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虱
叫虱

无方向写作者,于细微处捕捉时代精神症候

老虱 | 告别神话饥渴:女排输了,我很开心

文章来源 | 公众号:叫虱

这个题目,一定招骂,甚至招打。但是,我还是坚持要写。

昨天,看到中国女排在东京奥运会上失败的新闻,我一点都不难过,甚至非常开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连夺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姑娘们的拼搏精神,确实鼓舞了一代人。那几年,各行各业掀起了学习发扬“女排精神”的热潮。“努力拼搏,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

那时候,家里有电视的人并不多。每逢女排赛事,父亲单位会议室那台彩电面前,总是挤满了全单位职工和家属。

得一分,大家欢呼雀跃,丢一分,大家捶胸顿足。可以理解,刚刚打开国门和外界接触的中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太需要其他领域的成就,向别人证明自己。

然而,过于兴奋的人们,几乎绝少站在女排姑娘的角度考虑一个问题:假如五连冠之后,下一次比赛,她们输了,可怎么办?把民族和历史的沉重责任,压在这些姑娘们身上,是否公平?是否理性?

甚至于说,把体育金牌太当一回事,这是否幼稚?急切地用比赛的成绩来证明自己,总想着多拿几块金牌,来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本身就暗含着深深的不自信:我们是否太渴望来自别人的认可了?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顶着五连冠光环的中国女排终于还是遭遇滑铁卢,败给了苏联队,痛失六连冠。

消息传到了国内,全国各地都能看到很多人用怒砸锅碗瓢盆的方式表达失望和愤怒。

失意的女排姑娘们垂头丧气甚至提心吊胆地回到祖国。给予她们的安慰并不多,来自媒体和国民的指责和唾骂却沸沸扬扬。中国女排队长杨锡兰更是承受极大的舆论压力,面对媒体采访,她无言以对,数次哽咽......

无法忍受舆论压力的杨锡兰,主动选择了退役,和男朋友一起移民瑞士,从此淡出江湖。

汉城奥运会之后,作为一支队伍的“女排神话”,暂时黯淡了。可是,如果突然没有了神话,我们这个民族靠什么来振奋精神啊?于是,作为个人的“郎平神话”悄然兴起。

中国女排五连冠的汗马功劳,至少有一半被归功于郎平这个铁榔头卓越的战术和过人的毅力。

可以说,过去二十多年来,“郎平神话”一直占据中国媒体女排叙事的主流。现在,还有几个人知道曾经的女排队长杨锡兰呢?

被神话之后,郎平的个人生活也日益遭到无形的绑架。她出国了,人们怒骂她背叛。她回来了,舆论热情地贴金。忽赞忽骂的背后,实则是一个心理上输不起的民族。

前年,造神的热情达到了极致。导演陈可辛突然决定拍一部关于中国女排的电影《夺冠》,郎平当然是绝对的主角。

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打算看这部电影,甚至心里对它极其排斥。不是因为我不尊重中国女排,而是因为我反对神话任何人。我始终认为,艺术就是艺术,比赛就是比赛。

对越南自卫反击战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我看了好几遍,一次一次被中国军人感动。

赛场和战场不一样,体育比赛能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情节?练球、打球、比赛......能提炼出多少艺术审美价值。

如果本身不具备艺术审美价值,硬要拍出来,把大家哄到电影院去,是否有刻意造神的嫌疑呢?是否还有利用民族情感赚票房的嫌疑呢?

我佩服女排的拼搏精神,但是,这种精神不仅仅属于奥运场上的胜利者,因为赛场上的所有运动员自始至终都一直在拼搏。胜利了,就有精神。失败了,难道就没有精神?

热捧夺冠者,冷落失败者,恰恰映射出我们的不自信,内心总是热切地渴望着其他国家对自己的认可,以至于我们的媒体几乎一直没有停止铸造神话。

这次东京奥运会上,女排姑娘们的失败,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这次失败,让我们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地向世界宣布:中华民族经历了持续几十年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国民心态已经越来越成熟了,成熟自信到在心理上已经输得起任何体育比赛。

昨天,女排失败的消息,让我十分开心,因为我看到周围大多数人都反应淡定。是的!这个崛起中的大国,真的到了该用娱乐的心态,来对待体育的时候了。

真心希望中国人从此告别执着的神话饥渴,中国媒体从此告别僵化的主流叙事,别动不动就展开抒情,动辄挥洒一大串排比句,张嘴闭嘴“毅然回国”、“毫无怨言”、“永不言败”......

一个可以脆弱的郎平、一群可以爱哭的女排姑娘,也许,更能打动国人,更加凝聚人心。


2021年7月30日凌晨

https://mp.weixin.qq.com/s/DLwBGHDPzQ8LGHLsYegyIQ(原文链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