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
GH

在感覺大海中游泳的人。老土的依然相信「團結就是力量」,是生存的意義。憧景無論身在何處,也有一起游泳的伙伴。 喜歡音樂、遊戲、生物、人、性/別、寫作, 就是超懶的很少碰文學和電影。 要一起游泳嗎?

【個人】我們一起游泳吧|2022馬特市年度問卷

這是一個聚和萃正自由發生的汪洋。

沒想到我這個深潛的生物(如照片一樣),竟然被多比點名了。今年能夠認識多比和Matters Discord的各位,真的很奇秒呢。很推薦大家加入Matters Discord,畢竟Web3 的關鍵是人,總需要連結吧。看了一遍2022 Matters 大事盤點,感恩在這裡學了很多,感謝各位!

好吧不客套了。我很喜歡寫這種反思文章,從十年前寫字起,發現自己最擅長寫的題材,是自己啊,真是無可救藥。因此看到馬特市年度問卷的題目,的確有驚喜,每個都是很好的反思題材。如多比所言,很強,不只強,我覺得很有社工的感覺。

好吧真的要寫了。

(我是遲了,不過年與年的距離,其實都是空想的吧?對我以言比較是昨日和今日的差別。要說時間的距離,應該是假日和工作日的距離較大⋯⋯)

1. 2022 年就要結束了,請紀錄一件今年你最想記下的事情。

2022年我發生了很多大事,不過最想紀錄的,是我到了瑞典看Rammstein的演唱會。Rammstein(又譯雷姆斯汀/德國戰車)是德國一隊新金屬(Nu-Metal)和工業金屬(Industrial Metal)樂隊,以1997年的名曲Du Hast一炮成名。Rammstein幾乎是德國的國寶,當你在Google搜尋「Germany famous band」,Kraftwerk以外,就是Rammstein了。抱歉我很長氣,是我喜歡的樂隊嘛。我大概18歲的時候發現了這隊樂隊,很快就愛上了他們的一切:電子和金屬的融合、有規律和震撼的結他、主音Till Lindemann怪異和憤怒的唱腔,但卻是如詩歌般的歌詞、誇張的現場演出效果,會弄得舞台(甚至樂手)滿是火焰,像看著音符結晶成可燃物,一併被樂隊如祭品般燃燒。

Rammstein 現場演唱 Engel 的舞台效果:噴火的天使鋼翼

Till會穿上噴火的鋼翼,或會著燃點火舌的弩箭,射向舞台遠處的燭台燃點煙火,更會拿著噴火槍,向樂隊的鍵盤手噴射。當然一切都是舞台效果啦,看得令人著迷。你能想像嗎?一個高中生,整天都在YouTube重播一段段現場錄影,幻想自己在現場。你也能想像,在香港流行商業音樂的地方,會有誰喜歡他們?忍怕甚至沒有人聽過吧。至少,當時我身邊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們的存在。我的青少年階段是孤僻的,不懂K歌,沒追台劇日劇,甚至不認識大部分的香港明星。我喜歡Rammstein,那六個大叔。

六個大叔,自1994年成團以來,從沒有解散過,克服了所有不和。厲害嗎?

抱歉我還未到正題,長氣是我的缺點,因為我想你明白看他們的演唱會,有多重要。因為這不僅是「終於看到喜歡的樂隊演出了」。他們巡迴時有一個特別環節:團員會坐在橡皮艇上,在觀眾的海上環繞一會,最後讓他們泊回舞台。當時聽到他們Seeman的現場錄音版,聽到了觀眾一起合唱,一起抬起團員。我哭了,那些群眾,一起合唱的聲音。我覺得很孤獨,因為懂我的人,都在歐洲,都在那個會場中,那場演唱會中。

所以18歲時,我知道親身看一次Rammstein的演唱會,是我人生要完成的事。當時覺得歐洲很遠、很貴,而且他們在那年是休團狀態,未知會否再出新歌,更不知會否再巡演,更不知會否來亞洲區⋯⋯(都幾乎不會)。

那以前感覺遙不可及的事,今天終於發生了。不是很值得紀錄嗎?

我記得:整個會場的人都穿了Rammstein的T-shirt;我一踏進去幾乎就哭了,有一個萬人嗎;第一首歌是Armee der Tristen,Army of Tears,講悲哀的人要手牽手,悲哀不要緊,但我們一起哭泣吧;我淚流不止;我看見他們了,他們與我一起在唱歌,觀眾、樂團,我們在一起唱Armee der Tristen,我終於與他們同在了。終於。有人接納我,理解我,而他們與我經歷同樣的時刻,甚至也許是同樣的感覺。十年了,終於;我唱歌、怒叫、歡呼,還有不停流淚;最後跟他們哭著說再見,和謝謝。

用菲林相機拍下了:觀眾的頭、Till Lindenmann背後的火炎,和舞台

2. 疫情第三年,每座城市、每個人的日常開始變得不同。今年你失去了什麼?又試圖恢復、重建什麼?

我失去了日常吧,與家人同住的日常。家人移民到英國去了,我一個人在香港,自己住。感覺不是因為疫情?但仔細想,所謂「疫情」,倒不如說是政策問題而引致的困境,為「政情」吧?家人因「政情」離開,描述就更準確了。沒有家人的日常,家裡安靜的,貓都到英國了,不習慣沒有看見牠們吵架;沒有看見母親一個人半夜還在折衣服,然後找我談心事;沒有看見姊姊坐在電腦面前打電動,或者在電視前玩任天堂的Ring-Fit;沒有看見父親在黑暗的房間中看電視。我最想念母親,他總吞下所有苦,我是他的出口。

我是個好子女嗎?我問自己這個問題,比喜歡Rammstein的時間長。我一直覺得自己辜負了父母某些期望,甚至因此怨恨他們。到頭來。

我到英國為家人送行。父親說要走走,一家人走到廣闊的草地,快活地拍照。那天陽光很好,父親難得沒有發脾氣,大家很高興。

這幾年感覺到,母親花了很大力氣去了解我,接納我。我想念他們,也很感激他們。也許因此,他們可以放心離開吧?誰叫我總覺得自己有用,可以在香港生活。有時我覺得他們離開得有點殘忍,不過,我不願他們在這裡養老,他們值得自由的空氣。我猜,他們知道我可以了。

他們接納了我後,我終於擺脫困擾自己多年的內心,像嬰兒第一次站立般,站立了。也許因此,他們可以放心離開吧?

因此我在重建「家」。家不一定要很多人。現在我的家,只要舒適就可以。一開始曾經苦惱,要怎麼才把家塑成有自己的風格和模樣,要買甚麼佈置才是漂亮?到最後,發現自己不只懶,而且還真是很看重功能的人,我的家不美,沒甚麼風格,是很舒適而已,這就夠了。(或者這己經體現了我的風格吧。)

3. 請描述一位今年遇到的,會令你牽掛的人或物。

鬥牛梗,這隊香港樂隊。今年要休團了(我在一篇推薦2022年專輯的文章都提及過)。認識主音朱華,他對我而言是一位哥哥,像家人一樣。他是我的朋友。我在最抑鬱的時候認識了他,那時我們的共同朋友想夾租單位搞各自的project而認識了。他是紋身師,我剛畢業,不知做甚麼工,湊巧與朋友賣賣古著。然後當時又巧合的,自己很重要的人因為政治原因被關了。人生簡直跌到低點,那時我會自己一個走到那單位,一整天抽煙和哭。但我常常以為是一個人時,總會聽到隔壁的朱華,在練習紋身,滋滋聲的,還會一邊播Alt-J。有時他會問我要不要一起抽煙,我就走進他的小工作室,大家聊聊音樂。有次我在工作室的梳發睡著了,他給我蓋被子。

他是我認識最溫柔的人。他的朋友也是這樣想的。 有趣是我當時完全不知他有玩鬥牛梗。 然後有天朋友邀我去看他表演,本來是以「支持朋友」的心情去看吧。當他走上台,點了一根香,開始他在鬥牛梗的演出。我整個人震撼了。如果你有聽過就會明白。一篇又一篇充滿痛苦、拷問、迷幻、接受、憤恨的讀白,每篇都幾百字,他都記在腦海,聲嘶力竭的喊出來。在一炷香時間中,他把內裡完全外翻出來。他原來一直這麼痛,腦袋載了這麼多對事物的質疑和想像,原來朱華是這麼厲害和扣人心弦的人。

原來他的溫柔,是這樣煉成的。
鬥牛梗主音朱華,相片:Suchnarrowlines Photography 鬥牛梗的 Instagram:daungaugang

知道他們被迫休團的星期,十分emo。看了兩晚鬥牛梗專場,我都看著他演唱的背影,跟台下的人放聲大哭,放聲與他唱出歌詞。星期二晚的一場,朱華像是對待最後一場一樣,使盡全力去吶喊。因為確實如此,鬥牛梗在那個星期二宣布休團。 但我們會一直等待他們的。


4. 2022 年,有沒有什麼時刻讓你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最後是如何與之相處的?

承上,11月28日和29日,鬥牛梗的專場演出中,我幾乎都是哭著看完。那晚重遇了很多舊朋友,都一一擁抱。當樂隊彈奏那三首歌曲:《我很掛念你》、《在巧合與巧合之間》和《再》,有時我和幾個不太熟悉的人肩並肩的搭著,默默掉淚;有時我擁著朋友大聲哭泣,哭得我雙手環抱他的頸,軟攤在他身上。我們的靈魂都被音樂串起來。縱使並不明白彼此的傷口有甚麼歷史,但也看得見對方受了傷,於是就互相擁抱。

那夜專場的題目為:相聚總在離別時。可惜,但又太真實。後悔自己總很少與朋友相約見面,每次都等不可不見時,才擁抱對方。我很不捨,更心痛他如此溫柔的人,要面對社會的殘酷。又或是,他其實經歷過更難以想像的痛,才可寫下一首首讓人哭至臉容扭曲的歌。想到這裡,心又再更痛了。為甚麼世界不能讓他好好休息。或許,世界給了他我們。那夜,他都是笑著的,或是凝重的合十,在觀眾面前沒有露出悲傷,反而傻呼呼的笑著說「今晚,我不會被你們弄哭的!」想到這裡,心又再更痛了。

第一晚的演出完結後,R訂了酒店房間,說想要有一個空間讓大家與情緒相處。我和他躺在床上,默不作聲了很久,兩人只是牽著手,而默默流淚。床的觸感,讓我想起那年在朱華的工作室裡睡著。那安舒的感覺,久違的,在腦海中浮現。我開始說與他一切有關的記憶:他借我看沙特和卡謬的書;我們談音樂,他介紹了Glue Trip給我,成為我最愛的其中一隊樂隊;他為我紋身,送了一串記號給我 (是一抹光線);和他吃餃子,抽煙;我們談天。我說了很久,R在一邊聽著。我好像把水從壺倒出,最後也空了,我就只好突然停下來。

R開始流淚,說:「為甚麼美好的事物,總會消逝。」
我看著他,想:「今晚是不會消逝的。」
2022年11月28日與29晚,是最重要的兩晚。

最後我們坐在床上,頭倚著頭,手抱著對方,一直哭,直至我們睡著了。


5. 過去一年,你能說出一個被他人影響的觀點嗎?

小孩很有趣,而且不煩人。影響我這樣想的,正正就是小孩。過去我很討厭小孩,特別即將步入青春期的,總覺得他們要不是煩人就是不可一世,很難相處。其實我都不知這些偏見從哪來,可能是很經常會在公眾場所見到,那些大吵大鬧的小孩子,或是「屁孩」。

以前認識我的朋友,知道我有這個轉變,大概會被嚇一跳。工作緣故,我認識了很多不同的小孩子,他們啟發了我怎樣去看待他們。很多時候,討厭都是源於不了解,亦沒有同理他們。相處久了,才發現他們很好懂。懂了後就更覺得,他們對事物的反應和認知,其實很單純。有時人們會覺得小孩很屁,都只看見難搞的行為,會忘了行為背後,其實有不同需要,甚至苦衷。現在我只認為,反而是家長更難搞,小孩卻遭殃。他們會從家長學習不同的壞行為,或是學習壞行為來反應家長某些管教(不管是太縱容還是太嚴厲)。

所以「他只是個孩子啊」,這句,我真的會講。不是因為他們小而要遷就,而是我們可以做得更好,讓小孩子感到有人理解他們,接納他們。

最後他們會懂得如何在尊重別人的情況下,得到自己想要的滿足和成就感。正正是小孩子,才需要更用心認識,他們還有很多未來去成長啊。不要失去耐性,用權威挫他們的需要,真的會記著的。你都有記著小孩時期的失敗和委屈滋味吧。我會想起身邊的朋友、家人、朱華,他們是孩子的時候,會是像我眼前的孩子一樣嗎?眼前的孩子,將來又會像他們一樣嗎?會像我這樣嗎?

最近我搬家,翻一翻了自己的舊物,找到一張粉紅色的卡,上面用五顏六色的木顏色筆,寫上了「早日康復」,裡頭更簽了名,畫了一個個畫功水皮的卡通人像。我看了很久,發現一個名字都不認識,但的確是送給我的。看了年份,竟是自己還是小學生的年代。我才想起,當年自己撞傷了腦袋,住了幾星期醫院。當小學教師的母親,讓他的班級為我寫了這張心意卡。現在這張卡,貼在我房間門外。謝謝你,母親,你的善良,教授予了很多人,一直下去。

名字塗掉了。謝謝你們,謝謝你。

6. 相比去年,你與身體的關係發生了什麼變化?你會更喜歡現在自己的身體嗎?

我把頭髮剃短了。自青春期學懂為自己塑造形象以來,頭髮一直有瀏海,甚至留長了,但年尾入冬時,把頭髮都全剃短,幾乎光頭。這是我一直想做但不敢試的事,不過慶幸自己衝破了心理關口,心裡挺自豪的,雖然僅僅是剃短頭髮。我有想過,留瀏海,可能是對自己外貌信心不足,能遮就遮擋,都十幾年。我是個愛打扮(貪靚)的人。不知是否年紀開始大,或是對自己有自信,自我價值不太再放在外貌上;或是只是懶得打扮了;又據說,剃短而不醜的,多半是本身樣子就好看。

應該是這個吧,我想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好看,又或是,是否一個好看和不好看,都不再影響自己價值的人了。

我還是會想念自己年輕時的外貌,多討人喜歡。可是皮膚和頭髮逃不過,鬆,皺紋變多,髮線後退了。努力保持自己年輕的魅力,卻漸漸更像一個不願接受年紀的人。很成功的,別人猜我年紀,都小七至八年,我卻有時會不快,可能怕別人覺得自己是一個黃毛丫頭?又怕別人以為自己年輕,但又怕別人覺得自己老了而變醜,很煩。

所以都剃了。不煩了。奇妙的,現在頭髮短了,沒有人覺得我太年輕,但同時沒有人覺得我醜。嗯?嗯?嘿。讚。

(抱歉沒有圖片)


7. 請分享你今年新發現或持續耕耘的領域(可以是新挖掘的興趣、專業領域、城市空間、自然秘境,也可以是一種對待自己或他人的方法)

挺多的!光是音樂就說不完。音樂來說,是聽多了其他類型,開拓了眼界。(你們若)不厭(我)其煩的,再分享多次我的2022年專輯推薦,也有提及。聽不同音樂的過程很新鮮,好比去一個新的國家一樣,有獨特的顏色和天氣。

音樂以外,今年在圓樸陶舍學習了陶藝。認識了十年的朋友開了陶藝工作室,本來以支持的心去嘗嘗看,但立刻吸引了。盯著拉柸機的泥塊轉動轉動,手和全身的力量協調好,把一切力量和精神聚焦在一點,如筆尖一樣,或如神的手指,為泥塊塑形,成杯成碟。造陶的專注和創意,十分解放。雖然也失敗了很多次,甚至要放棄,幸好反覆調整節奏和手法後,慢慢造了一件件滿意的作品,很滿足。不過我最愛是為作品上釉(上色),因為釉的化學物質多變又不穩定,並非如顏料般,黃加藍變綠一樣好懂。有時紅加黑是藍,啡加綠又是藍;同一款釉塗一層是黑色,塗五層卻變成金色閃閃發光。真是好神奇!!最神奇的,是剛才的發現,釉的各種變化,都不是在上色一刻知道的,而是經燒窯後,釉彩經高溫經過變化才能知道結果。不可逆轉。好比拍菲林照片,等著沖曬的一刻!(說著興奮了)

經實驗後而期待未知,這感覺很雀躍,而且是自己一心一意造的,很上癮。
一些作品。猜猜看是甚麼?

如是連續上年十個月課,最後因為家裡沒位置再放新的陶器而要暫時停學了。

還有⋯⋯太多了啊!我是長氣的人,要分享領域、看法,我會沒完沒了(今天已經是第六天在寫)。有機會再說吧好不好。


8. 今年最想分享的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張照片/一句話。

鬥牛梗《再》的一句:「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

取自《易經》的萃卦。解經我不懂,不過按字面解讀也不難。這句是我這幾年生命的感悟。2022年與朋友、家人、愛人,都合力完成了難以想像的事情。有些瘋狂有趣,有些舉步維艱而痛苦,有些更是一次過傾瀉出多年,多人交織的,多人多年交織又交織的情感。物相遇,物聚,某些情感、感通、感覺、感知,凝結成萃,及後又再聚,重覆重覆。簡而言之,又是我上頭寫的「團體是力量(其實是能量了)。」這是我深信的一點。

因此,珍惜每一個相遇和契機;珍惜那些讓事情發生的人;珍惜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珍惜每一件發生了、醞釀發生中、即將發生、期待發生的事;珍惜你自己的力量;珍惜你和他人交織而成的萃;珍惜每一聚和萃,汗和淚水。珍惜珍惜的一切。

《我很掛念你》、《在巧合與巧合之間》、《再》,是三部曲

9. 請填空:2022,__ Matters.

謝謝 Matters。Matters讓我接觸了Web3的大海,而我正學習游泳,來一起游泳吧。這是一個聚和萃正自由發生的汪洋,我很感激Matters建立了一個宇宙,一步步探索,求知的過程很新鮮,亦充實。雖然我寫的很少,但也學到很多。謝謝Matters的大家。

同意多比在問卷末寫的總結,「人」、「社群」、「改變」。是的,萃者聚也。

10. 你最希望誰看到這份問卷?你最想邀請誰也來填寫這份年度問卷?(可以@對方)

唉寫完,2023年都過了十多天。還有誰會想寫呢?抱歉,我斷斷續續,花了很多日子寫。

不知有誰要看我碎碎念啊。但想邀請一直很欣賞的性/別議題倡議者,@MsFe.42 來填一下問卷。(噢,我是你的ig粉絲,很喜歡你寫的東西!)


謝謝讀畢的人。祝福你,我們有緣一定要相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