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開箱文
哲學開箱文

「你一開始做哲學教育,接著研究哲學故事,最後差點成了哲學笑點。」 哲普作家 台大兒哲中心研究員 國體大兼任助理教授 粉專:哲學開箱文 合作邀約:yschou0910@gmail.com

無腦新知,會怎樣?

老高抄襲事件,延伸出的一個觀點是,堅持這類頻道很好很棒的粉絲,只是在追求「無腦新知」。

簡而言之,要能無腦輕鬆看,又能得到新知識,但知識是否經過嚴格檢驗,又存在哪些反面意見,則不太重要。

十年來接觸中學生的經驗告訴我,這類無腦新知的需求存在已久,一方面是懶得在休閒之餘太過燒腦,二方面是想獲取聊天甚至吵架時的談資。

譬如我講戰國名家如何論辨「火不燙」(感覺燙的是手不是火)、「卵有毛」(孵出雞來自然長毛)時,偶爾會有學生興奮地抄下來。問他為什麼抄,回答是很好玩,但如果接著講定義與歧義,情況很快就變了。

當然一定會有人說,無腦新知簡直矛盾,類似想省錢卻不肯貨比三家、想變瘦卻繼續狂吃宵夜。

說實在,這或許詭異,卻並非偶然。對一般學生而言,早上六七點起床,上了七八個小時的課,休息時間看個YT頻道長知識,還被要求水準得有多高...這多少有點反人性,至少你沒法期望,追求真知的動力會自然成型,尤其在YT被他們定位成娛樂時。

也就因為如此,這裡最好區分一下知識鏈與知識感:前者是可積累、可檢證、可進展的,後者就只是暫時的感受。

喜歡知識感並無問題,光有一堆知識感卻絲毫推不動知識鏈,才是真正的大問題,因為這會讓人停留在「我有求知」的幻夢裡,然後在其他時刻,更心安理得地擺爛躺平。

所以重點在於,這類頻道是否排擠掉,你原本能用來建構知識鏈的時間心力。如果你純粹用娛樂的眼光來看老高,而完全不會有排擠效應,甚至能從中學到某種技能(譬如題材編排),那我真心覺得不是什麼問題。

但這事絕不簡單,需要相當程度的自覺。所以朱熹才會提到「夢覺關」的概念:唯有認真格物致知,才能跨越關卡,從幻夢邁向覺醒。

從這角度看,無腦新知的狀況分析起來,類似於半杯水:悲觀者說可惡居然只剩半杯,樂觀者說太好了還有半杯。

或用流傳已久的窮國鞋店故事:悲觀者說絕對虧錢,因為窮國人根本不穿鞋;樂觀者說肯定賺錢,因為窮國人都準備擁有第一雙鞋。

同樣道理,我們可以悲觀看待無腦新知的普遍,當然也可以樂觀。這不是非黑即白的狀況,反而很像是如何引導或利用的問題。

尤其是,人們不會總是愛無腦,也不會總是求新知,思維模式尚未定型的學生們尤其如此。就我蒐集的資訊來看,這態度會隨許多因素而上下跳動,譬如敘事技巧、議題性質、年齡高低甚至考試遠近。

至於人們最終是用網路強化無腦那面,還是新知那面?是停留在知識感,還是推動了知識鏈?那大概就會是很多個,性格決定命運的故事。

截圖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master.wangseal/posts/pfbid0M2Ro4fDRmK26hZ7DQG4aVQ3WrhGEjyJBHgFuoiu5YVdopNk4zwpW1Rb4fYzc6wpZl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