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摩托
土摩托

关于音乐的记忆碎片(十八)

关于音乐的记忆碎片(十八):正式开始美国民歌史的写作。

十八

那次回国我是乘兴而去,失望而归。回来的飞机上我就想,我为了一个模糊的音乐理想就放弃学业,这个牺牲值得吗?我迷茫了。

回到俄亥俄后,我继续苦思冥想了好几天,意识到我的所谓“失望”其实就是没有找到一家广播电台而已,但人家为什么要相信我这个没有一点广播经验的理科生呢?光凭我对民歌的热爱?我也太把自己当人了。

想通了这一节,我的眼前豁然开朗。要想让别人相信你,那就先得拿出点成绩证明给别人看。于是我决定先把美国民歌史写成一本书,一方面可以通过写书的过程丰富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未来的广播讲座的讲稿。

说到写作,如今是个人就是自媒体,但在1995年的时候,写作可是一件非常高级的事情,更不用说写书了。我当初做出这个决定很是下了一番决心,因为我这辈子还没写过3000字以上的玩艺呢。当初混诗歌圈时我曾试着写过一首诗,题目叫《喝酒》。广天看后犹豫了一会儿,对我说:“我喜欢最后一段。”而我那首诗最后一段就一句话:喝醉了,我吐出真理。

说白了,我就是个典型的理科生,我所接受的所有写作训练全部发生在中学。但那时学语文就是为了高考,没别的目的,高考八股文和一本真正的书之间差着十万八千里呢,更何况我这几年生活在英语世界里,中文水平下降得非常厉害,不但经常提笔忘字,甚至连跟中国留学生们说话都不自觉地夹带英文单词了。

文字的问题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困难是内容。当我坐在书桌前准备列提纲时,却发现写书可不比讲座,光凭那几本扫盲性质的摇滚乐历史书和几张民歌唱片的内页是无法凑出一本书的,必须下苦功夫调查研究。于是我开始狂跑书店,把我见到的所有和民歌有关的书都抱了回来,一本一本地读。

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读完了格思里、西格和铅肚皮等民歌手的传记,以及好几本关于迪伦的书籍,我还读了大量关于早期美国民歌发展历史,尤其是民歌和左派关系的书,这才慢慢对这本书的提纲和模式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

也许因为我是理科生的缘故,我一直想把美国民歌发展史的内在逻辑写清楚。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这样一本书不能只有民歌手们的发迹史,再加几首歌词的翻译就完了,这些东西是串不起整个民歌史的。要把这段历史写清楚,必须把下面几件事情写明白:

一,音乐的技术史。民歌可不光是唱歌,还要有配器,有唱片,有传播,这些都必须依赖技术的革新。美国民歌之所以演变成了摇滚乐,最大的原因其实就是电声设备的发明和普及。另外,唱片从78转到45转到33转,再到后来的磁带和CD,每一项技术进步也都对民歌的形态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二,音乐的商业史。流行音乐在当年的美国可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养活了无数人。美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好歌,原因就是人家的音乐产业特别发达。我刚到美国那会儿这个产业还在上升期,但很快就因为CD的普及而开始走下坡路,我几乎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这个产业从兴旺到衰败的整个过程。

比如,1990年代初期时CD才刚刚流行起来没几年,而密纹唱片和磁带都有寿命,所以二手唱片店还不是很多。到了90年代中期,二手唱片店就越开越多了,我们学校附近就开了一家很大的二手店,门前显著位置贴了一则公告:“本店骄傲地宣布:不出售Pearl Jam的新CD”。原来那时Pearl Jam所属的唱片公司拒绝向出售二手CD的唱片店发货,想借此来打击二手店,这家店硬怼回去,得到了消费者的支持,生意出奇地好。

因为这些二手店的存在,有些可买可不买的唱片我就会多等一等,看看有没有二手CD出来。像我这样想的人越来越多,正版的销量肯定会受影响。但不管怎样,二手CD店毕竟卖的是正版CD,后来互联网发达了,大家都开始下载免费MP3,音乐产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完蛋了,这是后话。

三,毒品的演变史。流行音乐和毒品的关系极为密切,几乎到了服用什么样的毒品就会听什么样的歌的地步了。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请大家去搜《大麻简史》和《LSD简史》,我就不多说了。

四,政治运动对流行音乐的影响。这一点也不用多说,很容易理解。尤其是美国民歌,从一开始就和美国的爱国主义、左派运动、冷战、民权运动、垮掉派、嬉皮士和女权运动等等各种运动密切相关,因此我买了很多历史书,恶补美国历史知识。

就这样,在为这本美国民歌历史书准备资料的过程中,我逐渐了解了美国这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题图为我收集的部分美国音乐书籍】

(未完待续)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