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heena
unsheena

主要关注文学 偶尔会发时事牢骚

80-90年代电视剧中的三个中国

一、87版《红楼梦》中的中国

87版《红楼梦》剧照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名著改编电视剧的拍摄,其中成就最大的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其实也包括《西游记》《水浒》《聊斋》等。其实,这完全可以视作另一次“整理国故”。虽然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一些阶级斗争的思路,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无论是考证《红楼梦》文本所描写的细节,还是根据文学人物形象重新用服装、化妆、道具去塑造古典人物,那种“破四旧”的感觉已经基本感觉不到。替代的,是一种对古典文化的重新发现,是一种传承历史的自豪与自信。这一切与上个世纪80年代那种开放与反思的姿态有关。虽然也有《河殇》这样试图找出地缘导致的民族问题的作品出现,但整个社会对于中国的思考,是多元的。当然,那时候连美学专著都可以销售一空,对精致、美、博雅的追求,自然会广受欢迎,甚至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政治正确。因此,87版的鲜艳妩媚,才有其生存的空间。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这样的需求后面实际上隐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较低水平。在我所展示的剧照中,我们不难看出菜品并不精致,这一是受经费限制,另外也是对富贵繁华的古典贵族生活完全没有想象能力。我们终于还是和古中国断代了。如果有兴趣再重温这部电视剧,你会发现,贾母、史湘云、宝玉等人,会经常“你吃这个”“多吃点”,更不要提刘姥姥狼吞虎咽的丑态。每次看到这些,我都会从哑然失笑中升起一丝丝悲凉,毕竟我在80年代末,也是一个在家族聚餐上没有资格吃鸡腿的孩子,就两个鸡腿,表姐和外婆一人一个。这不该出现在《红楼梦》中的场景,带着时代印记永远留在了中国那些关于饥饿的记忆中。

二、《渴望》中的中国

《渴望》剧照

1990年《渴望》播出的时候,造成了一个万人空巷的场面,这不是夸张。这里我不想再复述渴望的故事来对比中国的当代史,其实渴望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我只是想说,这“万人空巷”是不可小觑的,以我的拙见,这是市民文化在中国的第一次盛行。什么叫“市民阶层”,许章润曾经打过一个精彩的比方。他说,他见校长是下级对上级问候,但如果一个北京人见了校长,一句“吃了吗”就可以把校长和此人都拉到同一个层级,这个层级,就是“北京市民”。中国是经历过市民文化的繁盛的,《渴望》和曾经的春晚都是很典型的例子。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有一个共同的可参与的话题,而这个话题也与每个人都相关,我们不必远远做理论性的分析,也不用斥之为“三观不合”,我们可以在一个话题的讨论中了解彼此并试图达成共识,且享受这种分享彼此精神生活的状态。这就是我认为的市民文化的作用。然而这样的市民文化在现在中国,已经快要丧失殆尽了,我当然也赞同多元化,也理解小众圈子的必然性,但我仍旧怀念那个时代。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90前后的城乡差别,远远没有现在这样大,至少精神上的差别没有这么大。现在的北京,大概是国际都市,而离北京不远的河北农村,妇女们还在为了认字而烦恼。但如果你问河北农村一些上了年纪又不大出村的老人,他们会告诉你,城里有什么好的,房子那么点大,住不惯。从我展示的《渴望》剧照中,我们可以想象出那个时候北京城市贫民的生活状态,狭窄的平房,没有卫生间,吃的喝的也很匮乏,80年代末的农民,是不用羡慕这样的城市生活的,毕竟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中国的农民,曾经也差点就阔起来了。

现在的北京,依然还有没有拆迁的狭窄平房,出了胡同口就是堆放垃圾臭不可闻的公厕,但在那里,再也拍不出《渴望》这样的电视剧了。我的屏幕与我的生活,河北农村那些与我同龄妇女,不可能懂得,她们成为我家的保姆,我们即使在一起看《离婚律师》,也不会有当初《渴望》拉平讨论基准的效果了。

三、《过把瘾》中的中国

《过把瘾》剧照


1994年,在世界影视史上都是一个超级重要的年份,《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三色》之《白》《红》、《活着》、《低俗小说》等等。在这一年里,《过把瘾》实在算不上什么特别出挑的作品,即使在严肃讨论爱情的中国影视中,她也是只是“一流”并不是唯一。但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那个时代的并不唯一并不出挑的都市爱情影视剧,都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她的人物饱满真实,她对社会环境的代入自然恰当——为了爱情,为了房子,为了儿时的梦,为了容颜,为了面子,我们到底该怎么选择伴侣?这些主题,依然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但现在的中国急于找到统一的正确答案,1994年的中国,却告诉我们一切都可以再衡量,一切都可以不用只有一个答案。贾玲可以为了面子嫁外国人,也可以为了朋友的爱情倾尽全力;方言可以有大男子主义的一面,也可以坦然承认自己对杜梅、对爱情的依恋。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活得也不容易,但让人觉得有滋味,并且,你的那种滋味,我品起来,也可以觉得好。

我们也别小看了这部电视剧,我父亲47年生人,我老师60年代生人,我前男友80年代生人,当他们在讨论女人的时候,“杜梅”这个名字,是永远离不开的。很庆幸,中国依然有杜梅这样的女人,很庆幸,王朔写出了曾经的中国人的爱情。

王小波还被人记得,王朔笔下的爱情却鲜有人提了,其实中国人也经历过那个时代,在日常生活中,去追寻那些形而上的问题,比如爱情,比如命运。如果你是个生活在城市中又暂时衣食无忧的人,还是去看看《过把瘾》吧,看看什么是平常的生活,什么才该是中国人的“平常”。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