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 Liu
Will Liu

懂命理、會改運,喜好分享、樂於助人的生活實踐者。最新資訊請前往 ➤ https://eyewithouts.com ⏎

用簡單與熱情架構個人品牌的數位宇宙

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感覺自己的感受,重新架構個人品牌的數位宇宙。

創富是種思維,享受上班的時間,創造下班後的人生。👉點此訂閱電子報👈 每週跟您分享幾件事情,用不同角度翻轉眼界,拿回自己人生的選擇權。

2023 上半年將在這個月結束後,劃下尾聲,這 6 個月對我來說,其實充滿了不同的想法與實踐,其中更多的時間花在反覆、思考與停滯。想想 180 多天的日子裡面,無數的時間我留給了暫停,重新的回來好好檢視自己。

我是有一種資訊焦慮的,尤其是在滑推特的時候,很大一部份的原因,來自於我追蹤的對象多為資訊類以及獨立開發者,AI 隨著 ChatGPT 問世,席捲了整個軟體開發市場,也為我帶來了資訊焦慮。

很大一部分的焦慮,來自於錯失,每一天都有新的 AI 工具問世,就時間的分配上來說,我是追不上的,而如果從心情的尺度上,我其實對 AI 並沒有太多的興趣。

我認真評估過,在我的生活情境之中,透過 AI 能夠幫助的場景,非常有限。不論是工作或生活,思考、經驗、溝通大概佔了九成,而這些都高度與我的特質相關,我無意將 AI 變成另外一個我,所以我對 AI 完全的沒有興趣。

因為這樣的特質,讓我上半年持續體驗很多不同工具,也在過程之中反覆思考與感覺,自己對於生活的每個微小觀察,還有覺察每件事物帶給自己的影響。

我發現,成本效益佔了很重要的份額,「到底這筆錢花得值不值?」成為每次必問的命題。

使用場景才是主角

回顧我使用的工具與服務,好多都可以歸納為浪費錢,因為便宜所以購入,因為害怕漲價所以選擇先擁有,經驗告訴我,多數的產品最後都跟我的生活情境沒有關聯,以不合用收場。

有一個理論是這樣說的,消費的結果只要找到其中一個對自己有幫助的,那就值得了。我以前總是相信,現在我會覺得這是一種自我安慰,對於每分錢都需要計較的人來說,要怎麼在同樣的金額,產生更多的效益,才是最為關鍵,而我雖然不是斤斤計較,但是日子久了,愈來愈不能接受浪費

在雷蒙採訪電腦玩物站長 Esor 的文章中,有一段話提醒了我:

我不太會遇到那種先掌握了工具的功能,使用後卻無法達到預期的生活改變的情況。因為一開始我就不會憑空地去研究一個工具的功能。...「生活的改變」就是使用所有工具一開始最重要的前提。...我從生活改變出發,嘗試了一個工具,發現真的想不出解決我的問題的方法,我就會放下這個工具。而不會憑空的還想要刻意去追究這個工具的所有功能。

所有的工具都是配角,場景才是主角。在生活中如果有使用場景,工具的導入旨在改變生活,而不是為了使用而使用。

過去的我,花了蠻長一段時間,在腦中構想了段場景,就直接進入購買工具的階段,最後場景並沒有發生,卻已經手握了無數的工具。

講實在話,從現在往回看,真的是非常浪費錢。

所以我重新定義場景

為了不要浪費,定義場景就變得非常重要,到底有哪一些是我真的會想持續,又哪一些真的能夠幫助自己開展。

體現到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持續性看的不是工具,而是「摩擦力」,其實這一個原理在《原子習慣》這本書中已不斷重複。但我透過經驗進一步延伸,我會說減少摩擦力,最重要的兩個心理因素是:熱情簡單

曾經,我很想要能夠找到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甚至想如果一個工具能夠完成,那就真的太棒了!這個想法不是不能實現,但是我卻碰壁了無數次。

因為,他人的解決方案,不必然適合自己使用,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思考,產生了不同的需求,其中包含了許多情感層面。工具很死,很難捕捉情感的動態

熱情,我的定義是:順著我們的情感,讓感覺有辦法延續。

因此,工具無法維持我們的熱情,所以才需要回歸生活之中的場景。

打開就寫的熱情循環

拿我自己舉例。我喜歡寫,以前我花了很多時間,執著在找到一套很棒的寫作工具,嘗試了很多不同的工具,磋跎掉的時間,現在覺得更應該拿來產出使用。過去我想的場景,對我來說熱情無法持續,我以為要找到一個工具,作品就會源源不絕。

我現在發現場景是,找到一個 Markdown 工具,提供專注模式,然後可以快速地複製貼上,發表在不同的平台。寫作的過程要很順暢,如 Apple 原生一般絲滑,具備基礎的管理與搜尋功能。

就這麼簡單,我就完成了寫作的場景,忽然發現可以丟棄好幾個體驗不夠絲滑的工具。

透過這樣的設定,我只要打開寫作軟體,就可以感受到熱情,自然寫作就已經不會是一件難的事情。在這樣的熱情回饋之上,才會有持續的可能。

越少設定越好

如果進一步延伸,找一個我生活中簡單的例子。我想最適切的應該就是網站與部落格轉換的過程。

這幾年來網站搬過不少次,每次都有想法,有時候是給自己挑戰,有時候又想花錢省事,一直以來總在不同情緒中起伏,想著這個也不錯,那個好像也可以。

今年上半年就已經用過 Typlog、Blot 兩個不同的服務了,總是花了很多時間設定自己的版面,然後再花了很多時串接改造。

直到最近換到了 Bear ʕ•ᴥ•ʔ,經過幾週的體驗跟感覺,慢慢發現自己就是想要這樣的簡單快速。把一篇文章從 iA Writer 貼過去,不用設定太多就可以發布。簡單又能夠符合需求,即使未來真的自己想要增加開發,也提供了許多自定義的可能性。

以前我很重視要有很多功能,例如留言板、SEO 自訂、作者群等等,幾年下來,我其實要的是一個乘載自己創作的地方,必不需要很多功能,簡單、快速地能夠發表,不要想太多 SEO,不要想太多需要自訂的地方。

我的數位宇宙

除了上述了兩個例子,透過一次次的場景,逐漸的我定義個人品牌的數位宇宙。本來總覺得要想很厲害名字,申請了一堆網域,最後還是覺得用自己的名字最對味,漸漸地打造出 WILLLIU 的數位宇宙。

依循著熱情與簡單的想法,我慢慢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套規則。

使用不同的服務架構不同的頁面

最近發現 Kalan 這位創作者,受到蠻大的啟發,他把不同的內容,透過不同的服務架構上去,Blog 與電子報用不同的工具,放置在不同的子域名之上,一方面讓自己熟悉不同的技術,同時又能夠呈現給大家。

這打破了我的觀念,我以前都覺得應該放在同一個網站,增進 SEO 搜尋到的能力,而且有一個好架構應該就一直使用。這樣的想法,跟我自己的個性是有所差異的。我是一個喜歡探索以及充滿實驗性格的人,只用一個系統對我來說,真的是太憋屈了。

難怪之前都停滯不前,因為跟內心做相反的事情,本來就很難持續前進。找到這一點之後,我引進了 Gridea 這個輕省的服務,架構了個人介紹以及電子報頁面。

用網域區別創作項目的不同

每個人有不同的策略,例如 Kalan 用子域名分別不同的項目,但我個人非常不喜歡子域名,既把網址拉長,又是兩個不同的網站,對於 SEO 來說比單一網站還是有差異。

以前總覺得用後綴的方式,例如 https://willliu.me/newsletter,但實際上文章發表的時候,這樣無限增加 / 在後面也很奇怪。

感恩於現在域名(Domain Name)的多元化,我可以藉由不同的域名,設定在不同的服務之上,呈現我想要分享的不同類別。.me 是主網站;.email 是電子報;.tw 是自我介紹;.org 是會員服務;.link 是短網址;.cc 是內容集成(Content Curation)。

用最通用與簡單的主體核心

Markdown 是我編輯文字的主體,因為是純文字的體驗,要搬遷到不同的平台都非常方便,甚至許多內容平台,vocus、Matters 都可以直接貼上渲染(Rendering)後的 Markdown 文件。我可以用一致的創作經驗,再去複製到不同的平台之中,拓展自己的分享的範疇。

Email 號稱網路世界的門戶當之無愧,比起其他的交流方式,Email 的長久以及通俗,已經有數十年的驗證,比起社群的方式,我對於 Email 偏好甚巨。一方面,他可以一直存在信箱之中,也能夠建立品牌的識別度,創建自己的域名郵件。又能夠承載多數的溝通內容,文字、附件等等。

最後不諱言,我還是有考慮到流量的。因為跨不同的平台服務,需要一個外部統計軟體,我非常討厭 Google Analytics 會植入些不知道的 Cookie,所以我使用 Fathom,雖然每個月要一點成本,但是一樣重點在於體驗的舒服感。

講到這邊,我個人品牌(WILLLIU)的數位宇宙大致成形,有網站與部落格一體的分享,有電子報如朋友信件往來,又能夠進一步地提供更多的會員服務,架構在不同的體系,卻有相連一起。

WILLLIU 的數位宇宙 2023-6-11 版

👇 追蹤 Liu Will 的閱讀、寫作與生活👇

  • 當季的所思與所見,收錄在當下

  • 人生的旅程與印記,凝結了關於

  • 走過的想法與經驗,書寫成文章

  • 無法歸納的大腦片刻,置於湧泉

⠀更多請前往 🌐 Website|📮 Newsletter|💬 LINE|🖼️ Instagram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