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融僧蹤
妙融僧蹤

心在哪,哪裡就有寶藏

觀音出家日的異想

不知從何時開始,農曆的九月十九成為了觀音出家日,今天正是傳說中,觀音菩薩曾經出家的日子。關於觀音菩薩的傳說,在漢傳佛教社群中最為普遍的典故,據說出自於《編年通論》、《汝州志》以及《香山寶卷》中的描述。觀世音菩薩以凡夫原型走上成就之路的典故,是以「妙善公主」之名而展開。

故事是這樣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莊嚴王,他的王后是寶應夫人,生了三個女兒,大女兒妙嚴,二女兒妙音,三女兒妙善(傳言妙善就是觀音菩薩的第一世);到了一定的年紀時,妙嚴和妙音都順利嫁做人妻,唯獨妙善執意要出家修行;莊嚴王為此大怒,將妙善趕出來王宮,從此之後,妙善便遁入深山一心向佛;又過了很多年,莊嚴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至親的一隻手,一隻眼做藥引才能活命;而妙嚴和妙音兩個女兒都不肯犧牲自己,唯有出家修行的妙善,願意捨去一隻手一隻眼來救治父親;爾後因為孝心的感動,妙善成就了千隻手千隻眼,從此成為千手千眼的觀世音!

據說,幾個關於觀音菩薩的重要日子,出生、出家、成道,是分別對應了妙善公主一生的不同時期。人們將這個千手觀音的典故,自動地與「觀音菩薩」劃上了等號,妙善公主成為了觀音菩薩的整體起源。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裡面想要表達的重點除了對出家修行的推崇之外,也很符合中國整體社會的主流思想與需求,對孝道極為重視,並且指出出家亦可以行孝的證明。

然而依據佛經中的記述,觀音菩薩其實早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就已經成佛,而且還是釋迦牟尼佛某一生世的老師,是有名有姓的「正法明如來」。

在《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經》中說:

「觀世音菩薩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來,我為苦行弟子,十方如來,皆此觀自在教化故。」

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提到:「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之神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慈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會有個疑問,觀音菩薩既然已經是佛,但為什麼卻要用菩薩這種看起來次佛一等的身份形象,寧願成為配角,作為二號地為人所知而利益眾生呢?

雖然凡夫很難測知聖者的心意,但是對於這一點,還是有個普遍性的說法的。都說,因為菩薩身能更接近眾生,度化眾生的方便性更大,所以為了能接觸到眾生、為了迅速方便地救苦救難,於是正法明如來做了如是選擇。

當然,佛菩薩的神通威力,本來就是無邊無礙,因此不少菩薩都是佛的再示現,不為別的,就只是為了那唯一的對象~~眾生。不過觀音菩薩的示現方式對我來說,還有另一層的啟發,那就是無我的具體成果展現。

雖然佛菩薩們無我空性的證悟境界是核心的標配,但是觀音菩薩為了度化眾生這件事,卻能做到前所未有的量身定做客製化服務。如果問證悟無我的實際作用在哪裡體現,我覺得觀音菩薩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樣的願力、能力、實力的展現,就是最好的答案。

經典中形容,觀音菩薩可以是佛、是辟支佛、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將軍、毘沙門、小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婦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執金剛神等等。

觀音菩薩不論成為什麼,純粹就看求救的對象是誰。

能夠做到全方位的完美角色扮演,肯定要完全地放下那單一、恆常、堅固、主宰性的「我」,完全沒有一點「我」的堅持與執著,才能夠依據不同眾生的需求而成為能幫助到對方的角色。僅只是這一點,都讓總是卡在某些身份、頭銜、性格、經驗,無法轉換、改變、調整、超越的我們望塵莫及。

正法明如來的度化策略是非常成功的,觀音菩薩已然成為了顯、密、佛、道乃至民間信仰共通的精神依靠,人們對觀音菩薩比對佛還要熟悉,還要感到親切。藏人從會說話開始就會唸誦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而漢地的人們只要有點信仰,都會祈求「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從觀音菩薩的身上可以看到,慈悲的心懷、明確的目標、善巧的方法、有力的行動,完美地體現了理性與感性平衡應用的狀態。而願意相伴,是我能理解到的所有慈悲之行中,最無懼勇猛的行儀。

我那滿天飛的妄念在想,雖然佛是永遠的主角,總是被放在中間,總是光芒萬丈的出現,但是難免有點無聊,而最佳表演獎、最佳配角獎、最佳演員獎、應該都要頒給觀音菩薩。沒有觀音菩薩,我們無法看到,原來無我之後,生命的角色能夠如此豐富無限。

#觀音  #出家  #無我  #角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