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度來
從印度來

歡迎你我他

簡單粗暴的廣告為何效果好

大家最近看世界杯直播,是不是對比賽休息間隙插播的廣告很難釋懷呢?比如:“升職!加薪!升職!加薪!升職!加薪……上✕✕直聘”;“旅遊之前……”“為什麽要先上馬✕窩,為什麽要先上馬✕窩,為什麽、為什麽……”這類無限循環式的廣告,明明讓人很反感,為什麽效果卻還這麽好呢?

這是因為重復型廣告充分遵循了記憶遺忘規律,通過設計多種快速記憶策略,讓觀眾不用刻意記憶也能自動記住廣告內容。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於1879年至1884年對遺忘進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遺忘曲線: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hamer,而且遺忘的進程不是均勻的,表現為先快後慢,20分鐘後將近壹半內容(41.8%)被遺忘,1天後將遺忘66.3%,以後逐漸緩慢,到了壹定時間,幾乎就不再遺忘。

記憶是大腦皮層形成暫時神經聯系的過程,重復刺激次數越多痕跡越深,重復越及時、費時越少記憶越好,所以精明的廣告商借由密集的重復,得以抵消廣告受眾記憶初期出現的快速遺忘現象,鞏固記憶。

心理學上有個曝光效應,指的是人們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有研究表明,曝光效應適用於積極或中性的刺激,且曝光次數在10次到20次之間最好,如果廣告的第壹印象不好,或者曝光過度,不僅觀眾不會喜歡還會厭煩抵制。廣告商為什麽要冒著被抵制的風險反復循環?因為,他們還知道另壹個心理學效應——睡眠者效應。

睡眠者效應是指,人們忘記說服者因威信產生的影響,隨著時間推移產生相反效應的現象,也就是當初很有說服力、可信度的信息,比如高端精美的、明星代言的廣告,隨著時間的推移,正面效果在下降;而可信度低、說服力低的信息,比如看起來低端粗俗的廣告,卻從負面效果轉向正面效果。

在情緒活動中,人們需要不斷評價刺激事件與自身的關系,將經歷初評價、次評價和再評價3個層次的評價。隨著時間流逝,不同的評價方式會帶來對同壹信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情緒反應。那些單壹口號重復千百遍的廣告,在人們出現求職、旅遊、送禮需求時,他們會忘記當初看世界杯被廣告打擾的厭惡,忘記對粗俗廣告創意的不屑,而變成壹種情感認同,當有購買需求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這些商家,當初挨罵的廣告產生了驚人的營銷魔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