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1 人追踪
4 篇文章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從個人傳承到浮沙幻影——論潘國靈《寫托邦與消失咒》

時間回朔到一九九七年三月,潘國靈於《香港文學》三月號發表了他第一篇小說〈我到底失去了甚麼〉,以一隻雌雄異型的黃蝶銘刻他往後生命的基調——少年的敏感、稚子的純粹,停泊在原初無可折返的彼岸。[1]從這篇短篇開始,疾病、尋找、失落、消散、擬物、愛情等主題均散見於他的結集。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懷舊的意義——讀潘國靈《原初的彼岸》

陳志堅先生以「成長」為主題,把作家潘國靈至今創作歷程中的十八篇小說編成一部小說集,以《原初的彼岸》為名向讀者揭示潘氏作品裡其中一個重要的面貌。對於初次接觸潘國靈作品的筆者而言,閱讀這本小說集是一趟不可多得的旅程,也是進入潘國靈小說世界的一次「過渡」,啟程追求在閱讀之中的「成長」。

AdrianAu

一個人在路上(下)

另一本「個人行」的作品是潘國靈老師的《總有些時光在路上》。這本書結集潘老師自2003年的旅程故事。閱讀潘老師的篇章時,不像是旅遊,反像是浪遊——不當自己是遊客,去遊歷每個景點、地方。按照他的說法,是一種游離:⋯⋯查字典,游離除了在化學上特指產生離子的過程,一個更具普遍意義的解說是:離開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阿嗅

書單交換 | 我們所稀罕的,正逐個消失

Dear fide, 美麗纖細的事物,都是稍縱即逝的吧。你說。時間似乎只容許我們定格那畫面,徒勞地以文字、影像、聲音凝結他們,爾後任他們浮沉在記憶之海。可記憶又是什麼呢?記憶本來是兩個動詞,化成名詞後卻極不可靠——我們創造或吸收,詮釋或修改它,一個不注意,我們就消費了它。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