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ers
Anders

喬托‧迪‧邦多內 (Giotto di Bondone):《基督進入耶路撒冷》

基督進入耶路撒冷後將被抓、被審判、判決、處死。 根據《聖馬太福音》,基督命人牽來一頭母驢和一頭小驢,基督隆重地騎上謙卑的驢背上。 於是有些人將衣服鋪在路上,有些人則砍下樹枝鋪在路上。 前呼後擁的民眾喊道:"和散那歸於大衛之子! 奉主名來,應當稱頌! 和散那高高在上!" 當基督進入城門後,眾人的熱誠不減,整個城市不停地歡呼:"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穌!"
喬托‧迪‧邦多內 (Giotto di Bondone),《基督進入耶路撒冷》,1304-1306, 濕壁畫, 200 x 185 cm,義大利帕多瓦斯克羅維尼禮拜堂

我們曾經在斯克羅維尼禮拜堂裡看到喬託的《迦拿的婚慶》,就在這同一個禮拜堂裡,畫家再現了基督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故事之一: 他騎著驢,在其使徒的 陪伴下進入耶路撒冷城。

義大利帕多瓦斯克羅維尼禮拜堂

斯克羅維尼禮拜堂的牆上,描繪著一系列有關基督和瑪利亞的生活故事的壁畫,總共39幅,《基督進入耶路撒冷》是其中的一幅。 在猶太逾越節朝聖人群的迎接下,耶穌騎著驢,走在簇擁成群的頭上顯著光環的使徒前。 一路上是熱情的民眾,他們將衣服鋪在地上來柔緩驢子腳下的路。 遠處,小孩子為了砍樹枝而爬上了橄欖樹,他們激動不已地歡迎耶穌的到來。 基督本人,莊重祥和,他抬起右手作出降福的手勢來答謝城民熱情虔誠的迎接。

可能是為了更好地烘托出眾人的興高采烈,喬托 (1266-1337) 在此部作品中的用色非常鮮豔,既呈現了人物的裝束和光環,也描繪了藍天和橄欖樹。 然而,這肅穆的時刻卻充滿不祥之兆,因為這場莊嚴的進入耶路撒冷正預示著耶穌的死亡和復活。 他自己曾在使徒面前重複念叨:他將落在祭司和律法家手中,被判死刑、被恥笑、被愚弄、被侮辱、被鞭撻,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 朝聖者的歡天喜地鮮明地反襯了宗徒們的暗忍悲切。

岩石之上有一個爬上橄欖樹的孩子,他的姿勢標誌著基督漫漫長路的最後一站:耶穌來到他殉道的地方。 在這裡,驢子的出現是為了證實《舊約》中的預言:猶太新國王在民眾面前出現時,"謙遜地騎在驢背上"。 他不是君主集權的國王,而是一位 ‘‘拯救者’’、‘‘救世主’’和‘‘贖罪者’’。 也許是因為這些,人民才匯集在城市堡壘下迎接他。 堡壘上端形如金字塔,強調了高聳建築物的防禦性。 畫面中民眾的好奇心勝於憂慮,愈加讓人覺得浮躁民眾之後驟然變化的悲催和令人不解。

為了更好地體現基督和被拯救世界之間的鴻溝,畫家在兩者之間安排了一個空間,驢子的頭意味深長地出現在這一空間。 整幅畫面呈現出一種不適的錯位:順從的使徒因悲劇的臨近而沮喪,但民眾卻歡呼雀躍。 二者之間,耶穌看起來更孤單。 他被象徵性地環繞於隨行隊伍裡的兩頭驢和背景中兩個攀爬在橄欖樹上的孩童,肩負著使命的耶穌,毫不退卻,漸漸向他悲慘的結局前行。

畫面的上半部是兩個爬在樹上的孩童,他們的背後是天青石藍的天空。 四位福音傳道者中,只有馬太在經書中提及基督最熱忱的信徒,確切地說,這兩名孩童也許是得到允諾的孩童,他們將比其他重要人物更早進入天國。耶穌即將透過畫面右邊的城門進入城市,也將在受難時從這扇城門出來。 喬托將城門矗立於畫面的右上端(相對來說,耶路撒冷要高於加利利海),試圖營造出一種上升感。

驢子曾經接納並溫暖過聖誕節的小耶穌,接著又將他帶到埃及。 與驕傲的駿馬相比,驢子樸實而謙卑,在這裡它再一次和基督的塵世命運息息相連。 小驢崽標誌著永恆的生命輪迴,它的頭默默地埋在使徒們的袍子之間。

畫面右邊是三位正在褪去袍子的男人,他們構成了一個金字塔的形狀,其先後順序如同一部電影片段:第一個站著的正扯著袖子; 在他下面的,正將他的衣服拉倒 頭頂; 第三個則趴在地上並將袍子鋪在驢蹄下。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