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家
情緒家

關注情緒教育的研究者、分享親身經驗的研究與實踐者。 因為口誅會與人吵不喜歡的架,所以選擇邏輯性地筆伐。https://ladyemotions.com/

有一種自卑,無意識中靠落 英語 來展現

朋友近日從加拿大打工回來,因為我前幾年也有去 英語 系國家(澳洲)打工過的經驗,彼此之間交換各自在他國打工度假的經驗,總覺得特別熟悉。澳洲與加拿大同屬高社會福利國家,也都是英語系為主的國家,身為亞洲區華文圈的人,乍到不同語系的國度,皆有深刻的文化衝擊感。

 

然而,那名朋友的言行舉止之間,總讓我覺得奇怪又熟悉。

例如隨時隨地「落英語」,LINE裡的談話也沒有考慮到對話中的對方是台灣人,自顧自地全場用英語,問起為何要”特地”用英語對話的理由竟然是:「我已經習慣使用英文不想改變」。

但這種連問都沒問就要對方義務陪練習的舉動讓我默默屏蔽了她,雖然沒做什麼大奸大惡之壞事,但總讓人感覺有種被強迫看「落英語」的炫耀感。

 

這個奇怪的舉動讓我回想另一件事,一名朋友任職於南部的某間傳產公司,前不久台北分公司調來了兩名新人來南部總公司觀摩學習,當朋友在跟這兩位新人介紹之際,在言談之間發覺對方明明是會講台語的人,但是在對話中卻故意滿口英語,除此之外居然不願意說台語。而去過南部的人就知道,當在生活中一講台語時,很多事都會變得順暢很多(例如:搏交情、問路或是點菜)。

 

為什麼呢?

我總覺得這個行為的背後跟深深的自卑感有著強烈的關聯。

 

語言程度的建構,可以影響人內心中自信心的產生,這一點當我第一次去國外長住時深有所感,當你無法簡單表達自己想呈現的內容時,真的連小孩子都會不想理妳。(想當年的我可是被小孩子洗臉多次深有感觸),而當自己的語言程度可以與當地人進行日常溝通時,那種爽感真的會讓自己的自信躍升,內心也會對自己的存在更有底氣,不再是別人眼中可有可無的存在。


然而,真正要說到語言流利,並且用得好的使用者,我認為應該要符合下列的解釋,

而最好的例子要屬藝人Janet。

 

真正的語言流利者,是有本事可以使用不同語言、在不同場合、不同對象之間,

流利地切換自如,

而不單只固守或甚至強制別人對話,一起使用心目中的強勢語言。

Janet即使英語說得如同母語般流利,搬來台灣生活與工作時也是必須學習當地人慣用的中文,即使她還有一項語言工具: 台語。但也須學習中文才能融入台灣當地的生活。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我自己的一篇文章【為什麼,當初要去中國?】 探討我過去的某位朋友去了中國之後,性情大變,回來後在文字與言語之間瘋狂看不起台灣人,奇妙地是,這種反差也出現在曾去過中國工作或留學的部分人身上。

而這篇文章有名讀者留言:

個人覺得這種言論其實是帶著沉重的自卑,中國是個很大的量體,而台灣人不多能認識它,所以他們對台灣說話時, “啊!你不懂啦!” 這語句讓他可以尊榮一下。
有趣的是,通常這樣的人自己也是不懂的,我聊過一些,鑽到最深處他會承認他的深深自卑。


根據我自己當時在國外的那段「語言與身分認同的再建構」的經驗,回想也許是因為過往的自己在別國強勢的大環境下,沒有了以往的語言主場優勢,當自己不得不彎下身學習另一種“強勢語言”好融入當地生活,而在學習那種”強勢語言“的同時,自己也必須相因應的產生對此的認同感。而當自己對自身文化的認識與深度原本就不夠堅穩時,久而久之,自己也失去了對自身原本所屬文化的自信與認同。也就造成了即使回國卻仍不願面對改變的「矛盾心態」。

 

 

學習他國文化固然是好,

不過如果也能同時不忘自己本來出自於何處的會更好。

尤其出身於中文世界,更加知道中文的奧秘,如果有機會深入了解就知道更不能妄自菲薄。

 

 

延伸閱讀:

關於情商|將自信和倔強用錯地方的女子

關於創業|過分自戀,讓你拉不下臉求助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