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ence
Terence

Let's geek and art.

「高内聚」与「低耦合」矛盾吗

软件工程中对代码质量常用的两条考察规则是:高内聚、低耦合。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使用这两条规则来反思自己的代码、评判他人的代码。

如果稍微做一点认真的思考,其实会疑惑这两个标准的矛盾性:既然要“内聚”,就必然会有耦合。而让其低耦合,则必然无法实现高内聚。

如此,岂不是两条矛盾的说辞在相互博弈?也即是,似乎它们是矛盾的?

解开这个矛盾的诀窍在于:让应该耦合的耦合,让应该独立的独立。

「应该耦合」多用于维护数据、状态、处理方法、规范的一致性,不让这些本该来自于同一源头的 resource 各自独立、分散到不同的地方。让本该「同一」的地方分散,只会造成工程上的难以维护,无法做到:“只改一处,别处自改”的优雅管理。

其具体的表现方法是:「继承」、单一的数据源。

「继承」从语法层级上将子类与父类牢牢绑定,父类的任何变动都会自动地反应到所有的子类上。于是,父类特别适用于制定业务流程规范。又考虑到「规范」的通用性,抽象类通常是最佳选择:既限定了必然的规范流程,又为每个流程的步骤细节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

单一数据源,通常使用配置文件来替代分散在代码各处的 data string。使用配置文件或常数变量文件,能从语法层级上保证各使用部分一定来自同一源头。

「应该独立」多用于控制系统复杂度,让各自的问题都被止步隔离在自己的模块中,以避免造成局部影响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可控局面。

engineering 最核心的任务就是控制复杂度,而控制复杂度的根本就在于「隔离」。因为往往「高复杂度」体现为各个模块之间的盘根错节,一处崩盘则处处崩盘。而「隔离」则让各部分形成孤岛,从而实现一处崩盘,则仅这一处崩盘。系统的复杂度由此得以被控制。

其具体的表现方法是:「组合」,即:通过「引入」其它模块的实例,来增添当前模块的功能;而不是通过「继承」其它模块来增添当前模块的功能。如此,被添加的功能模块的影响力,仅仅会被限制在这个实例变量中,而不会使得“被加强”的模块全面崩盘。

「应该耦合」与「应该独立」的判断标准,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业务的演化和推进,统一模块中的元素,有可能从「应该耦合」变为分拆独立,也可能从「应该独立」变成重新聚合。这就需要工程师有真正的洞见,能够灵活而恰当地识别当前业务模块在团队中所应处于的状态,即:「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初阶的 developer,大多会被「继承」的“自动添加子类功能”的特性迷惑,错误地使用继承来为现有模块添加功能,无法意识到这会造成代码的严重耦合。而大部分的书籍在介绍继承时,也缺乏相关的「代码耦合」的细致讨论。



近期回顾

kernel/user mode 的切换细节和设计考量

备忘录:数学、玄学与科学

简评:并发问题的牛鼻子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或分享,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谢谢!

  

更多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可加入知识星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