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
为民

荷兰税务法律咨询事务所法律顾问。关注教育环保和欧盟的前途....爱好音乐,喜看电影!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后感 二

在第一个镜头里,那个一口刨牙的小巴基斯坦人,电影的主人翁走入了观众的视线。

镜头紧接着转入他家的场景。不大的客厅里有一架钢琴,妈妈和姐姐还有他随意说着话,那是六七十年代英国的普通家庭。他穿上衣服和妈妈说:今晚我出门,也许回来晚......

在过道上和刚好下班的父亲碰个正面。父亲说:你又出去浪啊,你能不能花点时间考虑考虑未来和前途,你能不能试着做个三有好青年呢?

影片开头的两个场景,不露声色得介绍了牙叔的家庭出身背景,镜头丝毫不拖泥带水,对话简洁,我从中看到了牙叔一生的基本定调始与此。

一个人的人生底色是在原生家庭中塑成的。日后那个在西方乐坛不容忽视占据一席之位的牙叔,他的人生始于信仰某个我不知道的印度教分支的传统家庭,母慈父严。

他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与不羁的个性,加上年轻人普遍与父母的代沟,他更是与家庭格格不入。影片高妙处在于,这种巨大的鸿沟与差异不是通过强烈的戏剧性冲撞表达出来。牙叔,从父亲身边侧身而过时,不冷不淡得回了老爹一句:看看你现在的样子呢?你自己又如何呢?然后撂下老爹扬长而去。有自我想法和独立人格的年轻人是不是就该这样呢?这不是喊几句诗与远方,也不是遁入山林禅修些时日就敢妄言自己思想与个性独立了。

一个一个走向英国酒吧的夜晚,隐导着牙叔走向日后的人生......这人生从初出茅庐到如日中天,再到走向彷徨与混乱,直至最后他勇敢而坚强的面对属于自己的宿命,如流星短暂而绚烂,在他死后28年后,仍然能让一个少时东方文化下的乖乖女,人到中年后第一次知晓他的故事后而泪流满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