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g
Ning

长安往事 — 八月围城

我是在西安长大的,也曾是一个喜欢看战争电影,听战争故事的正能量满格少年,曾经问过奶奶,有没有亲身经历过什么战争?奶奶回答说有两回:一次是日军飞机轰炸,更早一回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回,就是”二虎守长安“。我家是住在城墙外面,影响不大,但我奶奶的姨住在城里,她的一个小表妹就在那年饿死了。

二虎守长安,本质上是一场军阀之间的斗争。主角是三个人,”镇嵩军“的军长——刘镇华,还有二虎:杨虎城和李虎臣。这三个人全部都是刀客出身,刀客和哥老会一样,都属于黑社会组织,也可以说就是土匪,不过比起哥老会,刀客的组织结构更加松散一些。

这三个人里面,最有文化的是刘镇华,河南巩义县人,曾经是个秀才。盛世学文、乱世习武,他最终弃文从武,加入到了流氓无产者的队伍当中。时逢乱世,刀客是个各路军阀收编和拉拢的对象,用慈禧老佛爷的话讲:“那可都是些精壮的汉子!”。刘镇华就凭着自己厚颜、无德的特长,很快就混出了名堂。先是投靠张钫,后来出卖了张投靠了袁世凯,袁死后巴结上了冯玉祥,后来又背叛了冯投靠阎锡山,攀上了吴佩孚,后来又回头投靠了冯,后来又投靠了蒋……他的叛变的事迹多得让人记不住。

不过在那个年代的军阀里,这都算正常现象,就连冯玉祥,也曾经八次临阵倒戈,民间人送外号:”倒戈将军“。其实最夸张的是冯玉祥手下大将——石友三,一生叛变十二次,最终也是被自己叛变的手下给活埋了。

那个时代的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他们根本不知道国家、民族这几个字怎么写,收拢流氓、抢占地盘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收租收税。不论是刘镇华的后台老板吴佩孚,还是二虎的后台老板冯玉祥,都是一样,最大的区别也就是镰刀割韭菜的时候,下手轻重的问题。老蒋对这帮人有奶便是娘的本性还是挺了解的,原本打算对日开打之前先把这帮货先一个一个收拾了,结果西安事变打乱了计划。

最终,事实证明没有来得及收拾的军阀有很多都投靠了日本人,包括冯玉祥派去解了西安之围的孙良诚,最终也当了日本人的走狗。就连张学良手下积极捉蒋的少壮派军官,投靠日本人的就不在少数。想想也是,曾经一枪不放、一弹不发,就把东北拱手送给了日本人,到了西北遭受冷落反而打出了抗日的旗号,这帮人厚颜无耻到了这种地步,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搞到最后,抗日战争中国伪军的数量有一百多万,甚至超过了在华日军的数量。而老蒋麾下的中央军,无一投降,八年抗战,国军的将军就战死了206位。就是不知道他们那些饱受运动迫害的后代,逢年过节的时候还能不能得到慰问。

刘镇华的特点就是贪得无厌,心肠毒辣。在1918年3月到1925年4月,他曾做了8年的陕西省长,关中人民饱受其苦,终于因在1925年和国民二军在河南抢地盘失败,而被迫下野,但始终对关中这块肥肉念念不忘。这回吴佩孚和北伐军作战,吴想一举消灭陕西的国民军以绝后患,任命刘为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刘刚好想趁机抢回陕西地盘,率手下镇嵩军,号称12万,实际7万多,包围了长安。

由于吴佩孚并未给“真怂军”提供足够军饷,刘镇华采用“就地征发”的办法,以“打到陕西去升官发财”号召官兵,“真怂军”就跟蝗虫一样,所到之处,人们惨遭劫掠。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对震嵩军也有记载:

朱先生后来在县志“历史沿革”卷的最末一编“民国纪事”里记下一行:镇嵩军残部东逃过白鹿原烧毁民房五十七间,枪杀三人,奸淫妇姑十三人,抢掠财物无计。

李虎臣本名李云龙,字虎臣,他和杨虎城一样,是苦出身。他俩都是陕西人,一个在临潼,一个在蒲城,一样为生活所迫,混了社会。李云龙江湖人称:“径儿老四”,杨虎城的名号则是“杨九娃”。李云龙在国民二军当一师长,被刘镇华击败退回西安城内时军队不足5000人。杨虎城在国民三军当师长,手下官兵也不足5000人。

刘镇华围住西安时,杨虎城并不在城内,而李虎臣看到大势已去,也没有打算守城战斗到最后一刻,他放出话来:杨虎城来了他守,杨不来他不守。最终杨考虑再三,还是趁着夜色率队从北关进了城。杨虎城守城的决心比李大得多,因为冯玉祥给过他承诺,只有西安有事,会马上派兵来救。所以,在杨心里只要能最多坚持几个月,救兵就来了。事后看来,他被冯给忽悠了。他肯定没想到,这场围城之战,从1926年4月,一直到12月才结束,长达8个月之久,史称八月围城。

刘镇华的十万大军对阵西安城里不到一万的部队,却久攻不下,反而遭受不少惨败,于是他就将军事的重点由“攻”转为了“围”。1926年6月初,城外小麦成熟。刘镇华为了断绝城里的粮源,下令放火,焚毁了西安郊区10万多亩就要收获的麦子。一时间,“白天浓烟蔽日,入夜火光烛天”。

8月份西安城内就开始严重缺粮了,到了秋冬之季,百姓冻饿倒毙街头的情况就经常发生。李云龙有打算接受刘镇华的条件出城投降,但遭到杨虎城的坚决反对,这货还是坚信援兵就要到了。

冯从开始就没想着要去救他们,否则也不会半年不发兵,一则这两支部队并非自己的嫡系,二是军阀混战多年,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消弱了自己的人马,得不偿失。他那时投靠了苏共,最终还是在苏联人的压力下,终于在10月派孙良诚率军去解西安之围。孙良诚对老大的心思也是心知肚明,在西安外围和“真怂军”几次交火,并未轻易得胜,就打算撤了。他把要撤退的想法给随军的苏联顾问一说,苏联顾问就急了:“我没有接到退却的命令,你要退可以,但请你先把我枪毙掉,否则你就不能退。”

孙良诚惹不起苏联人,暂时放弃了撤退的念头,但我估计他也没打算真打,反而是刘镇华这边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就在此时,吴佩孚在和北伐军的战斗中屡战屡败,刘一看自己的后台老板也靠不住了,于是有了想撤退的念头,毕竟“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孙良诚一看,“真怂军”真的怂了想跑,立刻打起精神进城摘桃,最终在12月份解了西安之围。

八月围城,西安饿死贫民超过5万,接近城内居民的一半人数。“城内所见,树无皮,草无根,人无颜色,满目疮痍。”想一想,如果军人也按照这个比例被饿死,怎么可能会坚守那么久,那必然也是与民争食了。杨虎城最后总结了一句话:“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我想他应该是知道民众的怨气而心怀愧疚了。而二虎对冯的怨恨也扎下了根,在随后的中原大战中,二人都叛变了冯。

冯玉祥面上的事儿,还是挺能装的,后来收集了城内饿死人的尸骨,埋了两个大冢,建成了西安的革命公园。

唉,城头变幻大王旗,兴亡百姓苦。只是我就想不明白,就这样的人间惨剧,怎么还会在景区有实景表演,来歌颂这场战争呢。

所有围城之战的主帅,都可以说是禽兽不如,面对自己的同胞心如蛇蝎。西安围城饿死5万,常春围城饿死20万,那个主帅摔死在蒙古草原上,算是罪有应得。而西安围城的罪魁祸首刘镇华,却被蒋介石收留,老死在台湾。要不说老蒋妇人之仁,成不了大事。像这种人,用得着的时候就说几句好话,用不着的时候搞个运动就趁机消灭了,哪个帝王会把自己的承诺放在心上,着实愚蠢。有现成的作业都不会抄。据记载,常春有士兵没法执行长官的命令而开枪自杀的,张献忠屠川的时候,也有手下大将实在不忍执行命令而上吊自杀的,而振嵩军中没有见到过此类报道。

围城的固然是魔鬼,守城的也不是什么好人。当二虎在多年以后,与刘镇华当了同事,再回头看看当初饿死的那5万民众,到底是为了什么?据说李虎臣就是因为始终摆脱不了这份负罪感,而导致最终隐退。但从历史角度看,这不太可信。普通百姓的性命,在每一个有权势的人的眼里,蚂蚁都不如,这才是历史规律。

至于为什么说“二虎守长安”,不说“二虎守西安”,这就要从这座城市名称的历史说起。

长安这个名字是刘邦起的,直到明太祖把它改名为“西安府”,但长安这个名字并未消失,而是作为“西安府”的府城,为长安县管辖。可见,八月围城的时候,这地儿就叫“长安”。

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将省府所在的“长安城”从“长安县”行政管辖中剥离出来,单独设立“西安市”,还有据说当时为什么要把“长安”改成“西安”,就是因为八月围城死人太多,有意避讳“长安”而使用“西安”,这个说法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