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註銷用戶
已註銷用戶

.

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了解不能轉讓

孩子問,爸媽為何常常不在家。父母答:說了你也不明白,乖乖唸書就好。

其實是甚麼更龐大難解的東西,使爸媽長時間在外頭工作回不了家?是甚麼讓他們某些同事──或他們自己──突然離職?是甚麼致使他們賺來的錢以哪種資產形式貶值……很多問題,連成年人自己都不了解。

他們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為何不聽話,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甚麼;不明白為何從某一年開始,孩子比他們更常不在家……


但在家也有問題。父母在外工作,十多歲的孩子放學回家,也會因「獨留兒童在家」的法例令父母惹上麻煩。幸好世上有種人叫「外傭」。

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以一名菲傭為主角,評論界給此片驚為天人之反應。這是一個亞洲發達地區普通家庭的故事,父母雙職、孩子難教、經濟不景、人浮於事。看背景和題材,香港觀眾不難投入,但敍事觀點卻是從小孩和菲傭的角度出發,觀感煥然一新。

現代都市生活充滿常見而陌生的事物與事情。它們常在那兒,卻難以理解──或人們已不想去理解。

《爸媽不在家》的主角家樂是校內出名的頑童,最嚴重的一次,跟同學打架,把對方的頭撞穿了,差點要被趕出校。經過求情,他被罰在全校面前受箚刑。為何他這麼頑劣?為何他常常吃飯中途跑掉?家樂的媽媽大著肚子,也不知怎樣管住這大兒子。


家樂的父母聘請了菲傭泰莉來照顧孩子,看似解決了一個問題,卻也衍生出其他問題:她和孩子是否合得來?做菜是否地道?手腳是否乾淨?家樂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給面子,當然也不會輕易讓一個陌生人干擾他自行其事的習性。直至有次泰莉要帶家樂回家,他不理會,搶過單車便衝出馬路,給撞倒了。泰莉對這頑劣小孩縱是反感,也盡責地照顧他。後來泰莉跟家樂相處下來熟絡了,當媽媽的又暗忖:為何孩子更喜歡她做的菜?她星期日都在做甚麼?為何她偷偷地藏著那麼多錢?

「問題兒童」的背後是「問題家庭」,背後則是一個「問題社會」,再退一步則是一個「問題世界」。父母為了養家而不能顧家,產生了家庭問題,但上班面對的問題也不少:母親為公司在打字機上打出一封又一封的解僱信,究竟公司是否出了問題?公司能撐多久?何時會輪到自己?當銷售員的父親被解僱了,不敢告訴家人。他找不到同行的工作,轉職當保安員,只能偷偷在家內自己洗制服。是他不夠努力嗎?是他犯了錯嗎?

《爸媽不在家》的故事發生在亞洲「金融風暴」出現的1997年,家樂的父親無辦法抵擋跨國資本流動時所產生的「下流社會」趨勢。世界充滿難解的謎題。經濟學家後來嘗解釋產生「金融風暴」的原因,但十一年後,全球性的「金融海嘯」撲向各國,像家樂那樣的家庭又會遭受怎樣的影響?家樂能順利升大學嗎?畢業後會否負著一身學債?這個「難題世界」令人焦慮,使人更難以理解別人,更遑論信任。政府不可信、制度不可信、身邊的人也不可信、連自己也不可信。因為不信任家人會信任自己,所以家樂父親「下流」當保安員,重新點起戒了的煙,瞞著妻子;鬱悶的母親則瞞著家人去參加強調正向思考的培訓班,花了很多錢,卻慘遭騙財;泰莉瞞著僱主,星期天去髮廊打工。


家樂跟泰莉的相處卻打開了一道人際間相互理解的狹縫。兒童和外傭在這世界中都是弱勢──不只在於經濟和政治能力方面,也在於他們作為應該被關注、被了解的人。當母親的為了工作而不能全時間照顧兒子,把兒子給別人照顧卻又不免嫉妒。自己的骨肉自己不了解,一個異鄉人卻做到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生怕自己的「母親」角色被搶去。

泰莉其實也是一個母親,因為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結構,她要放棄照顧自己孩子的機會,越洋到外國照顧別人的孩子。「都係為咗搵食啫。」那些要聘請外傭代替自己照顧孩子的人,跟外僱面對相似的難處,卻不了解他們。像香港這發達地區,以比本地人更低的薪金聘請外傭(否則負擔不起),美其名「比較優勢」,說外傭在香港賺的錢匯到她們的家鄉算不少,大家都有好處。資產的流動是現代世界的法則和動力,也是各種難題的根源。很多人卻忽略了,資產可以轉讓,親情不能轉讓,了解別人的機會也不能轉讓。

(刪節版原載於《突破Channel》2014年3月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