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Ventura
MaryVentura

🌀回文詩人🌀 @字縛雜誌 Founder 書評外的話👉 https://liker.social/@MaryVentura

圓規畫雞蛋——打一個地名

「太原」在《回文類聚》中出現了兩次——前後143年的間隔,並非源自故鄉的認同,同為「好事者」的王勃、令狐楚和我。

最近不斷地讀到這樣的話——「只有離開了那個地方,才會開始書寫那座城」,對於這句話,我不知道自己多麼有共鳴。曾經被老闆定義說我是「活在過去的人」,那時候只知道讚嘆他眼光犀利,將我看透,卻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是一個leaver,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不超過五年,我總是會換一個全新的地方,從頭開始;但其實,自己從來都沒有從頭開始過,畢竟,一直活在過去。

年少時的自己會拒絕被長輩定義,更不想讓任何人的一句話就把我概括了,再對的一句話也不行。現在倒是發現,有時候他人那不經意的一句話,竟然道出的是一個我逃了一輩子也逃不掉的真相

「活在過去」有一個好處,就是任何事情都已經發生過了,自己總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其實這不過是因為什麼都無法改變過去帶給自己的熟悉和確定性罷了。過去的氣味、過去季節的顏色、過去的城市樣貌,那些都好像在記憶中扎了根,隨時準備出來叫我回去。回去的地方定下來了,可回到那座城的哪個時間段呢?

我們常常讚嘆參天的古樹看盡世間繁華,時不時地也這樣比喻一座城,但對於一座城市,她經歷的更多是後人的顛覆與破壞、重建與粉飾,因為時常,後人抹去前人,爭相在一座城市上留痕。

generated by playground ai

太原

太原建城2500年的時候,似乎也算是個日子(畢竟這世界上有多少座城池2500年間流淌著從未間斷過的文明呢),也是同樣的陰霾天氣。一座2500多年的城市,該有多少人的前世今生擦肩而過?

現代的我在Matters上瀏覽文章,突然看到這篇《山西往事》,看到照片的剎那勾起了些許傷心和黯然。忽然覺得,一座城,在文字中將兩個天南地北的人聯繫起來了,彷彿來來往往的生命都係在「太原」二字上。

太原不是一個留人的地方,就連太原起兵的李淵,成事後也選擇古都西安安營扎寨。可是太原又人才輩出,只是他們的名聲和詩句從來都遠超太原這個地方,被廣為傳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一個「情」字,攥住了世間多少人的心。生與死,在「情」字面前,變得無足輕重。千百年來,人們為情留下文字,今人是,古人尤是。

《回文類聚》

《回文類聚》本起於前秦女詩人蘇惠的璇璣圖。璇璣圖是一個難解的終極回文。841個字卻能以各種方式組成超過七八千種詩詞和讀法。很難想像,前秦時期一位二十歲出頭的女性能夠在為情所傷之後創造出這樣超越時間、空間的傳世之作,這讓璇璣圖不僅成為古今文人騷客把玩的申奧謎題,競相嘗試更多的讀法,也引得一概鼎鼎大名的詩詞名家創作回文詩歌以告慰蘇惠的文采,蘇軾、秦觀都位列其中。

《回文類聚》本是一本收錄有各種回文的詩集,鮮有提到具體的地方。然而,有趣的是,「太原」卻在《回文類聚》中出現了兩次。

上元二載

「上元二載嵗次乙亥十有一月庚午朔七日丙子予將之交趾旅次南海有好事者以轉輪鈎枝八花鑑銘示予云當今之才婦人作也觀其藻麗反覆文字縈迴句讀曲屈韻諧高雅有陳規起諷之意可以作鑑前烈輝暎将來者也昔孔詩十興不遺衛姜江篇擬古無隔班媛葢以超俊穎拔同符君子者矣嗚呼何勒非戒何述非才風律苟存士女何筭聊撫鏡以長想遂援筆而作序太原王勃撰」

上元二載是公元675年,當時皇帝是唐高宗李治,「上元」已經是李治用的第八個年號。675年大約十一月初七,王勃紀錄了自己在去往越南的船上從「好事者」手上獲得蘇惠的回文,應該就是璇璣圖。王勃讚嘆了一番這位女性作者的曠世奇才,最後落款「太原王勃」。

元和十三載

元和十三載二月八日予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夜直禁中奏進旨檢事因開前庫東閣於架上閲古今撰集凡數百家偶於王勃集中巻末獲此鑑圗并序愛玩久之翌日遂自摸寫貯於箱箧寳厯二年乃命随軍潘𤣥敏繪於縑素傳諸好事者太原令狐楚

到了「元和」這一年號的時候,就已經是唐憲宗的時候了。公元818年初春,翰林學士在故紙堆的王勃集裡找到一個鑑圖(應為璇璣圖),又是把玩了許久😂,第二天立即紀錄下來,而令狐楚除了落款「太原令狐楚」之外,還加了「好事者」為前綴,彷彿是跟143年前的王勃之「跋」遙相呼應。

其實,王勃是山西太原人還是山西河津人,依舊有爭議;而令狐楚更是連山西人都不是,而是陝西人,但是,他們二人卻都選擇將自己的名字跟「太原」並在一起,可見太原這一地方在二人的生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或許王勃因世家的關係(可能真是太原王氏?)自然將自己歸根太原,而令狐楚則是因為791年初中進士後就任太原掌書記,是他仕途認同的開始。正是太原這個地方,把王勃和令狐楚聯繫在了一起。至於之後人生的波折起伏,王勃的遠行越南,令狐楚的貶斥衡州,都沒有抹去太原的痕跡。

面對《璇璣圖》這樣難解的文字,無論怎樣宦海浮沉的政客都可以回歸到熱愛文字的墨客,品玩回文,欣賞蘇惠的才情,甘做那幾位被近五百年前的迷詩匯聚一堂的「好事者」。


雖然現代交通工具發達,但是很多古人走的城市在其範圍能及之內也不比今人少。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之間,究竟哪個城市將與你的名字一同出現在落款裡呢?這讓我想起曾經讀到高重建的「重建,香港」,在我這裡,可能是「太原子弟」了吧。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讀者送我情♥️♥️♥️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