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受必悅宬貫古
月受必悅宬貫古

HsuKeFeng ’‘(_人) ’‘

〈異種注目〉觀劇心得|《5月35日》不可無料劇場

2020 嘉義小劇場戲劇節〈異種注目〉,為期三天10/16-10/18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朋友在阮劇團工作,買了套票來觀劇支持。平常幾乎沒有看現場舞台劇,大部分回憶是大學時候各類活動的自娛劇。上次看劇是《働故事劇團:我和我的貓奴》,也是唯有的一次。

這次看的演出都是讀劇形式,也是首次聽聞:

讀劇原本屬於排練過程的其中一環,通常在劇本初步定稿的時候,製作團隊會以讀劇的方式讓大家快速瞭解劇本架構,編劇也能藉此重新檢視劇本。
個人朗誦或是團體的合誦,朗誦時是強調將文字由口中表達出來,其他表現如:朗讀的聲音表情和手勢,而非在舞台上的肢體表演和走位。
夜景,我看的第一齣是《5月35日》10/16 19:00

還好我第一場看的是《5月35日》,是比較典型的讀劇,演員位置基本坐在椅子上不動,用點燈的方式表示角色進場。10/17看的《女鬼與城隍》、《可寵》形式上則比較完整,包含佈景道具、動作走位等等,是更接近完整的戲劇而不是單純讀劇。共同點是演員一樣手拿著劇本。以下含

不可無料劇場:《5月35日》

的表演形式及劇情內容,劇本都有可能之後再以不同的面貌演出、出版,不喜劇透請左轉。








《5月35日》|不可無料劇場
劇作:莊梅岩 導演:宋厚寬

《5月35日》很直接聯想到六四。舞台上擺了四張課桌椅成一列,各有一疊紙與一盞燈,燈罩是綠的。中間兩張桌子各多了一頂帽子。

登場的演員講臺詞就會打開燈,旁白則由熄燈演員負責。剛開頭還沒習慣這樣的方式,還不能好好消化內容,過一段就習慣了。演員的聲音表情很豐富,聽了非常舒服。這三天劇聽下來,也矯正好了我的字幕依賴症。

劇情由六四事件罹難者哲哲的雙親開始。三十年後為追憶兒子,進行了一連串行動貫穿全劇。幾乎都是主角兩夫妻阿大、小林對話。兩人年事已高,卻有放不下的心願。一方面轉送哲哲遺物給年輕人,順便述說六四舊事;另一方面策劃六四三十週年,於天安門廣場點燈祭拜哲哲英靈。穿插黨幹部叔叔小平為護官位,與兄嫂的互動。(小平是哪個小平,不好說,我聽到的似是這兩個音。不覺得是影射,若是也太白話到有點好笑了)

覺得有意思的是,一件不能提起的往事「過後」,活著的人中,有苟且偷生者,如主角夫婦倆;有既得利益者,如高幹叔叔;有漠然無視者,如買哲哲遺物的年輕人們。人活著總是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作者用簡單幾個角色就勾出這些形象。

兒子死了,要放著不理被當暴徒、又連累家人?收屍又保自身平安,合理。

姪子死了,要用祿位賠下去又平反不了?遮掩過去,一生平步青雲,合理。

我出生那年風波的罹難者,關我啥事?聽老太婆囉嗦嘮叨換大提琴,合理。

這齣劇首先當然是對六四事件的批判。但更深的是,當這樣的事情再度發生,這幾個角色還是存在(就先假設大家沒有選擇當衝鋒陷陣的那個),作為觀眾的我們,會選擇哪種方法「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呢?又或者我們其實沒得選,事情過後,「合理化」的過程就一步步構築出來了?畢竟,

完成學業走向音樂家之路?國家現在需要的是改革,而不是藝術,也挺合理的。

會覺得這不只是針對六四,是因為劇中提到六四,唯有幾個符號而已。當時、當地、當事人都不在,僅有藏在背景音、對話及回憶中。著墨在其他人物的情感,反而讓格局更大了,進而有普世性。


『在外頭不能說真話,難道關起門來,在家裡、就你和我,也不能說嗎?』

母親小林的嘶吼哭喊,無論什麼都不能阻擋。三十年不能、病痛不能、屏蔽審查也不能。

阿大、小林的潛入天安門的祭拜計劃,要說它幼稚嗎?也完成不了什麼沒錯,但不做就咽不下這口氣的事情,延後了多久,還是要做的。兩人借哲哲遺物的地圖、路線去策劃,或許是想說:對,計劃就是一般的幼稚,但又如何?


『我就一直想著六月四號前不能死,一定要去。哪知道人沒死,腳卻走不動了。』

阿大到底做了沒有?成了沒有?也是在小林半夢半癡,迴光返照之際的幻想。故事接近尾聲時,劇場很靈活的由封閉轉為開放,走出劇場走向廣場。我看的場次剛好是晚上,點蠟燭燒紙錢還頗有氣氛。開場每個觀眾都拿到一個小蠟燭,阿大劇尾於廣場點火,原以為有什麼互動,結果也沒用到。一方面覺得可惜沒有暗樁來點蠟燭傳火(或者也是安全考量),一方面又感覺點了也太煽情。

偽天安門,在劇場芙蕖廳對面。 於此情此景燒紙錢,我心中對不太上。


觀劇後反芻,覺得蠟燭是每個人都有的,點不點終究是個人選擇。這可能是作者想給予觀眾的。表面上,現在在港台談六四,因為政治正確也容易少了思量多了辛辣;中國大陸則不知何時才能以戲劇形式撫平六四之傷。實際上這樣的選擇權還是時時刻刻在任何人自己手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