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薄荷
貓薄荷

一個平凡的90後

被討厭的勇氣(未完)

前面部分讀後感(1)

如果連性格或人格特質,甚至是過去的一些經歷,都不是影響現在的行為的原因,都是自己為了某種利於自身目的而選擇的生活狀態,還有一切如:憤怒、悲傷等出於情感面的表達亦是因特定目的所主動產生,那這些看似無意識或環境因素發生的,其實都是自己下意識的選擇嗎?如此以來所有依照因果關係推導出的決定論觀點的事情,就將有截然不同的解釋,其實滿有趣的。

可仔細回想自身經歷,比方說我在大學時期曾有一對和我關係相當好的情侶,無論是做什麼可以的話時常會一起,但男方是個很忙碌的人,還要一邊維持家中的生計,家人的很多主要事情,平時為人比較是深謀遠慮較為踏實,想得較遠而給人穩重安心的人,也有一定幽默感,不過缺了些浪漫元素,少了點讓女方感受到在乎的小行為,上課時常也因為家裡的事情遲到或沒到,久而久之有段時日,我反而成為陪伴女方時間較多的人,不過當然我們彼此並沒有什麼曖昧或進一步的打算,硬要說更像是能講心事的異性好友,因此我也見證不少次他們吵架,撇開真的有事發生的時候,某些時候太突然我也不曉得是怎麼一回事,有一天與女方在聊心事,她表示有時候生氣只是為了引起男方關注而去哄她,感受對方能在乎自己的反應,這似乎符合前面的立論,生氣只是達成因起對方關愛這目的的工具。

若連人格特質都是自己選擇的一種生活狀態,不禁讓我反思,自己內向為主的特質如果也是為了達成某個對自身有善意的目的所主動選擇,而不是跟生活環境或以前的經歷有關,那又會是出於什麼目的?目前得到的答案,便是藉此而得以避免與人來往,避開因為與人互動而會產生的不舒服感,如因為一時說錯話得罪人抑或基於某些原因被人說壞話、甚至是正面躲避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等等,如此一想也許真的有這麼一個可能,選擇內向讓自己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或工具達成這目的,在國中有意識想要改變的當下,又因為想達到其他目的想要開始一點一滴做改變,當下那時我想除了心中有想找更多朋友、夥伴的需求外,還有像是羨慕那些可以自然與人互動的狀態,還有突然覺得不想那麼下去的各種不同念頭,才交織而成的一個目的能驅動我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