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摩托
土摩托

鉴片-非虚构(16)

鉴片(非虚构第16集)

继续鉴片(非虚构第16集)

袁越

《Working-What We Do All Day》(我工作故我在)***

分别从穷人阶层、中产阶级、高级职员和老板阶层当中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跟拍他们的日常工作状况,看完后的一个普遍感觉就是现代人工作的动力已经不仅仅是拿工资了,而是还要寻求存在感,或者为这个社会贡献点什么。在这个内卷的时代,这个需求真的是太难满足了。PS:像这种描写普通人生活、没有戏剧冲突的纪录片非常珍贵,但也非常难拍,奥巴马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但即使有奥巴马站台,片子还是吸引不了太多观众,所以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越来越狭隘了,大家都被短视频惯坏了。

《Clarkson's Farm》(克拉克森的农场)***

拖了很久才终于看完了第一季,这个剧的好处是把农场生活拍得很有趣,给很多城市小资普及了农业知识,缺点是主人公的很多观点和做法都是不对的,不知道观众能否分辨得出来。PS:我个人觉得主人公克拉克森是个Asshole,如果我在生活中遇到他,一定会彼此讨厌。

《Our Planet II》(我们的星球第二季)*****

虽然还是爵爷解说,但Netflix的节目就是和BBC的不一样。比如这一季居然开始埋伏笔了,网飞真把它当成美剧在拍。这一季的主题是动物大迁徙,其中海洋动物和鸟类的迁徙都没啥好说的,陆地动物就只有非洲和北极地区还算正常,其余部分只拍了一个云南大象,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农业才是人类对地球生态最大的破坏。

《John Was Trying to Contact Aliens》(约翰的太空寻人启事 )***

为了修复一下看完《宇宙探索俱乐部》之后我那充满疑惑的心灵,我又看了这部。虽说这是短纪录片,两者没有可比性,但它们的主题都是一样的,甚至连结尾的升华部分都非常相似。对比一下两部电影,你会明白中国的落后真的是全方位的,从电影到实际生活,全都落后于这个时代,而且落后了很多年。

《Wham!》(威猛乐队)*****

这片子是为60后拍的,威猛乐队是我们这代人唯一和国外同步喜欢的一支流行乐队,意义太不一样了。我根据这个纪录片给《爱乐》写一篇专栏,算是给青春一个交代。

《To End All War :Oppenheimer and the Atomic Bomb》(终结一切战争:奥本海默和原子弹)****

诺兰的电影不用看(绝对是垃圾),但奥本海默这个人还是需要了解一下的。我觉得大众对他的要求太高了,把应该对政治人物提的要求放在了他身上。其实当年研制原子弹是没有争议的,否则的话,如果希特勒抢了先,那才是人类的灾难。不过,这部片子再次印证了我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美国之所以要在日本的城市上空扔原子弹,而且一扔就是两颗,一大原因是歧视亚洲人,没把日本人当人。因为按照当时的情况,选择一个无人的地方扔一颗吓唬一下应该就足以让日本投降了。奥本海默的遭遇很有代表性,我在《叛逆》里写过美国当年的白色恐怖有多么严重,那是典型的“与恶龙缠斗过久,自己亦成为恶龙”的案例。好在美国迅速从麦卡锡主义里走了出来,否则就和现在的苏联没什么两样了。PS:我一直觉得人类社会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就是随着知识的普及,普通人的能力值不断提高。比如,当年一个普通美国人就可以买到重型武器,这是美式民主之所以能发展起来的基础。未来的某个时候,随着知识的普及,以及人工智能的普及,也许普通人也可以制造原子弹了,那时的社会将会向哪种方向发展?这应该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The Deepest Breath》(最深的呼吸:自由潜之恋)**

恕我无法被这个故事感动。潜水是一项非常酷的运动,自由潜也很酷,但如果单纯为了破纪录而拿自己的生命冒险,我认为不值。相比之下,那对为了拍火山而不幸丧命的科学家夫妻要比这个故事里这对恋人牛逼多了,根据那个故事拍出来的两部纪录片也更好看。

《Geographies of Solitude》(孤独地貌 )**

因为一篇网文而看了这部纪录片,进而稍微调查了一下这个岛的历史。其实这个岛上始终有人,Zoe Lucas并不是独自生活在荒野,而这座岛的历史、生态和环境影响都非常有意思,值得好好讲述,可惜拍摄者Jacquelyn Mills是一个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她显然被这个岛的地理位置和独特风貌、以及Lucas的故事镇住了,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只好选择了现在这种先锋派的做法,即用一些不知所云的视觉影像和怪异的配乐来掩盖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这就是现在很多所谓“先锋艺术家”惯常使用的遮眼法。话虽如此,片中的一些影像还是有点意思的,配上不同的音乐就是一个很好的迷幻视觉作品,抽DM时可用。PS:如果是爱登堡或者赫尔佐格来拍这个故事,肯定要比这个好很多,期待一下。

《陌生人》柴静****

第一集就很不错,起码非常完美地解释了柴静为什么要去拍恐怖分子,以及中国人为什么应该去看这样一部讲欧洲恐怖袭击的片子。看完第一集后我立刻想起了几天前看奥本海默纪录片时的感想,那就是截止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之所以还算安宁,最大的原因就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没有普及到普通人层面,但这一天早晚会到来。

第二集的两个论点很有意思:一个是圣战者是自相矛盾的;另一个是他们的暴力行为是逻辑推理的结果,而不是一时冲动。

第三集柴老师把恐怖主义的原因归于集权主义,我并不是百分百同意,接着往下看吧。其中有段话很有意思,大意是恐怖分子中的那些精英只愿意学习先进技术,却不愿学习先进技术诞生的环境。我在很多强国知识分子当中看到了同样的倾向,这帮人也离精神分裂不远了。

第四集信息量太大了,有点应接不暇。其中涉及到洗脑的那部分对我而言不算新鲜,包括消除自我、简单重复、拒绝怀疑和群体盲从等等。但有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是经济不是恐怖主义的主因,二是来自沙特等富裕国家的书籍给欧洲圣战者洗了脑,三是圣战者自认为是世俗世界的陌生人,这是一种激进(而不是保守)的人生观。

第五集终于开始涉及到本质问题了,那就是应该如何看待宗教(所有宗教,包括基督教和佛教在内)。如果不把宗教的内核说清楚,恐怖主义是无解的。这一集试图用哲学来代替宗教,我是不同意的,因为宗教本身就是哲学思考的结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能够破除宗教的迷思,这就是科学。

看完第六集,很高兴看到有几个主要的采访对象都是通过对科学的探索而觉醒的。柴老师所说的“不再寻找终极真理、不再需要一个单一答案、拥有一个永远开放不断更新的身份”这3条其实都是科学探索的原则(第一条其实应该是不再相信现有的任何真理就是终极真理),而这个原则和宗教的核心理念是相违背的,所以我不认为科学和宗教能兼容。PS:这个节目采访的都是觉醒者,但事实是还有更多的伊斯兰信徒未觉醒。这个宗教要想获得世人认可,唯一的道路就是从内部进行改革,让这样的觉醒者越来越多。否则的话,全人类都应该团结起来与这个宗教为敌,因为他们的终极目的就是把全世界都统一到安拉的名下。

PS:前两天过生日时和这片子的制片人吃了顿饭,知道了更多内幕,再次佩服一下柴老师。

《Poisoned)(毒从口入:食物的丑陋真相)***

讲食品安全的纪录片总是很吸引眼球,毕竟大家都要吃饭。督促政府重视食品安全当然也没错,否则这个行业就完蛋了。不过这部片子拍的有点耸人听闻,貌似美国所有的食品都不安全,都不能吃,没人真的这样想吧?比如沙门氏杆菌当然不好,但把肉做熟了也就没事了,这应该算是常识了,如果这都不懂,中招也是活该。

《UFO Encounters》(邂逅)**

因为写稿的原因看了这部纪录片,再次证明我以前的看法是正确的,那就是奈飞的纪录片不要看。其实我对飞碟这事儿持开放态度,毕竟我自己也曾经在南太平洋上亲眼看见过一次无法解释的空中不明飞行物事件。但几乎所有的飞碟事件都是臆想多于证据的伪科学,这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奈飞把这事处理得婆婆妈妈,就是为了增加点击率,纯属浪费时间。

《PLanet Earth III》(地球脉动第三季)*****

第一集海岸线为整季定了调。这是这个系列的正片里首次出现大量人类的影像,说明BBC终于意识到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而且对大自然的影响比谁都大。这集里比较好玩的是喷水鱼,但最令人震惊的无疑是和加勒比火烈鸟和Raine Island上的绿海龟。我这次去澳大利亚采访海洋,亲眼看到了好几只绿海龟,没想到它们的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PS:我那个海洋封面故事的主要部分就是海岸线,这毕竟是人类最容易看到的大海,其重要性也大过远海,可惜这部分大海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破坏,我们最需要大力保护的正是此处。

第二集还是海洋,而且比第一集更好看!海底扁鲨的突然袭击和蝠鲼大聚会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看,最令我惊讶的是这个系列第一次出现了深海载人潜器的身影,以及深海热液喷口的景象,这些内容都是我在《深海诱惑》里详细描写过的,爵爷提到的生命起源更是我正在写的封面故事。最后那个机械化捕鱼影响海狮行为的段落也是非常罕见的,关于全球渔业的话题我也曾经在《海鲜诱惑》里写过,这些内容都会收录在我即将出版的《海洋三部曲》一书中,敬请期待。PS:我批评《拾荒者统治》的画面想象力一般,还有人不服,推荐你去看看这期海洋,你会立刻明白,相比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文艺青年们的那点想象力实在是太可怜了。

第三集讲沙漠和草原,除了开头那段中非格尔塔沙漠之外,其余部分的有趣程度比前两集有明显的下降,主要原因是我们对陆地动物已经见怪不怪了。其实另一个原因更加重要,那就是人类已经把陆地生态系统毁得差不多了。最后那个鬃狼的好看程度最差,但意义也最大,大家可以看看农业是如何毁掉地球陆地生态的。PS:具体到鬃狼这个案例,中国人对肉的需求是最大的原因。

第四集非常Personal,因为片中展现的哥斯达黎加热带雨林、斯里兰卡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奥卡万戈三角洲我都去过,而且亲眼看到过类似的景象。而最后那个恒河豚让我想起了当年沿着长江寻找白鱀豚的经历。那次我们啥也没找到,几乎当场就可以宣告白鱀豚已灭绝。恒河豚幸运一些,还剩2000多只,不过也属于濒危状态了。人太多的地方,野生动植物必然遭殃,没有第二种可能。

第五集讲森林,好看程度又回来了,因为林子里有很多我们不熟悉的生物。不过这集最吸引我的是最后的两个环保案例,一个是人工桉树林对野生热带雨林的侵蚀,另一个是农田对黑猩猩栖息地的侵蚀。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人类和野生动植物抢土地资源的结果。如果我们不把人工林当成森林,而是看成农田,也许就不那么纠结了。总之,如今最不环保的人类行为一定是生孩子,没有之一。

第六集讲极端环境,相对比较平淡,毕竟极端环境里的生物多样性没那么高。不过一开头的越南韩松洞还是很不错的,希望能有机会去里面看看。

第七集讲人与动物的关系,很好看。这个系列终于承认人才是这个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动物,野生动物必须适应人类的存在才能活下去。最后又不得不去拍亚马孙热带雨林,这地方真的被中国人对大豆的需求毁掉了。PS:片中有个数据令人震惊:仅仅一个澳大利亚的猫每天就会杀死100多万只鸟。

第八集最重要,也最好看,尤其是越南姑娘卧底非洲象牙走私集团和给鸟做印迹那两段,真的太棒了。地球脉动系列以前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几乎没有人类的身影,这个第三季不但第一次出现了人类,而且还专门用一集的时间讲人类为了拯救地球生态系统所做的努力,太难得了。PS:爵爷确实老了,看着他忧心忡忡的样子,真难过。

《Kim's Video》(金的音像店)***

又一部关于纽约地下文化的纪录片,描述了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时代。我曾经有过到处找冷门电影录像带的经历,对那段历史算是有一些亲身感受。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有很多当年曾经在这家音像店工作过的人后来都成了地下电影导演或者音乐家,这个渠道曾经培养过很多先锋艺术家,比如昆汀就是如此。如今这些人全都转移到了网上,不知道缺乏线下交流的机会是否需要对地下文化的式微负责。

《Smoke Sauna Sisterhood》(桑拿房的女性私语)****

一部爱沙尼亚纪录片,拍的是一群女人在桑拿房里的各种对话,大家可以体会一下东欧女性的处境,感觉和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差不了太多。这部电影大胆展现了这些女性的身体,虽然一点也不符合当今世界的所谓“主流审美”,但却是这部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如果只有那些对话,冲击力肯定会大打折扣。PS:最近正在看的《Fargo》第五季也有类似的情节,所以我想再重复一下我以前说过的一个观点:女权运动很可能是近百年来最重要的一场启蒙运动,因为这场运动的目标是解放一半人口的创造力,将会对人类这个物种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A New We》(全新的我们——欧洲的生态村和社区)**

春节前美国706社区组织了一次集体观影会,放了一部欧洲乌托邦宣传片,片中展示了8个欧洲乌托邦小社区,几乎全都是集体农场+吃素+卖课的方式,夹杂着一些准宗教的内容,可以说它们小而美,但规模一大肯定歇菜。706大概想通过这个方式普及这种集体生活模式,但就连706的那帮小朋友都没有骗过,现场几乎没人对这种模式真的感兴趣。

《The Greatest Night in Pop》(流行乐最传奇一夜)*****

太好看了!这是我小时候听到的西方大牌最多的一首歌,印象特别深刻,这部片子完整地回顾了整个过程,所有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应该看一看。1985年4月5日的格林威治时间下午3点50分,全球8000多家广播电台(应该没有中国)同时播放了这首歌,创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永远无法被打破的记录。这张唱片后来也成为流行音乐历史上销量最高的单曲唱片,为非洲难民募得8000万美元善款,相当于现在的1.6亿美元。PS:我从来就不喜欢Prince,看完这片子就更不喜欢他了。

《我的美食向导》****

走后门提前看了第一集长沙,大晚上的太他妈罪恶了!这个系列首先延续了舌尖最大的特色,那就是在讲美食的同时描绘了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和舌尖不同的地方在于陈老师亲自出镜,他一方面表演吃饭,我恨不得冲进屏幕跟他一起吃。另一方面,他充当了交际花的角色,请来了很多当地牛人和他一起聊历史和文化,让人在流口水的同时还能长见识。恭喜这个系列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既可以承载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又会让陈老师的肚子一天天地大起来。

《Dave Chappelle: The Dreamer》(戴夫·查普尔:逐梦人)***

Dave Chappelle的最新专场,精气神儿还在,口才也是一如既往地好,但段子质量太差了,鸡汤成分太多。如果一个专场最后能有鸡汤效果那是最好,但起码过程中得让观众笑出来才算合格。

《Stephen Curry: Underrated》(斯蒂芬·库里:不容小觑)****

真是打鸡血的一部好片,重点放在库里的大学时代,一个瘦弱矮小的人最终成为了改变篮球比赛规则的人,库里的职业生涯简直就是传奇本奇。

《The Farthest》(最远的地方)*****

再推一次这部老纪录片,我这个生命起源封面故事部分借鉴了这部片子中的一些情节。在我看来,这片子定义了什么是“理科生的浪漫”。旅行者一号和二号的意义需要对宇宙有些概念才能领悟,所以理科生的浪漫是有门槛的。一旦你跨过了这道门槛,你将体会到文科生们体会不到的那种极致的浪漫,而这种浪漫的作用对象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整个人类。

《BBC Horizon: Goodbye Cassini,Hello Saturn》(BBC地平线系列:再见卡西尼号,你好土星)*****

这部老片也必须再推一次,我的生命起源封面故事里讲了不少关于卡西尼号的事情,大家可以看看这部片子作为补充。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帮科学家为卡西尼号工作了将近30年,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这个土星探测器,为人类积累了很多实打实的科学知识。但他们的事迹却不像马斯克的那个还未实现的殖民火星计划那么有知名度,仅此一点就说明这个世界是有问题的。

《BBC Horizon: Oceans of the Solar System》(BBC地平线系列:太阳系的海洋)*****

这部片子可以作为阅读《生命起源》封面故事的视觉补充,我那个封面故事里写了很多关于太阳系里的海洋,这部片子对这些海洋做了个总结,还演示了生命很可能在其他的海洋里诞生或者保存的可能性,我相信这个秘密将会在我的有生之年得到解答,这件事想想就特别令人激动。

《BBC Horizon: The End of the Solar System》(BBC地平线系列:太阳系的结局)*****

太阳终将老去,地球很可能不复存在,但那是50亿年之后的事情了,相信那时的人类已经想出了移民其他星球的办法,而这部片子告诉我们,未来人类很可能的移民目的地是太阳系中的很多偏远的卫星,比如土卫二。PS:这部片子还会告诉你一个事实,那就是宇宙的绝大部分空间都是空的,即使两个星系相撞,太阳系大概率也不会和另外一个星系撞在一起。

《BBC Horizon: Cosmic Dawn, the Real moment of Creation》*****(BBC地平线系列:寰宇初曦之创世纪的真正时刻)*****

这部BBC地平线系列的老片讲的是宇宙的创世时刻,解释了大爆炸之后的宇宙进化原理,比如物质都是怎么来的,恒星和行星都是如何形成的,等等。我发现很多人对这些基础知识一无所知,这是不行的,我在《生命起源》封面故事里解释银河系没有外星人时用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可供大家参考。

《BBC Horizon: The Truth About Meteors》(BBC地平线:陨石真相大揭密)****

这部片子只是讲了那些对可能会对地球造成破坏的陨石案例,并不是关于陨石的全面科普,不过大家仍然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保护着人类免遭天外来客的侵犯。这些人大都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机构,这就是西方为什么能成为当今世界意识形态主导的原因之一。

《20 days in Mariupol》(马里乌波尔的20天)***

一部看着相当痛苦的片子,不过我不知道在这个自媒体视频满天飞的时代,像这种纯纪实类的纪录片还有什么意义。我更不知道在今天这个坏人得不到国际社会集体惩罚的时代,让老百姓看这种片子还有什么意义。

《Beyond Utopia》(逃离乌托邦)****

难得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脱北者的逃亡经历。片中穿插的一些北韩镜头和历史叙事很有价值,大家可以看看那个国家到底是怎么回事,想想到底是谁造成了今天这个局面,以及为什么国际社会任由这样一个危险的政府存在下去,所谓“尊重国家主权”到底应不应该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最高宗旨。PS:片中有个片段我印象很深,那就是老金家是从《圣经》里抄袭了基督教的洗脑故事,把它安在了金日成身上,然后再把《圣经》给禁掉了。所以,给民众洗脑也就是这么几种招数,无论是独裁政府还是基督教都是一样的。

《Trevor Noah: Where Was I》(特雷弗·诺亚:说到哪了)*****

我的年度最佳专场,数次大笑不止。崔娃用外国人视角回看美国,找出的各种问题都非常犀利,一针见血。强烈推荐。

《Jimmy O. Yang: Good Deal》(欧阳万成:很划算)*****

我喜欢《硅谷》,连带喜欢上了在里面演中国码农的Jimmy,没想到他是个脱口秀演员,出过的两个专场都很好看。虽然绝大部分笑料都是关于华人的,但谁叫咱也是华人呢?听着特亲切。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