緩慢的並列式場景一定會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畫面的構圖卻出人意料的簡單,人物臉部則表情肅穆、舉止大方。左右對稱的禮拜儀式中,兩個正備著馬鞍的宮廷馬夫隱退於中景,他們是活躍畫面氣氛的唯一不可缺少的元素。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六位迷人的年輕女子,她們陪伴著頭飾雅緻、姿態莊重、舉止虔誠的女王。尤其是列隊的第一位女子,被安插在下跪的女主人後面,她的手指指向那根承載著歷史的木樑。整個列隊是如此和諧,以至於跟在她們後面的小侍從顯得很不起眼。

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示巴女王》 ,約1452-1458,濕壁畫,局部,336 × 747 cm, 意大利阿雷佐,聖弗朗西斯大教堂內的巴奇禮拜堂

示巴女王跪拜的那根木樑是直接從善惡樹上鋸下來的,本來它是被用來造橋的,但令人費解的是,它根本無法被打造。而這一奇蹟的發現則揭示了木樑的真實本質,也解釋了女王在其面前的謙卑。後者是去拜見所羅門國王的路上發現這根聖神木樑的。

畫面最左邊的馬夫和馬匹,為整個聖經場面添加了一種現代感和一些民間氣氛。我們可以看到畫家典型的處理手法 : 人物和馬鞍顏色的微妙置換,在白色和黑色之間運用了各種不同的過渡色。其它可以表現藝術家自然主義風格的是那匹齜牙咧嘴的馬,它顯露的緊張感給整個組群增添了生機。

畫面的右半部是第二個場景:宮殿。其因凹槽柱、柱頭和多彩的大理石板而引人矚目,兩位君主在此會晤,至於位於天花板的十字形橫梁則讓畫面產生了縱深感。宮殿左面是所羅門和他的宮廷隋臣,右面是女王和她的隨行女子。示巴女王在以色列國王面前請安,也預言了她剛才跪拜的那根木樑是猶太教的結束。整個畫面的佈局平穩、寧靜、游離於質樸與華麗之間,它們彼此相生卻不相違。

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示巴女王》 ,約1452-1458,濕壁畫,局部,336 × 747 cm, 意大利阿雷佐,聖弗朗西斯大教堂內的巴奇禮拜堂

這裡的所羅門國王,與前一章作裁決的年輕君主不一樣,他留著長長的鬍鬚,擁有至高無上的君權和莊嚴的儀表,這些都表明他並沒有因歲月的流逝而失去睿智,相反增添了些許寬厚仁慈的威信。

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示巴女王》 ,約1452-1458,濕壁畫,局部,336 × 747 cm, 意大利阿雷佐,聖弗朗西斯大教堂內的巴奇禮拜堂

女王的身後站著一位穿著綠色長裙的女子,姿態高傲,但也素淨雅緻,如此的形象,即使是在文藝復興時期,也是很罕見的。這種感覺也特別呈現在與她側影相呼應的,位於她左邊的那個男子,後者披著一件別有風味的淺紫紅色袍,有著長裙女子的同樣高貴。

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示巴女王》 ,約1452-1458,濕壁畫,局部,336 × 747 cm, 意大利阿雷佐,聖弗朗西斯大教堂內的巴奇禮拜堂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