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澤
小澤

香港中學教師,閒時參加工會運動。就時政、教育,偶有雜談。 近年興趣在近代台灣/日本的時政文化現象。對歷史和政治亦略有興趣。

學校如何「政治中立」?不談政治也是一種政治。

(原文刊於2019年6月)

教育界近年面對的是甚麼?是政治中立的魔咒。由反國教、通識科爭議、港獨爭議,到近日各校聯署,總不免圍繞著學校應該政治中立、或教聯會所謂「政治的歸政治、教育的歸教育」的說法。

政治中立是重要的,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避免單向灌輸式的教育。問題是怎樣的「中立」才是中立呢?

傳媒人區家麟著《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註一),我總認為值得其他專業借鑑。在評論新聞工作時,其中一道陰影是「強力平衡」:在不需要平衡時強作平衡,過分強調平衡而導致扭曲。比如雨傘運動期間,數以萬計示威者支持佔領,另一邊廂是只有寥寥二十人的藍絲團體示威,卻因新聞要「中立」、要「平衡報導」,要藍黃兼顧,故給予不成比例的長篇幅報導。

教育界有沒有「強力平衡」?曾聽過一個老師分享,本想在學校週會邀請團體講六四,卻因為「政治中立」,應有「相反意見」。但哪有團體到學校分享「支持平亂」?結果計劃因此擱置。然而六四畢竟是影響中港兩地歷史發展、也是國際知名的重大人道事件,大是大非面前,是否必需有「支持平亂」的聲音才叫「中立」?

大是大非面前,甚麼是「政治中立」?為了「中立」,強求各打五十大板,就是一種不中立

不談政治也是一種政治

為了「政治中立」,而乾脆不談政治。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決定。不去認真討論政治,就是幫掌有權勢的人掩蓋反對聲音。

不少學校不談政治的意思,是不邀請外間團體講政治議題。但卻配合「國家發展」、「公民教育」,而「政治中立」地請港區人大政協、本地高官到校演講。談國家發展、青年才俊、追尋夢想。變相幫政府宣傳,是否也是一種政治?如果要「政治中立」如上文的「各打五十大板」,在演講國家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應找人權組織談國家發展的困難才是。卻從沒有人如此質疑。

說穿了,在港英時期開始,香港教育奉行的「政治中立」,其實就是避免使政權尷尬。以前是擔心教師宣傳共產主義,現在則擔心學校成為教壞細路反中亂港的基地。不談政治正正是最政治的選擇。

當「政治中立」往往成為粉飾政治偏頗的衣裳,我們應該認真反思「中立」了。

註一:區家麟(2017),《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香港:中文大學。並非只有新聞工作者,在今日的形勢下,其他行業的人也應多參考。

註二:何俊仁提及邀請支聯會到學校講六四日減,也值得注意。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602/20693597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