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家
情緒家

關注情緒教育的研究者、分享親身經驗的研究與實踐者。 因為口誅會與人吵不喜歡的架,所以選擇邏輯性地筆伐。https://ladyemotions.com/

當開始找尋自我時,定會面臨到的 自我價值 迷失

與其去作那些覺得一定要做的事,不如直接去做那些想做的事,這樣還比較情願,且省心力糾結。

近幾周因為疫情的關係,我的日常作息變成只有踏青、騎車、採買才會外出,有大量的時間可以暢快地 閱讀 與 寫作 ,最近讀到這本書:《有一種工作,叫生活:離職後我學到的23件事 》,作者在書中剖析的 自我 與度過的心路歷程,都讓我邊讀邊點頭:「沒錯!這就是曾經的我,這就是前兩年(痛苦)過的我!還有現在正在這條路上慢慢走的我。」


對照我自己這兩年的生命經驗,看到書中大量相似的情節在彼此的生命中上演,這種感覺很像在照一面鏡子,裏頭看到的卻是熟悉的陌生人。作者與我,在面對自我的生命與發揮自我的這條路上不一定相見,但或許都在隔壁林的道路上吧。

這些過程雖然一開始看起來痛苦,卻開始自我療癒與自我實現的旅途。

這條路目前走得如何呢?我細數下列曾經發生在我身上的真實情況:

 

因為彼此的經驗非常相似,皆是在接近30歲左右的前後兩年,生命中發生足以影響自己的重要事件,而讓自己不得不回過身去審視與反思,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自己走成這樣?經過不解,因而開始展開追尋自我的路程。


起初,連坦承自己的狀態都感覺相當羞恥→

大方承認目前的自己從事最愛的文字工作者

過往的我,或許是不願承認或尚未察覺,承襲了被父母傳輸的「自我價值=賺錢能力」的觀念,在寫作這段職涯中,寄居在家讓父母養的生命經驗,讓我對自我的價值感到低落。

 

對比過去動不動花錢、不省思的大手大腳,到現在因為不確定收入因此不敢亂花錢、什麼花費都要先精算、做預算才敢花,綁手綁腳的消費方式差別很多。(但沒想到,這剛好促成我開始真正學會理財的契機)

很努力地拼命寫,但是收入依然只能打平自己生活以外的支出(例如買書、衣物、交通、維護網站的費用),不過如果把收入的成長速度拉長來看,曲線真的有往上的趨勢。

 

以往承襲的觀念總是覺得「賺錢很辛苦」、「要割捨自己的某部分(時間或自由)去換取金錢」,但我總隱約的感覺說:「不對!不應該只是這樣。」,因此我也去參加過身心靈探討關於金錢顯化的問題,參加幾次之後我發現到一件事,與其說是玄密奧妙的頻率影響,不如說是藉由身心靈的另一方面來反思過去自己的那些觀念綑綁住自己。

 

重新釐清自己「工作、花費、儲蓄」

找出這三大方面的觀念與互相影響,

才是影響這一路上自己做決定的基礎。

 

 

溫柔的花錢的文章裏提到,過往我誤以為要犧牲自己的某些自由去交換從事的工作觀念;誤以為一定要犧牲個人的自主與對生命熱情的選擇權,但實際上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完全對等的因果邏輯。因此當我看到很多人糾結在到底要用更”精算”的方式來過人生(例如凡事都要先問賺不賺錢、營不營利才想要做,而不是去問”要如何把它變成可支撐下去的營利循環),還是要忠於自己的內心作自己想創作或想做的事。

這段糾結曾經也如影隨形地盤據我內心,但思考過背後的邏輯,我發現這其中並不存在等價關係。犧牲自己的理想去從事換取溫飽的工作,並不會讓自己往後真的變得多快樂

 

實際上應該是自己挑起自己的生命責任感,而不僅是對工作的責任感;

自己必須主動挑起改善自己生命與工作選擇的終極責任,否則就算勉強自己選擇了自己沒那麼想選的選項,自己在日後也容易因為遇到困難時就推諉他人的藉口,包括賺多少以及該如何賺。

 

一直不去作忠於自己內心的選擇,其實是對自己的犧牲上了癮,

也是在逃避可能有的失敗結果,當你認為這樣可以逃避時,就是把自己的未來隱藏起來的開始。

 

 

搞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明快果決的做出決定,就能縮短浪費的時間

過去的自己,有一個「決定猶豫期」,不敢提出自己明顯的好惡與對事物的直覺,雖然深知自己的內心有不同的判斷與預感出現,卻不願承認或接受自己擁有這感覺,也深怕別人不相信,因此連講都不敢講。

這個現象從過往的職涯中可以略窺一二,我以前當過好幾年的〝影子藝術家〞,或者該說是最容易被模糊地位的〝藝術行政〞(其實就是畫廊打雜工),起源於我「害怕失敗」的心理因素,白費了許多年一直在走彎路迴避我真正想做的事就是創作,不敢直球對決,只委身於在周邊相關行業打雜。

為了怕風險而一直打安全牌,但也永遠不上不下。

 

 

自己過不去的坎,可能現在的自己不知道,

但未來的自己一定會知道,差別只在於是靠自己還是他人告知

在這一段自我迷茫的期間,我變得喜歡藉由每天不斷測網路上的大眾塔羅來測知自己的未來,也因此讓我的家人擔心,過度的心靈寄託是否影響了我,這也跟書中的作者當初決定走向身心靈方面的領域一樣,或許一時無法好好跟家人解釋我們到底在做什麼。

但相較於只會求神拜佛的人,將自己的不安無限擴大寄託在虛無的事物上,我倒覺得還不如利用身心靈的角度,好好展開反省跟自我成長的旅程吧,這也刺激出我對於身心靈界的反思,寫出下列這篇目前點閱率很高的文章↓

關於情緒|靈性的逃避、虛榮與自我欺騙

 


結 論

不論是當初從穩定工作轉換成自由工作者的不安、原生家庭的意識承繼與綑綁、經過情傷後的不被肯定與價值低落,這一路上走來都跌跌撞撞,這階段自己的心魔與自卑感會不斷跑出來說哈嘍(我每次都是在煮東西時會不斷被勾起被誤解的回憶),影響著當下的自己作決定,現在的自己回首看來都覺得當初的自己是在哈嘍?

 

現在學會不要一直檢視自己還沒達成目標的焦躁,而是學會檢視自己的狀態是否保持在對的方向,知道自己有在往這條路上前進就好了,自動讓生命順勢朝向想要達成的目標方向就好。

實際走過這兩年的經驗告訴我,以往的那些KPI啊、人生目標啊都是管理學或成功學常見的名詞,過分地執著目標只會讓自己的人生每時每刻都過得驚心膽顫,時不時會有「怎麼還沒達成?」的焦躁與罪惡感,跑出來妨礙自己過當下的每時每刻。

 

 

看過彩虹吧!彩虹的形成雖然有眾所皆知的七種顏色,但顏色與顏色之間的分界是很模糊的,雖然模糊,但漸層之中依舊逐漸過渡到另一種境界,雖然不明顯但確實是在變化中。

在面對自我的這條路上伴隨著大量對自我的覺察,這其中有痛苦也有難過,過往的我會以自己擅長的寫作技能來美化這條路,但面對自我(或帳單),其實是很辛苦的一條路(嘆)。

但回首會發現,自己的生命從以前只懂得工作、賺沒有感受的錢的那種黑色狀態,到收入很少,又到收入逐漸爬起來的這個過程,重新體會過渡到不同的顏色狀態,像彩虹般漸層的層次,慢慢地開始變化,也慢慢開始接受自己的生命有不同顏色的可能。


 與其去作那些覺得一定要做的事,

不如直接去做那些想做的事,這樣還比較情願,且省心力糾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