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flower
Janeflower

分享1、个人自由写作;2、心理学;3、加拿大生活点滴等

探索人格的净化过程

在爱与意志的每一个行动中,我们都同时既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世界,又塑造着我们自己。-卡梅伦.韦斯特

“人格”这个词据说是从拉丁文译过来的,指的是“演戏时应剧情需要所戴的脸谱”,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我们的人生真是一场大戏,我们在其中是以怎样的态度生活,戴着怎样的脸谱,我们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都带着面具生活,让面具的生活等同于自己了,我们甚至被那个面具带领着不得不的生活方式,无法真正蜕变和发展出内在的力量,也可以说大部分的人在一生中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其潜能,被人格的低等面相所制约。

心理学家们对于人格的研究从未停止,荣格的理念是人格是由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组成的面具,是文化要求每个人扮演的角色。经典精神分析的观点是,人格是个体发展具有协调性,这些协调性示现在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模式中,这是一整套心身系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奠定了人对于外在发生发生的反应模式。

这些人格健全程度示现在:

对自我的身份认同,

例如想象、正念、心理盲性、心灵感应、元认知、情绪智力、顿悟、自主性、心理表征、依恋、代际传承、

一个人可否实现其潜能,活出生命的各个面向的完整,取决于人格的健康发展程度,也就是其在人格净化过程中付出理解、意志与有意义的行动。人的本质中蕴含着“钻石般璀璨”的面相,仁慈、体恤、力量、爱与感恩、喜乐与信任,但是大部分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障碍了这个发展的高等面相,人格净化就是揭露阻碍个体发展的过程,籍由这个揭露和体悟,个体有能力发展这份了悟,以更加成熟的视角整合自我,接纳身而为人的爱与痛,荣耀与失落,同样也会发展出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来联结他人、服务他人。逐渐地,透过意志、体悟和行动。

但是大部分的人在一生中,却不断会经历到许多情绪的困扰,如恐惧、愤怒、怨恨、嫉妒、愚昧、困顿等,当人们发觉外在无论取得如何的成就,内心的这些“访客”仍一再造访,心灵受苦于--世俗野心、竞争心,以及对社会地位、权利、名声、威望和财产的渴望,那源头就是我们人格仍受困于未消化和理解的婴孩式模式,人格健全的程度示现在个人身份认同、防御模式、现实检验、攻击、内化的价值以及人际关系上。

现代心理学的实证和科学都指出,个体发展在上述领域具有协调性特征是评估人格健全的核心指标。总体而言,人格的净化过程可以归为内在工作,它与一个人获得多少权力财富并没有直接关系,一个富裕的人,可能因为一笔生意丢失而睡不着觉,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财富没有上到某某排行榜而忧心忡忡,又或者得不到某人的赏识和欢心而焦虑嫉妒,这与三岁孩子得不到玩具和妈妈的关爱而哭闹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然,这些往往是无意识的,人格的净化过程是极为困难和漫长的,也是有次第的,往往不是上些课程就可以解决,也不是做几百个小时的精神分析可以处理的,依赖某位老师也会引发危险,以为有一个人可以教你所有的事情,这是个不可能的奢望,走向人格净化及整合的道路是一个平衡和复杂的工程,需要个体投入耐心、智慧,以及示现在日复一日的觉察、行动中。

一、个体分离的功课

首先,人格的发展首先的任务是要在心理层面澄清什么是自我、什么是他人(心理学专业说法为客体关系的分离,个体投射外在关系为父母及养育者的关系,将愤怒、依赖、悲伤等都归咎于外在),如果这个任务没有完成,就不会出现独立而清晰的稳定的自体感,在内部与外部之间就不能建立可靠的界限,在一个人的自身经验、自己的心灵与他人的经验和心灵之间就没有清晰的区分。

今天早上我看到一段采访是香港明星郑秀文的,她在多年演艺生涯中极为渴望外界的认同,曾经因为和周慧敏同框拍照,回家痛哭一场,觉得自己不好看,她曾经为了减肥,七天只吃二个苹果,而在15年的奋斗和拼搏努力后,她终于成为香港无可撼动的“港姐”,香港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她,但是她却陷入极度抑郁,曾经三年都无法工作,她说多年来,她都在意他人怎么看她,她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外在,忽略了内心的感受。她的探索和疗愈之路是感人,而带着极大勇气的。

阿玛斯的坑洞理论清晰的描述了这一情况,我们丧失了对自我本体的觉察,譬如爱、价值感、与人联结的能力等等,内在感到匮乏不足,人们带着一身坑洞四处奔忙,想要赞美、成功、他人的爱,而关系、工作、社会成就等都是补洞的惯用模式。

这个阶段的功课是最困难的。很多人依赖家人,金钱游戏来满足自我,或者性爱关系,有的人是到了四五十岁,经历亲人离世,婚姻失败,才惊觉自己如此脆弱,被击垮的感觉,这个阶段的工作在心理上是非常需要一个稳定和坚定的人的陪伴,扮演不同于其在童年奖惩或抛弃个体的养育者,个体可以在这种陪伴中逐步生发出内在力量,这个阶段还涉及大量情绪的释放,在我多年的团体工作坊经验中,很多人为了探索自己,来到团体中,找个人一起哭、一起分享,获得一些对自己的洞察,取得在他们生命中踏出下一步的勇气,我为这些不愿停在原地之人的勇气而感动。⑴

二、克服分裂,好坏参半,悲喜交加才是真相:


第二个重要的发展任务是克服分裂。当我们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界限,自己是如何把爱、力量,还有愤怒和悲伤投射在外在事务或个体上的时候,同时可以意识到这样的投射带来的受苦与代价的时候,个体不再把人简单定义为好人、坏人,人开始发展出更高等级的自我保护模式。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当孩子3-4岁的时候特别喜欢童话故事,每次将故事的时候,孩子喜欢问:那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当他知道答案后就比较满足,所以童话中有白雪公主是好女孩,继母是坏女人,小矮人是可爱助人的,王子是英雄和拯救者。经历困难后,王子和公主就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当我们长大后,痛苦地发现外在没有一个如此完美的好人,就连坏人也不是纯粹的坏,而自己也不是那总是可爱动人的王子或公主,很多人卡在这样的抑郁中,因为渴望童话世界的生活,有的人就将愤怒、指责投射给外在,也有非常多人其实是转向内在,抑郁症形成的内在机制大多于此。


放下完美主义和理想化的期待,开始可以生活在真实的关系中,而不是想象的关系。分裂的人格总是把关系看成是非黑即白,不是极好就是极糟。我们不允许自己同时包容好与坏两个面向。我们要不是很喜欢某个人,觉得他很棒、很爱我们、一切都没问题;再不就是一开始意识到问题时,便立即判定这个人不好或自己不好,因而受伤或愤怒。②


如果你以非好即坏的角度来看待关系,那么这份关系一定不真实,这是建构在头脑理想化或贬低的关系中,人们情绪始终会受制于好与坏的影响,这是一种生活在他者的牢狱生活。幸运的人可以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共依存的关系,这也没问题。但这样的生活和关系对于人格净化和内在工作并没有太大帮助。


真实的关系就是与对方在当下真是地联结,觉察、允许、接受以及认清眼前关系的真相,不要试图把它变成另一种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展现的所谓的勇敢的心。心,有一个涵容的空间,愤怒、挫折是可以被允许的,充满着爱也很好。我知道我是安全的,我的本质不会因此而污染,本我不会被恨意和负面情绪摧毁。②

当代最著名的人格分析心理学肯恩伯格对这个阶段的总结是:提供满足的客体意向透过积极(力比多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坏的、可恨的自我意象与坏的、带来挫折的客体意象通过消极(攻击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而好坏之间则相互分离。由于好的和坏的感受已经结合在一起,所以单独的爱或恨的强度都减弱了。无法完成这第二个发展任务会导致“边缘”病态。与精神病不同,边缘人格在发展上已经能够区分自体与客体的意象,但是他们由于防御而放弃了把好与坏的情感和客体关系编织在一起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人格净化是极为关键的,而整合人格分裂的工作已经不是释放情绪就可以解决,这个阶段人格的净化需要的重要品质包括--自我意识与思辨能力,你可以参加了无数工作坊,认识很多厉害的老师,阅读过很多心理学和灵性教导的书籍,又或者你拥有外在的极高地位和财富,但你人格的某个面向还受制于他人的看法,又或许你还耿耿于怀自己的父母曾经对你的不善待。这个阶段的内在工作是需要揭露内心的真实的情绪,并且心甘情愿地日复一日地真实的去爱,去工作。即便爱人前一晚背叛你,要离你而去,第二天一早,你仍然可以作为一位母亲的身份去关爱孩子,为他煮一顿可口的美食。你不再像一个流着鼻涕的小女孩,仰望一个“王子”来拯救你的生活。

这个阶段的体悟和觉察转化工作,可以是一位耐心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的陪伴和分析,也需要转化身体工作,将多年倚赖外在情感供给的力量内化到强壮的体魄当中,这方面威廉.赖克(Wilhelm Reich)的研究以及他的理论“性格盔甲”有极为生动的描述,围绕着他的研究,发展出来一系列以呼吸为主的身体工作去协助人格的转化工作。中医里的许多治疗方法也有类似的疗效,一个人内在气血充盈,也就容易扎根在自我中心,一次偶尔的“台风”吹不挎他/她。我的心理咨询来访中,我常常会询问她们的运动情况,因为大部分是女性,我常会建议她们做些力量型运动,如打球、拳击等,收效都很好。

我曾见过很多泡在工作坊多年的人们,在课程里哭泣,抱怨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以及原生家庭的苦难,释放后情绪的心灵变得轻快,他们可以再返回生活和工作,但一段时间又“复发”了。他们对于把工作坊的体悟和洞见整合到具体实务毫无观念,未发展出完善的理性思辨能力。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科的书籍、艺术、音乐、电影等等都是很好的工具。


这个阶段有份健康的亲密关系,以及一份喜爱和符合内在价值观的工作是有帮助的,当然,一个人可以单独的,以良善、慈爱和和平的方式生活就是优雅与美。


人类没有理由不能活出真理、爱、力量、完美无暇和自尊自重。你不需要在完成某个阶段人格转化的情况下才体悟这些境界。任何一个过渡期都可以活出它们来,只要你能看见生命的恩宠与美。②

“不善待弗洛伊德,

就很难接近佛陀。”--肯威尔伯

三、爱与自由:

人格净化的第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我们生来就有两种原始有力而充满强烈情感的与世界关联的模式:一种是敬慕的、深深关切的、深深感激的爱;另一种则是具有令人畏惧的毁灭性的、破坏性、强烈妒嫉和恶意的恨,发展到第三阶段的人,通常是觉察和对制这二种情绪的冲突。心理学上成为辨识力比多与攻击力的冲突。也就是通常的神经症。很遗憾,心理学发展了100多年,这个阶段的人格-神经症在专业上已经被称为健康的人格。他/她已经可以辨识自我与他人,在界限层面是完整的,但仍存有冲突。这是人格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体现。

“一个自尊自重的人很清楚生命的重点不在于好或坏的感受,而是在于不丧失自尊自重,不放弃自己最真是的实相--心中最高最纯净的面向。不论事情有多美妙或多痛苦,你自重的程度都足以维持住自己的完整性。这不代表必须获得成功、胜利或达成心愿,而是以最诚恳的方式面对自己,展现出最核心的价值。”-阿玛斯


如果从防御模式来分析,第一、二阶段惯用的是退缩、否认、操控、理想化和贬低、以及投射、分裂、付诸行动等等,在心理学评估人格健全通常是以防御模式使用频率以及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有多大来界分,那么第三阶段的人格发展则是对于防卫模式有深刻的觉察,这意味着个体发展出清明的观察人格活动的能力,不带有抗拒,也不试图逃避或超越人格。你不再尝试讨好他人,开始可以以幽默、放松,或宁静的方式来生活,你不再考量自己,一开始的沉重、迟钝和晦暗不明大部分经由内在觉知的光芒照见得以消融。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对于情绪没有觉知,还与外在世界共生的孩童阶段,第二阶段是青少年的界分感居多,这二个阶段对于情绪表达都有不够健全的方面,要么压抑和释放,要么就是投射和分裂,内疚、恐惧、不安全感和匮乏感还常有。那么第三阶段净化的人格就是,你已经不会立即把情绪展现出来,你会在心里发展一个空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并且把它当成自我了解的资粮。


这意味着如果你感受到意识里有一股愤怒,就会试着去了解它,而不是把它发泄在某人身上。如果你压抑和抗拒它,你会感觉受伤。你会以成熟的态度去面对这股情绪,深入体悟这些情绪是来自于“远古”的童年阶段,还是内在不够好的自我价值,又或者是涉及他人的真实状况。这股情绪也许经由这样的分析和理解会消融,也许不会,也许你还需要和对方去表达,当然,表达你的愤怒,和愤怒地去表达是不同的。重点是你不再认同它就是你的本体。


在此,我以一段墨菲的访谈说明这个阶段的人格面向。(他是美国著名的全人整合学伊沙兰学院的创始人)


终我一生,都必须在心理动力学上付出许多工作.....平衡地追寻一个完整的生命,这过程有着大量障碍,有些东西的诞生,是为了让生命的旅程具有竞争性--上帝与魔鬼,佛陀与无知,佛洛依德与无意识。我们内在有一个神性,但到达那里并不容易。我一遍遍处理了自己那可怕的阴影面。我继续回到某些弱点上,更深地理解它们,不仅减轻它们的影响力,也接受它们作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这肯定不是我兴趣的中心,但我已经认真处理过,并尽我所有的创造力去经验过。我不喜欢伊萨兰的混乱,但我继续努力,也一直得到回报。我一直试图与我内在那个想离开的倾向相对抗。


这个阶段实际转化法门,心理治疗(精神分析)或参与团体治疗(会心团体)仍然是国际上盛行及有必要的工作,此外,建立系统性完整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健康、有氧运动、冥想练习都有帮助。这个阶段人格整合成熟的人通常会有较强的社会意识,以及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就如同弗洛伊德所言:健康的人格是去爱,去工作。当代另一位精神科代表人物克莱因的思想是,成熟的人是克服了偏执心智,而可以呆在抑郁状态的人。(这里的抑郁并不是病理的抑郁症,而是可以涵容负向情绪的心灵容器)。

“为了发现那些诱捕与胁迫我们的黑暗力量,我们必须开始勇敢地进入自身低等无意识的洼地,继而得到能够扩展我们个人意识的能力......整合这低等的与高等的自我“-阿沙吉欧力《精神综合》,就如同肯威尔伯的象征语言,不善待弗洛伊德,也很难遇见佛陀。

基本上,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探讨的人格净化都是到这个阶段,再往下就是超个人、宗教及神性领域探索得比较多了。但追溯心理学及哲学的源头,哪些又不是来自于神秘的领域呢?

四、彻底整合的人

遇见一个真正成熟的人相当不容易,这跟遇见一个开悟的人是不一样的。从真正成熟之人的角度来看,开悟虽然必要,但仍嫌不足。开悟只会让一个看见以往未看见的可能性。一个人愈是成熟,愈是完整,就不会偏向自私或无私。属灵的人是无私的,永远在为他人奉献,世俗之人则永远是自私和贪得无厌的。但成熟的真人却能结合施与受,变成一种完整的行为。有些东西要给自己,有些东西要给别人,中间没有任何冲突矛盾。


他们相信爱、万物联结,他们的内心是宁静的,而这些信念已经转化为信仰,不仅是来自于头脑的声音。

当荣格被问到:“你相信上帝吗?”他答曰:我不相信上帝,我知道上帝。


一切都示现在行动中,行若无事。世界就是你,你就是世界。


说到属灵的人如何转化的,不同学派有不同说法,马斯洛的理论认为人都有最高潜能的面向,慷慨、忠诚、慈悲和热心公益,他认为这些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至少部分(或完全)得到了满足,特别是生命的早期。我更相信这是有恩典加持的能量,《塔罗冥想》中的最后一张大阿卡纳卡纳章节中说到:“现象界既不是一种机制结构,也不是丰饶的有机体或社会组织,而是一件神圣的艺术品。”我更愿意用一首诗歌来描述彻底整合的人,也是生命的艺术家:


生命的艺术家


据我所知

那些最耀眼夺目的创造者,

是那些以生活本身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

他们表达的,是那些看似无法表达的,

无需画笔、锤子、陶土,或是吉他。


她/他们不需要绘画或雕塑,

存在,是他们的媒介,

她/他们存在所碰触到的地方,

闪耀着生命的光芒。


她/他们看得到

却无需提笔作画,

他们/她们 是鲜活生命的艺术家。

如同阿玛斯所说的,属灵的人都有三种元素:理解、存在、做。他们不像人格尚未净化的人,憧憬神奇的事情发生,以理想化及过度浪漫的观点来看眼前的经验或人,期待事情会变化,他人可以改变。或者梦想有一个迷人的王子,能够带我们从此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整合成熟的人理解生命就是当下的真相,籍由理解、认知以及发展出洞见和直觉,他们安住于存在本身,也就是安住于本体之中。也就是说,将存在以及对生命的认知结合起来,活出自己的人生。

昨天听陈寿文在分享中有个说法,关于三种眼睛的智慧,一是肉体的眼睛,去看到真相,带着觉察,不歪曲事实;二是理性之眼,透过文学、哲学、艺术、劳动等形成对世界的客观认识;三是默观之眼,让内心宁静,智慧自然升起。体悟到自我的神性,与万物的合一性。我想彻底整合的人就是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