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鹏
肥鹏

肥鹏

笔记:《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一、德意志国的形成(1871~1945,只有74年,苏联?)

(一)1618~1648 三十年战争:哈布斯堡家族失去了对神圣罗马帝国大多数诸侯国的控制。1806年拿破仑强制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而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神圣罗马帝国并没有得到恢复,取而代之的是松散的德意志邦联

(二)1701年:勃兰登堡选侯成为“在普鲁士的国王”

(三)1756~1763 七年战争:(腓特烈二世大帝+英国、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法国)

(四)1815年维也纳会议:往西边发展,和奥地利梅特涅合作。

1、法国大革命之前:普鲁士王国的领地主要由勃兰登堡、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和东西普鲁士组成,在德国西部仅有一些零星分散的领地。除西里西亚较富庶外,其他地区都十分贫瘠,而且领地分散。


2、维也纳会议中,普鲁士虽然失去了法国大革命期间获得的大部分领地(主要是波兰和南德地区的领地),但拿到了整个威斯特伐利亚和莱比锡等地。虽然在面积上有所缩小,但人口和经济实力大增。威斯特伐利亚是当时德意志境内最富庶的地区,其境内的鲁尔煤矿区当时工业革命正蓬勃兴起。


(五)1815~1848德意志邦联:普鲁士与奥地利携手镇压德意志民族运动(左派+自由民主、法兰克福保罗教堂的国民议会)

(六)1849德意志联盟:不含巴伐利亚、符腾堡、汉诺威和萨克森;奥地利帝国因含多民族且不愿让德裔百姓独立,在俄国支持下反对联盟,要求恢复邦联,普鲁士被迫让步。

(七)1851~1859:俾斯麦派驻法兰克福任重建后的邦联代表,争取和奥地利结盟。但奥地利的施瓦岑贝格侯爵希望建立多民族的超级德国,因此需要削弱普鲁士。

(八)1861~1862:威廉一世登基并进行军事改革,1862自由主义派(“进步党”)取得国会多数并拒绝通过预算,只得任命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长。铁血演说(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是靠铁和血)引起激愤,此后连续4年不提出预算案,直至1866年战胜奥地利,下议院才追认预算支出。

(九)1864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普奥联手打丹麦

(十)1866年普奥战争:汉诺威支持奥地利,被普鲁士吞并后可连接西部领土。北德邦联(普鲁士)拥有一个全民普选的“国家议会”+国家总理+邦联陆军,契合了左派民族运动的诉求。1867奥地利帝国改制为奥匈帝国。俾斯麦刻意没要求割地赔款,期望后续联盟。

(十一)1870~1871年普法战争:南德四邦(巴伐利亚、黑森、巴登、符腾堡 )、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导致与法国成为世仇


二、俾斯麦(1871~1890;经济萧条、内政不幸、外交谨慎,和威廉相反;保守派的君主主义者,依赖半议会君主制)

(一)1867~1879:着眼于保守派和民族主义自由派的持续结盟

(二)两大政党

1、中央党:天主教,倾向于罗马,跨阶级全民政党(保守派基民盟CDU和巴伐利亚基社盟CSU的前身)

俾斯麦视为“国中之国”,设法毁灭但一直未成功

2、社会民主党:工人,国际化态度和革命立场,1878出具《反社会主义者法》后处于半合法状态,但仍可参选国会。

80年代推出了健康、事故和伤残保险等,首个福利国家

3、保守党:贵族、容克(少爷,称呼年轻贵族子弟)作为普鲁士(易北河以东)大土地贵族的贬称,反民主反共和

4、自由党:中产阶级

(三)联合会

1、1879创建“生产阶层的卡特尔”,拉拢大农业和大工业的联盟,并实施保护关税;但导致大地主的发生权超过了其实力

2、农民联盟:大地主和小农民

3、汉莎同盟:金融业和轻工业界

4、工会:社民党之外

(四)地缘政治建国本身就是个错误

1、松散的邦联,原作为中欧的缓冲海绵

2、强大且军国主义国家:

(1)1875第二次普法战争危险:英俄同时施压,“同盟噩梦”取代了“法国复仇噩梦”,开始积极推动和平政策;

(2)1877《基辛根口述稿》:目标不是开疆辟土(奥地利和波罗的海东部、海外殖民),而是争取除法国之外的所有强权,成为欧洲不倒翁保持平衡的铅块

(3)1877~1878俄土战争:奥斯曼解体,俄国支持巴尔干,挺向地中海,获取土耳其海峡

奥地利想争巴尔干,英国不想俄挺进地中海,联手抗俄,俾斯麦想做“诚实的经纪人”

(4)1878《柏林会议》:奥地利获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损害了德俄关系(瓜分波兰、联手反抗拿破仑)

(5)1879:俄开始抨击俾斯麦,故其愤而和奥匈结盟,但反而促进了俄法结盟。其实德俄、法奥之间并无直接冲突;

(6)1881~1886三帝同盟:德俄奥维持了6年;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特伦托和德里亚斯特);1886瞒着奥地利和俄罗斯签署秘密的《再保险条约》

(7)1884~1885:多哥、喀麦隆、德属东非和德属西南非,刻意造成与英国的摩擦?担心皇太子腓特烈三世登基(即位99天)成立自由派“格拉斯东内阁”

(8)1888三帝之年:“我的非洲地图在欧洲,俄国在这,法国在那”


三、威廉二世(1890~1918;1895电气化开始经济繁荣,产生大国心态,推动“世界政策”(胶州湾),要和英国平起平坐)

(一)俾斯麦下台:

1、《反社会主义者法》:国内情势实际上在缓和(法国“德雷福斯事件”、英国“爱尔兰”、俄国1905革命、奥地利民族问题),但过度的信心反而使谦卑朴实的性格蜕变为“大国心态”,爱国主义也演变为“民族主义”,转变为自吹自擂,过度自负,自恋自大的态度

(1)社民党由“第一国际”世界革命党发展为“修正主义”改革党;工人不仅是成本因素,也是消费群众;

(2)1895第二次电气化工业革命,仅次于美国

(3)1900《民法典》

2、《德俄再保险条约》都不再续期

(1)1887地中海联盟:奥地利、意大利和英国,防止俄国继续进攻君士坦丁堡;但俾斯麦避免加入联盟,不想在英俄之间做出最后选择;

(2)1890:卡普里维签订“德英交换条约”

(3)1894:俄法正式缔结盟约

(4)1897新路线:公海舰队政策(蒂尔皮茨);英国无论如何都是“囊中物”,既然纸上谈兵阶段英国都让步,等到我们更强大时,他们肯定投降(阿登纳(中央党、普鲁士参议院主席、科隆市长;创立基民盟,首位西德总理)1952德国中立换统一),委曲求全的善意可能会变敌意;

(5)1904英法:埃及换摩洛哥;1907英俄:波斯


(二)三大危机

1、1905摩洛哥:日俄战败,参谋本部施里芬计划先发制人攻法,得到外交部霍尔施泰因赞同,但总理兼外长比洛和德皇都不想要战争。

但只有奥匈反法,德国做过头反而促成了英法俄三国结盟,摩洛哥会议维持了法国的殖民统治权

2、1908巴尔干(波斯尼亚)危机:俄奥以土耳其海峡通航权(英法未同意)换取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要求撤销)

3、1911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法国向摩洛哥南部扩张,德国得到刚果作为补偿。但英国首度公开支持法国

(三)

1908:青年土耳其革命,计划建设巴格达铁路;英国在伊拉克发现石油

1912:英国陆军大臣霍尔丹计划(军备控制);德海军大臣蒂尔皮茨反对总理贝特曼-霍尔维格限制海军

1913:扩大陆军(社民党同意,军费由财产税支付)

1914葡萄牙殖民地:安哥拉和莫桑比克

(四)英法俄

法国:1871普法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905&1908摩洛哥危机

俄罗斯:1878柏林会议,1879德奥结盟;1908波斯尼亚危机

英国:大海军,舰队政策、世界政策



四、一战

(一)贝特曼-霍尔维格规划:

1、联合奥匈:皇储萨拉热窝遇刺

2、社民党支持

(1)1912:成为国会最大党

(2)1914:战争爱国主义

(3)1917:分裂为“多数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斯巴达克斯党人、德共前身)

(4)1917:新多数(社民党、左派自由党和中央党)、右派合并为“德意志祖国党”(右派自由党、保守派、议会外右派)

3、英国中立

(1)战争控制在东欧

(2)削弱俄国,但对西边法国采取守势


(二)参谋本部:西线法国闪电战:施里芬计划假道中立国比利时

1、毛奇:首任、1857~1888

2、瓦德西:于1900年被委任为八国联军总司令参与对北京的占领。

3、施利芬:1891~1906,毛奇和瓦德西倾向于首先解决东线,因为“蒸汽压路机”(Steamroller)俄国“是个较迟钝的对手”,而施利芬认为应该首先在西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905年底完成了“施利芬计划”,以右翼德比边境作为主要突击方向,在“六周之内”击败法国,然后可以专心对付俄国。

4、小毛奇:1906~1914,马恩河失利

5、法尔肯海恩(法金汉):上任前已担任战争部长,出现战争部和总参谋部“合并”——陆军总司令同时兼任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有史以来第一次具有如此之大的权力。法尔肯海恩仍对“施利芬计划”抱有幻想,伊普雷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等一系列会战令德军在西线的阵地消耗战中越陷越深。

6、兴登堡&鲁登道夫:1916年8月29日,战时复出并在坦能堡会战中成为德国人眼中英雄的保罗·冯·兴登堡元帅成为战时的第三任总参谋长,与以往不同的是,还任命与兴登堡分享东线胜利的埃里希·鲁登道夫中将为“第二总参谋长”(后经鲁登道夫请求仍称为“军需总监”),总参谋部第一次出现了两位领导者。

(三)新方案(1916~1917、第三任参谋本部)

1、无限制潜艇战:英国海上封锁;美国最初2年,威尔逊未计划参战(不像富兰克林)

2、结盟列宁:

(1)可以单线作战

(2)1918:布列斯特条约

3、总体战:1916、17~60岁成年男子服工作役,但通过《辅助勤务法》设立工会谈判权

(四)历任总理

1、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71年3月21日—1890年3月20日

2、列奥·冯·卡普里维(Leo von Caprivi)1890年3月20日—1894年10月26日

3、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Chlodwig zu Hohenlohe-Schillingsfürst)1894年10月29日—1900年10月17日

4、伯恩哈德·冯·比洛(Bernhard von Bülow)1900年10月17日—1909年7月14日

5、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Theobaldvon Bethmann-Hollweg)1909年7月14日—1917年7月13日

6、格奥尔格·米斯(Georg Michaelis)1917年7月13日—1917年11月1日(过渡人物)

7、乔治·弗里德里希·格拉夫·冯·赫特林(Georg von Hertling)1917年11月1日—1918年9月30日(巴伐利亚中央党)

8、马克斯·冯·巴登(Max von Baden)1918年10月3日—1918年11月9日

9、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1918年11月9日—1919年2月13日


五、1918

(一)3~8月:

1、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条约:波罗的海三国、波兰、乌克兰

2、打到顿河旁的罗斯托夫,接近于希特勒

3、8月8日,英法开始反攻

(二)8~11月:背后捅一刀

1、9月:兴登堡防线、威尔逊14点原则(阿尔萨斯和洛林、波兰走廊)

2、9月29日:周日

(1)外长海因茨:建议鲁登道夫变更政体为“议会君主制”(可通过不信任投票迫使部长和总理下台)

(2)鲁登道夫:不用自己投降,可由国会多数派(社民党)来投降

(3)德皇:被动;同意由国会多数派任命部长来组建议会制政府

(4)社民党:艾伯特“跳入火炕”

(5)总理:赫特林变为巴登亲王

3、10月3日:巴登向威尔逊提出停战请求;但鲁登道夫改变了注意,希望靠“冬天”来决一死战

4、11月4日:基尔港水兵起义

5、11月9日:社民党二把手塞德曼宣布成立共和国,巴登宣布德皇退位(逃亡荷兰),并把总理转让给艾伯特,并拒绝出任摄政王;其他邦国君主也纷纷宣布和平退位

6、11月11日:停战协议生效;但西线扔未全线崩溃(有异于鲁登道夫9月的预测)

(三)背后捅一刀

1、鲁登道夫:第一个公开说出来

2、艾伯特:11月10日

(1)出席“柏林工人士兵委员会”,以6人“人民代表委员会”领袖的身份,被推举为政府领导人

(2)格勒钠将军:利用停战将野战军调回镇压革命,

3、科斯曼:1925诉讼案

(1)1924国会大选:保守派记者科斯曼大作文章

(2)社民党报社批评他篡改历史,他则提出诽谤诉讼

(3)发言判其所言不实,但仍判诽谤案胜诉

(4)格勒钠出庭为艾伯特作证

(5)科斯曼因为犹太人,最后死于纳粹集中营

(四)斯巴达克斯周

1、12月16日:召开“全国委员会大会”,但镇压的士兵都争先恐后抢着回家

2、最高陆军指挥部:另行组织“义勇军”,艾伯特政府(新上任国防部长诺斯克)开始与其结盟

3、年底:皇家马厩街头战斗,革命派“人民海军师”击败陆军残部

4、1919年1月6日:斯巴达克斯同盟和极左派组成革命委员会,接管了政权

5、1月12日:“一月暴动”被义勇军镇压了


六、魏玛和凡尔赛

(一)凡尔赛:

1、1919年1月:召开魏玛国民会议

2、1919年5月:凡尔赛条约

(1)4.29:抵达凡尔赛,但被决绝参会

(2)5.7:收到草约

(3)6.16:通知5日内须签约

3、四大强权

(1)奥匈:解体

(2)俄:变为苏联,脱落欧洲

(3)英:基本满足:解散德国舰队,接收德国殖民地

(4)法:德国仍有7000万人口,法有4000万

(二)、两大枷锁

1、解除武装

(1)塞克特将军:国防军之父(19~26年)、蒋介石军事顾问(34~35年)

(2)和苏联红军合作:波苏战争,波兰吞并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

(3)1922《拉帕洛条约》:德俄全面恢复正常关系,军事合作一直延续到1933年

2、割地赔款

(1)通货膨胀:

A、1919~1922:美元1:10——1:2万

B、1923鲁尔战争:

(A)法国占领莱茵河右岸,德国消极抵抗,停止鲁尔的工业生产,为继续养家糊口,只能无限制印钞票(1:4.2兆)

(B)法国:遭英美施压,退出鲁尔

C、三大阶级

(A)中产阶级:丧失所有货币储蓄,被推向希特勒

(B)工人:23年前充分就业,勉强维持;23年恶性通货膨胀,连工资收入也损失

(C)实物资产拥有者:获益者

D、1924《伦敦协议》:每年付20亿马克

E、1925《洛迦诺条约》:

(A)盟军退出莱茵河左岸后,维持非军事化

(B)英国保证德法边界,法国建马奇诺防线,也意味着法国再不能保护东欧盟友(波兰和捷克)

F、美国贷款:1924~1929:美借给德,德赔英法,英法再还美;德共赔100亿马克,却借到250亿美国贷款

(三)外长施特雷泽曼目标:

1、莱茵河左岸撤军:1929同意,1930年完成

2、境外德国人

3、波兰走廊

4、德意志奥地利

(四)1929年大萧条

1、杨格计划:调降每年赔款金额,直到80年代

2、通货紧缩:布吕宁总理故意以摆脱赔款(手术虽成功,但病患已死亡)

3、1931《胡佛延期偿付案》&1932洛桑会议:放弃赔款

4、1932年12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同意德国(施莱歇尔,57天总理)享有同等的军备权利


七、兴登堡(魏玛共14年)

(一)1919~1924:混乱年代(艾伯特总统)

1、通货膨胀:政变、谋杀、内阁改组

2、魏玛联盟:社民党、德意志民主党和中央党3大政党

(1)1919:握有3/4席位,只有他们支持魏玛宪法和共和国(一个没有共和党人的共和国),右派和极左共产党都反对

(2)1920:丧失多数席位,社民党丢失一半席位;随后一直没有出现稳定政府

3、社民党:虽一直主张共和,但早已习惯君主政体

(1)总统艾伯特:保留基础架构,仍由旧统治阶级进行统治;从未按宪法由百姓直选,只是由国民议会“临时”选出;

(2)政府官僚体系:公事公办,但已无以往热忱

(3)国防军:塞克特

(4)学生和老师:最顽固反对共和,拥护帝制,充满了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

(5)教会:相对缓和,但也极度保留,及时天主教的中央党也是执政党

(6)工业界:《斯廷内斯-列金协议》明确了工会角色,但通货膨胀激化了阶级矛盾,仅仅是一个工人(非共产党工人)的共和国


(二)1925~1929:黄金20年代(兴登堡)

1、艾伯特于1925年2月逝世后,首度进行全民直接选举

2、德意志国家民族党(保皇右派):于第二轮投票推出兴登堡(77岁)

3、旧统治阶层开始认同国家

4、右派联盟:1925~1928;中央党、德意志民族党和德意志国家民族党;虽只是小幅领先,但享有稳定多数

5、通货膨胀:于艾伯特最后一年得到控制,美国贷款开始进来;且签署了《洛迦诺条约》

6、1928大联盟:德意志国家民族党输掉国会大选,社民党重新崛起,和右派自由党组成脆弱的大联盟

7、1929年10月:由议会制变更为总统制

(1)大萧条

(2)施特雷泽曼去世

(3)施莱歇尔:建议兴登堡任命布吕宁(中央党新任党魁)为总理

(4)布吕宁:按宪法实施紧急状态令,以回避国会立法权


(三)1930~1933:解体(布吕宁&施莱歇尔&巴本)

1、1930年7月解散国会: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党跃升为第二大党,18%,600万张选票、107个席位

(1)经济危机:希特勒,我们最后的希望(布吕宁刻意恶化)

(2)民族主义:连共产党都宣扬;但十一月罪犯肯定不如纳粹党(你什么也不是,你的民族就是一切);33年达到顶峰,39年开战时其实已消耗殆尽

(3)希特勒:伟人往往邪恶

A、民众:希望有强硬又精明的领导人来重建秩序

B、本人:惊人的口才,残暴又坚韧,出奇制胜的能力

C、左右摇摆:32年11月柏林交通业大罢工和共产党合作,戈培尔和乌布利希一起出席宣传

(4)群众运动

2、拖泥带水的布吕宁

(1)社民党:两害相权取其轻,“容忍”布吕宁

(2)施莱歇尔:失去耐心

(3)1932年3月末次总统大选:(兴登堡49.6%、希特勒30.1%,共产党),第二轮(兴登堡53%,希特勒36.8%-1300万票)

(4)巴本:

A、1932年6月:男爵内阁

B、7月:解散国会,纳粹得票37%,成为第一大党;共产党也有斩获;两个革命党居于多数,中间党派即使联盟也不够多数

C、9月:违宪再度解散国会,之前已通过对巴本的不信任案

D、12月:下台,施莱歇尔接任

E、复辟无继承人:威廉二世出逃已失去民心,皇太子23年回国宣布放弃继承权,皇孙又太小;纳粹和共产党都反对复辟

3、施莱歇尔:

(1)放弃复辟;《真相》年轻记者智囊团影响后,希望建立国防军、工会和青年联盟的,类似社团主义(意大利)或等级制国家(奥地利)的法西斯主义,以对纳粹断源截流

(2)政变失败:1933年1月要求解散国会(工会和国防军都不支持),但兴登堡拒绝了

(3)巴本:重新和兴登堡合作,找希特勒任副总理,但希特勒坚持要做一把手


八、希特勒(共12年)

(一)1933年2月底~7月初:《授权法》消灭政党(魏玛议会民主制残余+新式专制总统制的综合体→“合法的国家恐怖主义(总理+党)

1、2月27日国会大厦纵火案(共产党):新当选的81名共产党议员被DQ,纳粹(原43.9%+国家民族党后52%;社民党18.3%、共党12.3%、中央党11.2%)则可和中产阶级政党合作,享有2/3席位以修改宪法

2、社民党:遭查禁,流亡海外

3、资产(中产)阶级政党:3月23日投票赞成废除议会制宪法,授权政府不经国会可颁布法律;6~7月则自行解散

(1)中产:政治不确定性导致的厌倦感

(2)不想再看见巴本或施莱歇尔老面孔

(3)德皇:我的眼中不再有任何政党,我的眼中只有德国人

(4)百姓:民族奋起的信念,团结在“元首”的背后

(5)工会等团体:“同步化”,积极主动沾染上纳粹的气息

(6)三月阵亡者:纷纷积极入党,33年年中后停止吸收新党员,长达4年之久

(二)1934年6~8月:完全夺权

1、冲锋队(罗姆):群众组织,领导多为一战时的尉级军官,有数百万人

(1)1934年6月30日:罗姆政变,共杀200人左右,巴伐利亚陆军上尉,唯一可和希特勒称兄道弟,枪毙时仍喊“希特勒万岁”

(2)不受欢迎:暴民+无赖

(3)保守派:施莱歇尔及其妻也被杀

2、国防军(布隆贝格(33~38年首任国防部长)&赖歇瑙(办公室主任+纳粹党员)):盟友而非下属

(1)扩军:军人精神和军人传统

(2)接任总统:1934年8月兴登堡去世后,自立为继任者;国防军则按约定宣誓向其效忠


(三)1934年8月~1938年:“好的”纳粹年头

1、三大政绩

(1)充分就业(36~39年中期):央行总裁+经济部长沙赫特(民主派)

(2)扩充军备:

A、旧军官可升职加薪;

B、35年引入“雅利安人条款、1/4血统”;因军事贵族常和犹太金融贵族联姻,所以相当多军官有犹太外婆或母亲

(3)外交政策(挑战全世界)

A、33年:退出刚加入7年的国际联盟(近100%投票支持)

B、35年:普遍征兵制(10万→36个师)

C、36年:毁弃《洛迦诺》,进兵莱茵河左岸

D、38年:合并奥地利+苏台德《慕尼黑协定》


2、非极权统治(元首统治、专制独裁下的无政府状态):

(1)无组织严密的政党+无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每年纽伦堡党大会只是列队集会

(2)双重国家:独裁专制的恐怖统治+官僚法治国家(旧法典仍继续)

(3)未创立新秩序或新宪法,未协调各机构关系

(4)德意志仅仅是个跳板,是领土扩张的起步点


3、工具

(1)宣传(戈培尔、纯执行者、1933年3月国民启蒙暨宣传部;不硬性灌输,而以人民能够下咽的方式来“熏陶”)

A、媒体业:从未让整个国家都皈依纳粹,反而通过其媒体向德国人呈现一个“健全”的世界

B、电影:虽偶尔拍宣传电影,但娱乐电影仍照常,且电影明星和导演多属反对派

C、报纸:社民党和共党报纸被禁,但没禁中产阶级报纸;虽然派驻纳粹记者监视,但地位不高;连党报《人民观察家报》都尚属正常

(2)恐怖(希姆莱党卫队、有点影响力、38年后才肆虐)

A、党卫队(希姆莱、黒衫+180、冲锋队褐衫):原冲锋队下辖的特种单位,但消灭了冲锋队;被设计成“血统贵族”,负责集中营

B、国家安全总局(国家警察+党卫队、国家警察总监希姆莱):成立于1939年9月

C、盖世太保(国家秘密警察、第4局)

D、骷髅头部队:党卫队划分出来,独立执行恐怖任务,管理集中营按纪律更冷酷


4、国防军(国中之国、不用执行希特勒举手礼;33年约10万人)

(1)38~39年:《慕尼黑协定》后放弃反希特勒

(2)43~44年:44年7月施陶芬贝格伯爵暗杀

5、迫害

(1)共产党:32年时有600多万选民

(2)犹太人:帝国水晶之夜(假如元首晓得此事的话!);假如没有希特勒也会爆发二战,但可能不会屠杀犹太人


九、二战

(一)一战教训

1、争取英国中立:放弃大海军和世界政策;35年《海军协定》1/3吨位(当时几乎还没有舰队)

2、击败俄国:先打法国,解除后顾之忧(瓜分波兰后开战)

3、英国:一旦苏联被征服,即使没大海军政策,也过于强大;因此提出“绥靖主义”作为交换;也因为日本和意大利威胁到英国在东亚和地中海的殖民地

“我有生以来总是孤注一掷”

“如果德意志民族不再坚韧。。。。,届时,我不会为德意志民族留下一滴眼泪”45年3月“尼罗命令”



1922年10月28日,法西斯政变成功,莫索里尼成为首相。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东北。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1934年8月2日,希特勒独裁,成为德国元首。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内战,进入独裁统治时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1938年3月11日,德奥合并。

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英法出卖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瓜分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向德宣战。

1939年11月30日,冬季战争,苏联惨胜芬兰获小部分领土。

1940年5月10日,曼斯坦因计划,德国绕过马奇诺防线,法国投降(6个星期)。

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上台。1940年5月26日,敦克尔克大撤退。

1940年7月10日,不列颠战役,英国皇家空军以少胜多。海狮计划被迫终止。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轴心国组建。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德国以闪电战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9月8日,列宁格勒围城战,苏联守住列宁格勒。1941年9月30日,莫斯科战役。

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美国参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2月,国军远征,支援英国,缅甸抗日。1942年6月4日,中途岛海战。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10月23日,阿拉曼战役,蒙哥马利击败隆美尔,盟军进入战略反攻。

1943年7月9日,西西里岛登陆,盟军攻入意大利境内。1943年9月3日,意大利投降。

1943年11月28日,德黑兰宣言。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霸王行动,使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一天。

1945年2月4日,雅尔达会议。

1945年3月10日,东京大轰炸,10+万人死亡。

1945年4月16日,柏林会战,苏联攻占柏林,标志着纳粹德国的灭亡。

1945年8月6日,原爆日本。

1945年8月9日,八月风暴行动,苏联向日本宣战,满洲国灭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