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491
528491

(528491)

辩行记· 10、我们的立场由抽签决定 (包容性立论)

早年间参加辩论赛,最恨的就是主持人在宣布正式开始之前,总不忘插上一句:“双方的立场是由赛前抽签决定的”。这场景就像是不共戴天的两军正准备死掐到底,战场上的高音喇叭突然播报一条小贴士:“本战役中的敌我关系是由战前抽签决定的”。瞬间热血变成冷笑话,愤青拨剑心茫然,顿有一脚踩空之感。

立场若随机,则争吵无意义,可为什么辩论赛开头非得讲这句话不可?只是为了提醒大家随便玩玩而已别太认真?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直到读了罗尔斯《正义论》中对于“无知之幕”的阐述才霍然开朗——原来这句“立场由抽签决定”,正是对话双方充分沟通,争论而不争吵的前提,也是建构公平正义等重要概念的基石。甚至可以说,没有对这一点的省察和理解,就不可能心平气和地探讨任何问题。

按照罗尔斯的说法,“正义的原则是在一种无知之幕后被选择的”,想一碗水端平,就必须“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没有人知道他在先天的资质、能力、智力、体力等方面的运气。”通俗地讲,要确立公平的游戏规则,各人在游戏中扮演什么角色就一定不能剧透:否则成功者倾向于胜者通吃,乞丐没兴趣保护私有产权,大体如是。

以这个视角来看,一般所谓的辩论,虽然表面上看是表达“真实意见”而非抽签决定立场,然而仔细想想,如果排除诸如性别、年龄、族群、地域、家庭、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等类似于“抽签决定”的随机因素,大多数人的“真实意见”究竟又从何而来?所谓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是其所是”的自然倾向总在或明或暗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既然这些基本秉赋都是摇骰子摇出来的,你又怎么保证每次都能摇到占理的那一方?

没人能事先安排人间一世游的行程,被随机“抛入”是人类最本真的存在状态。投什么胎、有什么命本就是一种抽签,而任何我们以为天经地义的立场,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签”抽得怎么样。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就难免会觉得与自己意见相左者“其心必异”,甚至“是禽兽也”。

1971年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简直就是以上论点的现实印证。24名行为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志愿者“抽签”决定分别扮演囚犯和看守的角色,可原本计划两周的实验才进行了六天就被迫中止,因为看守的暴虐和囚犯的绝望情绪已经失控,为心理学研究建立的模拟监狱成为让人心理崩溃的人间地狱。教室图书馆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学,怎么没过几天就当真斗得你死我活?关键就在这个由抽签决定的角色分配上——只要选定了看守或者囚犯的视角,就难免觉得对方生活在另一个星球;而一旦忘记自己的立场原本是由抽签决定的,隔阂与怨毒也就由此产生。就算是专门挑选出的品行上佳的大学生,就算抽签过程当事人还在场,只要不善反省这个“立场由抽签决定”的道理,遇到异议时也难免无明火起,拿对方不当人。

所以说,只有始终将我们的地位、处境、立场始终置于“无知之幕”背后,谨记其随机性与偶然性,才能得出为公共理性所认可的结论。而正如骰子摇多了其实也有规律,综合各种随机立场的结论自然会倾向于中庸适度,既能“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又不至于走向杀富济贫的极端——这也正是协商理性的精髓所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