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摩托
土摩托

鉴片-虚构类(17)

继续鉴片,虚构类第17集。

袁越

《My Cousin Vinny》(我的表兄维尼)*****前几天重看宋飞正传的那集Marisa Tomei,勾起了我重看My Cousin Vinny的冲动。这部电影是我刚到美国时看的,已经过去了30年。刚才再看了一遍,比当年更加喜欢了。这片子有点像前两年拍的《Green Book》,都是讲纽约人到南方的经历,但这部电影采用了喜剧的方式,故事精妙绝伦,演员也很给力。尤其是Tomei,演得太棒了,奥斯卡最佳女配实至名归。记得当时这电影还没那么红,现在已经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喜剧,具备了Cult的地位,我个人认为它胜过了最近这10年出的几乎所有奥斯卡最佳电影。

《Black Mirror》第六季****我挺喜欢这一季的,至少有3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你别用前几季的套路去要求这个剧,观赏性还是很不错的。

第一集《Joan's Awful》**第一集感觉和看武侠片差不多,都是通过某种无法解释的神力营造了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幻想世界,然后探讨人类在这个幻想世界里的生存法则。这一集因为编造得太过离奇,导致编导没法总结中心思想了,只好设计出了这个傻了吧唧的结尾,草草了结。

第二集《Loch Henry》****第二集比第一集好,起码主题还是挺鲜明的,故事也有意思,可以推荐。这集的故事其实呼应了第一集,那就是什么样的个人经历可以被拍成片子展示给大众?

第三集《Beyond the sea》****第三集的这个故事Bug仍然很多,但如果忽略那些不影响剧情的Bug,这个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的。我觉得那个画家代表60年代自由主义的嬉皮士,杰西代表50年代保守的美国中产阶级,两个人的冲突象征着左右之争,编导认为其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

第四集《Mazey Day》**第四集比较一般,编导想要表达的东西非常明显,剧情走向也没有太多精彩之处,属于这一季的Filler吧。

第五集《Demon79》*****这集最好,各方面都出乎意料。一开始我觉得编导会让这个世界一切正常,说明一个人不能轻易把自己的爱恨情仇付诸行动,这太不人道主义了。没想到结尾真的把这个世界毁灭了,狠狠地讽刺了一把人道主义。但后来又一想,觉得编导真正的用意在于,如果每个人都释放出自己内心的Demon,这个世界不用原子弹就会自我毁灭。

《Euphoria》(迷醉)第一季***这个剧对我来说更像是人类学教学片,里面人物的行为举止我完全不懂,感觉像是在看一群怪物。不过这个剧的服装和摄影都很棒,属于Eye Candy,所以我还是坚持把第一季看完了。PS:看完后我问自己,如果要在80年代的人大附中和剧中的这个中学做选择,我会选哪个?答案很可能是前者,因为后者这样的超级自由我受不了。

第二季之前的两集《圣诞特别篇》*****这两集没有情节,几乎全部是两位主角Rue和Jules的心理咨询全过程,充满了大量精彩的对话和超高水平的个人表演,真的把我惊到了。我尤其喜欢Rue那集里的黑人演员Colman Domingo和Jules那集演Jules的Hunter Schafer,两人的演技真的是太赞了。

《Euphoria》(迷醉)第二季***第二季比第一季拍得更集中,只关注了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但叙述节奏有点散漫,空镜头太多了,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好在最后两集的那个剧中剧有点意思,挽回了不少颜面。第二季的整体基调比第一季更暗黑,大概导演想把这个纸醉金迷的故事往回拉一拉,来点道德说教,告诉观众这样的生活方式注定将是悲剧。

《造浪者-人选之人》*****看评论还以为是专门讲性骚扰的,但其实这个话题只是卖点,这个剧真正的核心议题是台湾的选战。编导把选战拍得非常真实,双方的各种小伎俩、候选人之间为了选举的各种虚伪和隐忍,以及媒体的选择性参与等等都拍了出来,让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普选制度的利与弊。反正里面的“冻蒜”口号真的是把我给听恶心了,还有海峡两岸都喜欢的卡拉OK,也是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当然了,里面的几个主人公都是很理想主义的那种正面人物,尤其是翁文方,不知道现实中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人。不过,编导也没有全盘理想主义化,即使是翁文方也暴露出了自己的弱点,这个处理我很佩服。PS:其实这个话题不新鲜,但我以前看的都是外国的选战,毕竟隔了一层,不亲切。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文(虽然夹杂着一些闽南话)的选战,这个观影体验真的是太特别了,大陆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想办法搞来看看。

《Beavis and Butt-Head Do the Universe》(瘪四与大头蛋:宇宙搞搞震)***这部其实很一般,但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毕竟这是我刚来美国时每天必看的一档节目,承包了我当年的一大半笑点。Michael Judge这个人比较神奇,既能拍出这种恶搞无底线的动画片,又能拍出《硅谷》这样相当高级的恶搞真人电影,太有才了。

《Reality》(告密者)*****看这部电影之前最好先看一下主人公Reality Winner的故事。她曾经服役于美国空军,退役后为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一个承包商工作,因此得以接触机密文件。在此期间她发现NSA掌握了俄罗斯干预2016年大选的证据,却一直没有公开,于是她便私自将有关文件打印出来透露给了媒体,并因此被FBI逮捕,被判了5年零3个月的有期徒刑,至今仍然没有被释放。这部电影改编自一出舞台剧,编剧根据FBI去她家抓捕她时录下的音频还原了当时的情况,而这部电影几乎是完全按照当时的音频来拍的,几乎相当于一部由真人扮演的历史纪录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政客们完全掌握了国家机器,普通老百姓将会面临怎样的处境,看得我出了一身冷汗。PS1:女主人公的名字起得太好了,这部片子用的是她的名,暗示这就是美国的现状。而加拿大即将拍摄另一部故事片,用的是她的姓,暗示像她这样的人才应该是最终的赢家。PS2:看了一下豆瓣的评分……怎么说呢?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给贵刊公号写影评,编辑也一直在改我的标题。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用“豆瓣XX分”这种标题,因为我实在是丢不起那个人。

《Just Shoot Me!》****最近睡觉前的安眠剧,已经看了3季,还不错。这是当年NBC为了接替Seinfeld而推出的情景喜剧,含有大量政治不正确的内容,像这样笑得有罪恶感的剧今天已经看不到了。

《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上帝在吗?我是玛格丽特 )*****改编自197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属于美国经典文学的范畴,受众极其广泛。美国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开始全民讨论青少年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性困扰和宗教。我现在每天游泳的地方就在一所当地中学里,我看到的中学生已经比小说里描写的60年代美国中学生成熟多了,甚至比强国的大学生都强。现在国内还在讨论要不要开放大学校园,像是活在中世纪。不过强国基本上没有宗教问题,实属万幸,可惜现在有很多新一代知识分子反而开始信教了,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电影拍得非常好看,主人公一家从纽约搬到新泽西乡下,不得不重新开始买家具、学割草,以及不得不坐公交车进城看戏的情节让我感同身受,看的时候又多了一层喜悦。

《Missing》(网络谜踪2)****挺好看的惊悚片,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得重新开始学习使用墙外的各种即时通讯软件,比如我直到现在都没有FaceTime和Line,不会用Gig Worker软件雇佣临时工,也不会用各种Dating软件。

《Love the Hard Way》(爱得太辛苦)**这是根据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改编的,原作是我看过的第一本王朔小说,从此入坑。电影改编版我只看过夏钢那个,女主角选错了,导致全片彻底失败。这部片子把故事背景转移到了90年代肮脏混乱的纽约,而且取消了后半部分,导致原作的味道荡然无存。这个故事只能发生在当年那个道貌岸然的北京,其他地方都是错配。

《Outfit》(套装)**极其老派的舞台剧式电影,但这部电影的情节不够精彩,台词也无甚新意,结尾强行翻转,却显得莫名其妙,真不明白为啥要拍它。

《Full Circle》(环环相扣)*看在Steven Soderbergh的份上看了这部,从编剧到导演再到演员全都一团糟。以后再也不盲目崇拜当年那批所谓“先锋导演”了,他们江郎才尽,只能通过故弄玄虚来寻找存在感了。

《宇宙探索编辑部》*因为写稿需要看了这部,开头让我笑了一声,然后就陷入了无尽的疑惑之中。为什么唐主编要带着盖革计数器?他知道这玩意儿是干什么用的吗?为什么要塑造那么多令人讨厌的配角?唐主编为什么会被这群讨厌的人感动?为什么会有人喜欢这部糙得不能再糙的电影?为什么会有影评人自称喜欢这部电影?什么样的影评人会真的喜欢这种烂电影?总之吧,中国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国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谜团。PS:如果人类全是电影里这样的,我宁愿地球早点毁灭。

《Love and Death》(爱与死亡)****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我一定会笑话编导胡编乱造。这个故事太离奇了,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南方小镇居然会有女性主动要跟男人偷情,而且偷得这么冷静,这个女的居然和情夫一家关系融洽,最后却又把情夫老婆杀了,而且连砍41斧,最后这女的又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以幼年创伤为理由无罪释放,然后搬到其他州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这样的故事编剧再大胆也编不出来啊!看完后觉得小镇家庭妇女太悲催了;一夫一妻制太反人性了;宗教除了交友作用之外,并不使人向善;人类的精神疾病种类太多了,你根本不会知道你相熟的好友私底下到底是怎样一个人。PS:这个剧的服装道具和表演太新了,不太像美国的70年代;女主Elizabeth Olsen太漂亮了,有点让人出戏;男主Jesse Plemons为了演偷情男故意增重,把自己弄得很丑,不知这是出于什么目的(因为真实生活中的偷情男并不丑)。

《Candy》(坎迪)****对这个故事太着迷了,又看了Hulu的版本,比Max的版本出来得早,氛围处理得更像70年代,演员的造型也更加接近真人。这一版的重点放在了案件上,对女主的心路历程处理得不如Max版丰富,对受害者也更加同情,不过这一版强调了受害者的心理状态不够稳定,这其实是很关键的线索。看完这个故事之后我的最大体会就是:当你看到一个明显违反常理的案件之后,一定会想要寻找原因,这也是调查记者们最喜欢的题材,但故事的真相其实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调查记者们的努力在很多时候都只是提供了一个假说而已。但在美国的法庭上,如果一个案件太过不可思议,陪审团很可能不愿贸然下结论,但在中国法庭上,法官更有可能按照常理来判案。换句话说,Candy如果是在中国,估计早就被判刑了,甚至有可能判的是死刑,这就是中外法律的不同之处。

《Somebody Somewhere 2》(某人某地 第二季)****这剧讲的是一群红脖州歪瓜裂枣的日常生活,和第一季一样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全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绝大部分普通观众肯定会觉得无聊,我却看得津津有味,主要原因是我现在也成了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喜欢音乐的中年单身汉,和女主人公产生了共鸣。PS:第一季演父亲的演员Mike Hagerty去世了,第二季没有出现。我从宋飞正传里第一次认识了他,后来又在《路易不容易》里喜欢上了他的表演。RIP。

《A Small Light》(乱世微光)***** 强烈推荐此剧,看得我老泪纵横。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讲的是安妮日记背后的故事。但这个剧的主角不是安妮,而是当年为安妮一家提供躲藏地点的一对荷兰夫妇。我要狂赞编剧,故事讲得非常好,能吸引人一直看下去。更赞的是,编剧把纳粹的恐怖和人性的温暖平衡得非常好,也许这才是人类真实的样子。PS:看完后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当年纳粹的暴行是逐渐升级的,很多人没有及时认清纳粹的真面目,还抱着侥幸心理,要么不愿立刻努力润出去,要么一直在闹情绪,不肯放下身段拼死求生,结局都很惨。今天的强国人啊,别怪我没提醒你们,睁大眼睛好好看看吧。

《The Others》小岛惊魂** Indiewire列了一份21世纪最佳反转电影名单,这部排第一。结果,这是一部对《The Sixth Sense》的拙劣模仿,再次证明好的电影点子已经快要用完了,而电影的黄金时代也快要过去了,接下来的电影大都会是对老电影的致敬之作,各位电影爱好者趁早死了这条心吧。

《Orphan》(孤儿怨)*** 我不喜欢依靠超能力(比如鬼)来编故事的恐怖片,这部片子似乎又是这样一部片子,但结果却不是,给编故事的人点赞。但在具体情节处理上,编剧还是不能免俗,用了大量好莱坞俗套,非常遗憾。事实证明,好莱坞俗套太好用了,能从套路中走出来的导演实属凤毛麟角。

《Blue Velvet》(蓝丝绒)* 我从来没看过大卫林奇的电影,他是那种我一看简介或者一看崇拜他的影迷的人员构成和调性就知道自己不会喜欢的那种导演(参考昨天的土槽)。刚才出于好奇看了大卫林奇的名作《蓝丝绒》,完全印证了我的猜想,这就是一个毫无才华,只靠装神弄鬼活着的导演。这部电影的情节漏洞百出,人物刻画极其脸谱化,好人好得莫名其妙,坏人只会说Fuck,别的啥也说不出来,说明林奇既不了解真实世界,也不了解黑社会,和昆汀或者科恩兄弟这样真正的大师中间差着好几个张艺谋。PS:看完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建议,那就是以后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个林奇的粉丝,一定要敬而远之,因为这说明TA是一个艺术品味极其不正常的怪人,反正我不想跟这样的人打交道。

《Indiana Jones and the Dial of Destiny》(夺宝奇兵:命运转盘)** 决定看一部通俗大片洗洗脑子,结果洗出了一个巨大的脑洞!斯皮尔伯格退出之后,新上来的这位编导的想象力也太野了点,反正现在电脑特技越来越便宜,无论怎么胡编乱造都能给拍出来。片中那个转盘(Antikythera)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因为1980年左右出版的一本《科学画报》上介绍过这个玩意儿,我还真挺怀念那个时候的《科学画报》的。

《Split》(分裂)** 靠超自然力编故事的人,其艺术生涯大都不会太持久,比如M. Night Shyamalan就是如此。虽然当年那部《第六感》一鸣惊人,但后来的作品一部不如一部。这部电影想法很行,但因为想象力过于不着边际,导致演员演起来特别不自然,故事本身也缺乏精巧的设计,最终结果就是一部平庸的好莱坞俗套片。

《Kaleidoscope》(万花筒)*** 一部及格的消遣片,有些地方的作案手法还挺高级的。打乱顺序的拍摄方式其实是有必要的,否则这个故事就不那么吸引人了。

《The Descendants》(后裔)***** 终于看了这部当年不知为何错过的好片,大赞。很少有人能像Alexander Payne那样,只用两个小时的篇幅就把日常生活的一地鸡毛拍得那么津津有味,把人性的复杂和简单如此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而现在只有从长篇连续剧里才能得到这样的享受了。看完后我就想,为什么很多所谓的专业影评人只喜欢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装逼犯,却对这样一部老老实实讲一个好故事、把技巧隐藏在无数细节之中的电影那么不待见呢?PS1:这部电影的主题虽然是婚姻生活的诸多麻烦事儿,我看完之后却头一回觉得Married with Children也不是那么地不可接受。PS2:George Clooney一如既往地优秀,而年轻时的Shailene Woodley居然可以这么美。

《Sideways》(杯酒人生)***** 趁热重看了此片,相当值得。这片子刚上映的时候我就在电影院里看了,当时就很喜欢,20年之后我也人到中年,再看一遍又看出了很多新的意境。Alexander Payne太会写对话了,各种金句层出不穷,我一直坚信不会写对话的编剧不是好编剧,这部电影用葡萄酒来写人生,难度更上一层。PS:年轻时的吴珊卓真的是太让人惊艳了,而片中出现的很多加州场景我都去过,看的时候又多了一丝乡愁。

《The Voyeurs》(偷窥者):***本以为欣赏一下Sydney Sweeney的绝世美颜就完事儿了,没想到结局一波三折,还玩了一把反转悬疑。现在的新片是不是都得反转反转再反转才能吸引观众啊?

《Sound of Freedom》(自由之声)*即使不考虑政治因素,这片子也难看得要死,其观感就好比看一部英文版的强国主旋律大片,充满了各种英雄人物的特写镜头、反面人物的夸张表演,以及铺张过度的颂歌式配乐。如果把这部片子想象成歌颂强国战狼或者医生护士消防员之类的献礼片,你丝毫不会感到违和。如果再加上政治因素,这片子必须得是负分,因为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片中无所不在的宗教说教,就差把主人公直接命名成耶稣了。结尾处看到原型的一家特写,基本上就是一群原教旨的天主教徒,下了一大窝狗崽子。

《Anatomy of a Fall》(坠楼死亡的剖析)****一部不错的片子,借一件刑事案讲婚姻的一地鸡毛,而且还是个跨国婚姻。编导是个法国女性这个事实为这部片子增加了不同于好莱坞的叙事方式,以及此类片子罕见的女性视角,仅此一点就值得一看。片中的语言切换是个点睛之笔,突出了女主身份的模糊性,增加了戏剧效果。PS:这片子一点也不像戛纳获奖片,因为此前戛纳评出了一大堆难看的文艺片,难道今年的评委们集体变性了?

《Golda》(果尔达)***电影本身一般,拍得中规中矩,各种好莱坞煽情手段都用上了。但我还是推荐大家看看,了解一下赎罪日战争的整个过程。我的最大感想就是政治这玩意儿应该让女人试一试了,她们经常会比男人更加果断,更加明白什么才是高级的人道主义。当年如果没有梅厄夫人这位以色列铁娘子的执着(她坚持要把埃及军队干死),以色列的境况肯定会比现在还要糟糕,因为和平是打出来的。PS:塞内加尔的女性地位非常高,将近一半的议员都是女性,也许这就是这个国家之所以如此太平的原因吧。

《Happy Valley》(幸福谷)第一季**看了风评很高的第一季,相当失望。一开始还以为是电影《Fargo》的英国版,结果两者的内核相差极大。Fargo的意思是这个世界已经没有规矩了,坏人的道德观完全崩塌,只有根植于传统社会的那套土办法可以对付他们。但幸福谷里的那个无恶不作的坏人居然对自己的孩子动了善心,这一点完全不符合剧情。我承认编剧的野心很大,想借犯罪剧表达一些社会主题,但他能力不足,故事编得漏洞百出,比如那个年轻女警官就死得莫名其妙,那个大坏人被释放这件事更加不可思议。总之吧,还是我那个观点:英国人拍纪录片是一把好手,但拍虚构剧完全不行,和好莱坞相比差远了。

《Hijack》(劫机七小时)***可以算是及格的惊险片,杀时间可看。有些地方编得过于离奇,主角的谈判能力也没有体现出来,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坐飞机的人来说,确实被吸引了。

《Jules》(小镇幽浮)***借外星人之壳讲美国孤寡老人的无聊生活。电影本身一般,只有我们这种生活在农村的孤寡老人会喜欢。但妙的是就在几天前我刚刚构思了一部科幻小说,开头就是一个住在美国乡下的孤寡老人院子里掉下一个UFO!那天徒步时我还和几个朋友说了这个设想,没想到今天就在电影里看到了,神奇!

《Upload 3》(上载人生第三季)*这个剧第一季很惊艳,第二季就烂尾了。出于对Andy Allo的热爱,我又忍不住开始看第三季,结果看了两集就看不下去了。像这种意识上传题材的科幻剧非常容易烂尾,因为这件事从理论上讲是不成立的(各位去了解一下复杂性理论),会造成各种逻辑混乱,所以编剧编着编着脑子就糊涂了,除了烂尾没有别的结局。

《The Diplomat》(头号外交官)** 因为要去伦敦出差,于是挑了一部以伦敦为背景的美剧,看了一会儿就觉得这个剧太像《国土安全》了,主人公都是一个脾气暴躁但却异常敏感的女性,喜欢靠自己的本能做出(正确)判断,但却在男女关系上经常犯糊涂,谁都敢睡。剧中人物的语言也都是那种充满双关语的所谓“高级”语言,即使美国人也听着费劲,我怀疑正常人是不会这样讲话的。一查,编剧果然是《国土安全》最后两季的编剧,她把那套东西原封不动地移植到这个剧里了。PS:《国土安全》最成功的前两季是改编自一部以色列剧,原剧本里的坏人是伊斯兰恐怖分子,后来发生的一切便显得顺理成章。但《国土安全》后面那几季是美国编剧写的,坏人变成了美国本土的政治家,于是很多地方给人以瞎编的感觉。到了这个剧里,无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不是坏人,英美领导人才是,这种编法再次给人以胡编乱造的感觉,不过也许这才是美国影视界的政治正确吧。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最近那么多小年轻会支持哈马斯,他们是看着电视剧长大的一代人。

《Reptile》(冷血动物)***电影还行,拍摄手法有不少亮点,但故事本身实在是太禁不起琢磨了,当真相被揭露时感觉被骗了。

《人工智能》(AI)*飞机上看了这部当年错过的老电影,看了三分之一就关掉了。这大概是斯皮尔伯格拍过的最难看的一部电影,情节上的Bug多到数不过来,说明即使像他这样的聪明人也会在“意识”这个问题上栽跟头。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以前说过的,意识必须要有身体,或者活的神经元才能成立,一个没有身体只有数字的计算机是不可能有意识的,否则一定会出现类似这个故事的各种荒诞而又漏洞百出的矛盾体。

《Lost in Translation》(迷失东京)***当年曾经特别喜欢这部电影,这次出差飞机上重看了一遍,却发现自己不那么喜欢了。其实这个电影就是拍给中年男性看的爽片,我当年之所以被爽到,是因为那时的我心态老化,有些中年危机。但我现在的心态要比当年年轻太多了,不再那么容易被这种虚拟现实般的成人童话所感动了。PS:当然了,年轻时的斯嘉丽确实很美。

《The Holdovers》(留校联盟)***** 年度最佳电影!Alexander Payne真是一个描写小人物生活的电影大师。这片子和他以前的那些经典一样,全都是用寥寥数笔就能把一个小人物的身世和性格交待清楚,让观众立刻产生共鸣。故事线虽然很简单,但却充满了各种耐人寻味的小细节,其中穿插的喜剧元素也都非常高级,不是硬挠人痒痒的那种低级笑料。最棒的是,Payne总是能在这种平凡故事里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精神,表达一些特别深邃的想法,比如这次就对历史博物馆做了一个特别精彩的总结,胜过无数关于博物馆的大部头著作。PS:电影配乐一如既往地优秀,其中一首《Crying Laughing Loving Lying》选自一位被人遗忘的英国民谣歌手Labi Siffre于1971年出版的一张专辑,真的是太好听了。

《Scavengers Reign》(拾荒者统治)** 看了这部被捧上天的动画,相当失望。这不是科幻,而是奇幻,故事的细节漏洞百出。但如果画面高级或者故事有意思也是可以的,可惜这部片子的动画相当一般,想象力远没有大家吹的那么丰富,故事的内核莫名其妙,虎头都谈不上,蛇尾也就无从说起了。现在的年轻人啊,看见啥新鲜玩意儿都喜欢狂吹,阅历还是太少了。

《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盖茨推荐的美剧,特别符合盖老师的性格。这是一部相当罕见的以科技为主角的奇幻爽剧,讲的是科学(无线电)是如何把人类联系在一起的,这才是人类应该有的普世价值。这部剧虽然都是真人扮演的,但观感更像卡通,因为所有角色都夸张得不像真实世界的人,所以可以归到爽剧的范畴。PS:如今互联网取代了无线电,技术上显然更先进了,但当年的无线电掌握在少数科学家手里,他们用这个技术传递的是《海底两万里》这种科幻小说,歌颂的是科学的力量和大自然的美好。但现在的互联网反而鱼龙混杂,充斥着大量无聊甚至有害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似乎更吸引人。所以,信息民主化到底是好是坏?我非常想知道盖老师的答案。

《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花月杀手)*** 题材不错,可惜被斯科西斯搞砸了。首先就是剪辑的不节制,应该至少砍一半;其次就是不好好讲故事,非得彰显自己拍的是艺术大片,大家可以和类似题材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炎热的夜晚》对比一下,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第三是小李子用力过猛,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演戏,应该把他的角色让给演警察的Jesse Plemons;第四,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这个故事本身的内涵非常丰富,斯科西斯不但没有触及到深处,而且故意浅薄化,把重点放在小李子身上,力气用错了方向。我唯一觉得很棒的是Robbie Robertson做的配乐,是这部片子不多的亮点,加一星。

《Holy Spider》(圣蛛)**** 早就听说此片,终于看了,确实不错。演职员们的胆量就不用多说了,反正伊朗政府肯定没少发死亡威胁。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是欧美电影里少有的杀手视角,而这个视角在伊朗的背景里就更加重要。如果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大都共情杀人犯,那么这个国家也就没救了。我感觉强国也正在朝这个方向飞奔而去。

《Oppenheimer》(奥本海默)* 出于对人物和题材的尊重,以及金球奖,没忍住看了一小时,弃了。奥本海默确实是个有故事的人,这个题材也确实值得拍,但毫无才气的诺兰居然把这么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拍成了流水账,整个故事里最有趣的环节都被他无视了,导致观影过程毫无乐趣可言,一星差评。

《May December》(五月十二月)**** 相当好看,因为非常复杂。这部电影讲到了性、家庭,以及各种情感PUA,层次特别丰富,值得回味的地方非常多,推荐大家事先不要去看情节简介,从一张白纸开始看起。PS:片中的两个隐喻很有意思,一个是男主养霸王蝶,象征着涅槃重生。另一个是女主打猎,象征着残酷的杀戮。

《Past Lives》(过往人生)** 一部讲东亚移民感情生活的小片,拍得过于平淡了,很像电影系学生的习作。本以为我会对这个故事感同身受,但结果并没有,因为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对12岁时产生的感情究竟能持续多久持怀疑态度,对一个12岁就出国并成为英语作家的人对母国的眷恋也持怀疑态度。片中只有一段让我动了心,那就是女主的美国丈夫听到妻子用韩语说梦话,于是想学韩语,否则就没法理解妻子的另一面了。

《Monster》(怪物)** 一部罗生门式的电影,前三分之二看的非常滞涩,很多情节莫名其妙,直到最后的三分之一才看懂。编导很聪明,把一个非常普通的青少年霸凌事件拍成了艺术片。我的问题在于,这样的故事大概只有在日本才成立,反正我看完后不太能有共鸣,所以我觉得作为一部电影来说,这是失败之作。

《Pantheon II》(万神殿第二季)**看了几集弃了,毛病和第一季一样,那就是意识上传这件事本身是不符合逻辑的,于是这个故事里的绝大部分情节都禁不起推敲,编导完全是在胡编乱造,这套玩法很像武侠小说,里面的高手都有特异功能,所以看着挺爽,但只适合意淫,当不得真。

《Friends》(老友记第一季)***因为Matthew Perry去世,第一次看了一季《老友记》,还行。不过我从第一季里看出好多宋飞的影子,无论是场景设置还是一些爆梗,甚至包括演员,都是宋飞里用过的。不过,最大的问题是老友记里的笑料大都是男女之间的那些事儿,不像宋飞,已经做到了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里都能找到笑点,比老友记高级太多了。

《Fargo 5》(冰血暴第五季)****这套神剧终于回归初心!我以前写过科恩兄弟创造的这个世界观IP,这一季基本照搬,但又有了一个根本性的突破,非常值得一说。网上很多人说这一季是嘲笑共和党或者特朗普的,也有人说是关于女权的,我觉得都对,但核心主题还不是这两个,而是债。这个债的定义非常宽泛,既有金钱的债,也有人情的债,非常复杂。编剧Noah Hawley肯定是看了大卫·格雷伯那本《5000年债务史》后编的这个故事,那本书我刚看了个开头,大意是说人类原来很无私,是债务把人给异化了,而债务是需要由宗教、贸易规范或者政府来维系的,所以Hawley把科恩兄弟的原IP给改了。原来哪个IP的核心矛盾是外来恶势力和乡村传统之间的对抗,当今政府是无能的代表。但在这一季里,外来恶势力和乡村传统都被视为被债务压迫的受害者,真正的施暴者变成了宗教、资本主义制度和政府,它们共同维护了这个债务制度,进而造成了这场悲剧。换句话说,Hawley被格雷伯改造成了一个极端自由派,相信人性本来都是善良的,是被宗教和资本主义毁掉的。我对这个思想很感兴趣,曾经报了个选题想要写一下,结果被李大人给枪毙了。PS:电视剧毕竟不是历史教科书,还是要有点乐趣的。这个系列的第三和第四季编得太烂了,乐趣全无。这一季好了很多,但很多具体细节的处理还是和第一和第二季差了不少,看来这个IP请不起好编剧了。我也不喜欢女主的选角,为啥选了个英国演员?她太让我出戏了。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