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々之友
世々之友

online日文教師,自詡為華文世界裡最高效的日文課 歡迎各類約稿及課程咨詢,MAIL:asuga1990@hotmail.com

關於吃的幾點思考

吃這個事情真的很玄妙,一邊是人的生存基本需求,另一邊卻又關係著人的感官享受。

因此對一般人而言,吃是為了果腹,而對美食家而言,吃則等同於享受藝術。


我愛吃,但我算不得美食家。


我愛吃中餐,也愛吃西餐,各國料理中沒有太多不能接納的東西,走到哪裏都能安之若素。但我也只是處於果腹的邊緣,並不具備成為美食家的條件。要成為美食家,不僅是口鼻眼功夫好,更需要有判斷力以及強大的文史知識體系。

文史知識體系可以後天努力構建,然而感官功夫卻沒法改善。就像鋼琴家需要靈活而修長的手指一般,品鑒美食需要超乎常人的靈敏味覺和嗅覺,這是絕大多數人所不具備的。


鋼琴演奏因並非人人可為,所以大家比較能接受自己的手指缺乏才能一事。然對於日常進餐,我們卻不太能接受自己毫無感官判斷的事實,仿佛只要自己能吃出酸甜苦辣鹹,就有資格成為美食家。這其實大錯特錯,就像大多數人只能辨茶香,而知茶味與水味的人甚少一樣,能嘗出味覺細微區別的人絕對也是鳳毛麟角。


欲成為老饕,雄厚的財力必不可少,懷石料理或是意餐的course,動輒越千,加上旅費與時間成本,實在不是尋常人家能負擔得起的。


我本質是一個好吃佬,潛伏於一些美食群中,也留意網上相關信息。或許與時下拜金風氣相關,人們往往愛追逐高價的館子,而並不在意其味道本身。吃也成了炫富的手段。

居於杭州時,也曾加入本地美食愛好群,大概因為群中當地有錢人太多,每每有人發問推薦餐廳,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高價餐廳,有人好心指點一些平價餐廳,卻被譏笑:人均100以下能吃什麽人吃的菜?這就顯得荒謬了。食物雖然有階級性,但不代表平民食物裏沒有可口的。若失去了一顆包容的心,自然無法品鑒美食。


再者是因為時下火爆的商業炒作,使得人對於食物有著不合實際的期待。


我基本不看電視,但有時也難免會看到一些美食片段,為了配合電視效果,食者要無限放大反應,使得受眾也會產生不合實際的期待,明明只是普通的饅頭,卻硬要捧上天:吹彈可破、麥香撲鼻......恕我直言,可能一半以上觀眾根本不知道什麽是麥香。在放大感官的背後,人們的閾值被無限提升,追求“一口下去就仿佛置身天堂的美味”,然而這種味道在生活中究竟存在嗎?即使存在,我們是否能以敏銳的感覺捕捉到?


並且這類評價用的四字詞,完全把人的語言給洗掉,讓人誤以為四字詞的羅列十分有文化,但語言的規律就是無論再高級的詞,只要被廣泛使用,就難免俗化。其結果就是無論什麽菜端出來,都能用幾個四字詞誇一通:肥而不膩、清脆爽口、麻辣鮮香、回味悠長...


不合實際的期待還有一點,是有關地理的。


作為普遍規律,都知道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獲得各種美食的幾率越高。因此在北京上海這類頂尖的都市,遇到各種美食的幾率一定會比其他地區高。將北京譏諷為美食荒漠,我是不能茍同的。本地小吃合不合胃口是一回事,可是在北京倫敦這樣的國際大都市裏,各地的料理都應該能找到非常道地的口味。


反而言之,在其他稍欠發展的地區,這種幾率一定更小。所以我不能理解在杭州吃粵菜踩雷,或是在蘇州吃法餐時踩雷,從而認為蘇州杭州是美食荒漠這樣的說法。


在日語裏,有個詞為“茶飯事”,意思指尋常小事。吃在生活中是最最基礎的小事,然而小事卻也能看出一個人的觀念與邏輯。即使是美食家這樣看起來只需到處吃就行的名頭,卻也絕不如此簡單。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