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ianAu
AdrianAu

需要藍天

私隱與權力

過一陣子總會聽到朋友的通訊軟件被人駭了,然後不法分子利用這朋友身份向他的朋友問其的電話號碼,很多朋友不虞有詐。結果,這樣的詐騙電話號碼情況如漣漪般散開。

你也許會問,提供電話號碼有什麼問題,現在所有公司都會收集手提電話號碼,以方便提供折扣消息。的確是,但與此同時,手提電話號碼亦與很多服務掛勾,如銀行服務等。如果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後果很嚴重。

除了手提電話號碼,其他公司亦在收集不同個人資訊,是你沒法想像。最近閱畢了一本書,正是探討這問題。書名是《私隱即權力》,作者卡里莎•貝利斯。

作者先用人一日由起床到睡覺,有那些時間機構如何獲取私隱,而大部份都是合法取得。比如你的運動手錶,如果你戴著它睡覺,它除了24小時監察你的身體情況外,開發商其實都掌握了你的身體狀況數據。又比如智能手機,某些功能可以幫助你找到方向,同時間其實亦在曝露你的位置。

即使現在每次到網站時,網站都會問cookies設定(按:這個cookies不是食物,不是樂團,而是網站放入用戶的小文字檔案[註1]),即使你選擇基本設定,機構仍會「為了用家的使用經驗」(user experience)「監察」用戶。我相信你有這經驗:當你搜尋有關廚具的網站後,你的面書會不停出現在關廚具的廣告。它彷彿知道你的心思。而那些廣告是海量般,鋪天蓋地式讓你知,讓你感到很煩厭。什麼才停止?就是你搜尋另一樣物件,如傢具,那你不會看到廚具的廣告,因為傢具取代了。

作者並不是要恐嚇讀者,只是讓讀者知道,世界沒有免費午餐。當你購物時,網站會否收集超過它需要的個人資料。比如我想買一件木製小物,登記時它要求我輸入出生日期,且是必須資料,我立即取消訂單。收集出生日期明顯是超過機構所需。我理解機構可能想提供生日優惠,但只需收集出生月份就做到,又或者設定為這是不是必須填寫項目。另一個是社交網站。大家在這些網站十分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活動、感受,即讓這些社交網站可以合法地收集各人的資訊、喜好等。

從以上例子可見,其實機構收集個人資料已到無孔不入。最諷刺的事,當大機構的CEO說大家其實很願意分享資訊,大家對處理個人私隱有新看法時,他們卻自己好好保護自己私隱,不論是朱克伯格,或者是Google的CEO,都是這樣。世界總有些人,如《動物農莊》中的格言般「所有動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看自己的私隱比別人重要。

書中的案例亦包括猶太人大屠殺。作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活在荷蘭的猶太人,與活在法國人的猶太人的命運,已經不一樣。荷蘭當時有位官員蘭茲,他沉迷人口數據,他不但製作身分證,更使用IBM所販售的打孔卡片製表機,利用打孔紙片記錄處理資料。可以想到,當這東西落入納粹手中,那就很容易找出猶太人。法國那邊,其實都有擁有打孔卡製表機的裝置的卡密爾,不過他根本沒打算跟納粹合作,所以最後被關並死在集中營。

作者當然並非一面倒地講危險的情況。最後一章就是介紹如何處理自己的個人資料,前提是:

任何系統都倚仗人們的合作;當人們停止合作,系統就會崩壞。往往要等到合作停止,才會發現合作的必要性,團體缺乏合作會慢慢陷入癱瘓。個人資料交易正在等待我們的合作,如果我們向監控資本主義說不,就可以推動改變;如果我們尋找保障私隱的替代方案,就能提高替代方案的使用率。(頁183、184)

只有大家合作,才能讓機構不再大量收集個人資料,不再以個人資料作為買賣。正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網絡世界亦是一樣。如何在自己掌握的情況下使用網絡,是我們要學習的。

~~~~~~~~

[註1]Cookie(維基)——
https://zh.wikipedia.org/zh-hk/Cookie

《私隱即權力》(博客來)——
https://hkbook.co/item/13567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