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line
Sunline

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像出國一樣,沿輕軌內惟、鼓山、鹽埕一日遊!

(文長,圖多,跟著我一起旅行吧!)第一次一個人去日本自由行時,GoogleMap上標滿了我想去的地方,除了比較的知名景點外,我關上了所有我的景點訊息,以一天一個目標為行程,隨遇而安地在啟程及回程的路上,隨性地鑽進小街、小巷、小店,沒有太多的計劃會有最完美的變化。

出發到日本與韓國遊玩的第一天,若是班機在午前抵達,那日的下午便是在住所的附近熟悉環境、交通,若還有時間便會再搭上車或步行去想去的地方走走、逛逛。沒有交通工具的異國,是雙腳萬能,總是在前幾天必須在夜晚結束一天的行程時,躺在床上抬抬腿,免得雙腳發痛得不像自己的。

多年來我經常笑稱高捷是給觀光搭的,那些在地人可以到達的地方,騎上摩托車抵達的時間,說不定比繞去捷運站搭捷運前往還要快。但有了輕軌,讓大眾運輸延伸至一般民眾的日常,探索整座城市就變得簡單許多,且添加了像出國一樣的心情,雖也步行在自己居住的城市,拋開了日常的交通工具(摩托車或自家車)鑽進輕軌的肚子裡,讓它帶著出發到下一個目的地。

心血來潮。

我決定在等不到案主的新進度前來個小旅行,目地的是前往年假期間人潮爆滿的「內惟藝術中心」。由於輕軌環狀還沒完全連成一個圓,從住家前往,若不搭捷運轉乘就繞大半個高雄才能到內惟,於是決定先前往百貨吃鼎泰豐,回頭至凹仔底站轉輕軌,經過美術館站到內惟藝術中心這段被稱作「龍貓隧道」的綠色隧道朝聖後,再前往藝術中心。

第一次一個人去日本自由行時,GoogleMap上標滿了我想去的地方,除了比較的知名景點外,我關上了所有我的景點訊息,以一天一個目標為行程,隨遇而安地在啟程及回程的路上,隨性地鑽進小街、小巷、小店,沒有太多的計劃會有最完美的變化。

在凹仔底站轉乘上了輕軌後我便開啟了像出國旅行的模式。

我站在輕軌的駕駛身後,像搭著都電荒川線那樣,看著列車不太快也不慢往前的景色,當作是我城的觀光客。

在日本,我搭過一些平面行駛的電車。對於香港最印象深刻的,也是這種軌道穿越人們日常生活的電車,它既是外來客的交通工具,更是沒有特別被阻隔在單一行駛在專用的軌道上,乘載當地民眾的生活所需,外來客可以搭乘上車看見在地的日常,有種巧妙地鑽進了另一個世界一般,或者更像《神隱少女》一樣走進擁充滿奇幻的境地。

內惟是高雄的一部分,但生活因著居住地與日常所需給固定在一個區塊裡。像二◯一四年的高雄氣爆,就聽聞不在氣爆區工作、居住的其他友人聊起那一帶,帶著極為陌生的「不知道」「沒去過」,或者根本不曉得那一大段氣爆的路段是如何阻隔鳳山五甲、苓雅、前鎮居民的出門往返。我也對內惟、鼓山有著極大的陌生感;若不是有什麼展覽要到美術館,或者到鼓山友人家久久一會,我幾乎沒有機會從氣爆這端踏足內惟。

內惟藝術中心是白色長區塊不規則狀的建築,四週沒有過多的高樓林立會遮蔽住藍天,是當今網紅網美爭先恐後在「龍貓隧道」擺拍的好所在。選在連假後出門,就是為了避免過多的人潮,像去奈良一樣看的不是鹿,而是滿滿的觀光客。倒也不特別不耐任何形式的擺拍,這樣一棟建築蓋在這個片藍天白雲之下,週圍又有綠意盎然的草皮、綠色隧道,也是能讓人有在自己居住的城市旅行的輕盈。

藝術中心裡有不同的小小展區,有戲院,也有小小的書區。恰好遇上了搭乘巴士來參觀的群體,便離人群遠遠的看著建築裡擺設。

去外國旅行,偶爾步行的路上,遇見了博物館、大學、藝術中心、展場,總會悄悄地像自己不存在一樣,進去看看他國的展館如何佈置,展出什麼?也是有人潮眾多的時候,且在語言不通的狀態,多半也以一種觀察/觀看的角色存在於那樣的所在。

在內惟藝術中心也是!沒什麼藝術品、古典音樂細胞的我,雖然還有著些微攝影與設計的愛好,說要多麼有氣質的觀展,似乎也過於假掰了些,還是當個旁觀者就好,關於對「藝術的追求」,我總覺得有時公家機關容易以一種過於華麗的方式,將藝術形塑過於高尚,像網紅把不好吃的東西寫得不得不吃,但實際一嚐卻吃不出其言的味道,還會懷疑是自己的味蕊不夠品味!或者像網美把圖永恆用後製的方式來呈現表理不一的樣貌!

我還是比較信仰所有的事物都始之於「生活」,需要能夠與群眾對話開始,才能真的建立與培養所謂對藝術的氣息,或才能讓所有藝文空間、藝文活動走入日常的生活。

*我說那些放在藝術中心的商品,都太高尚了一點!價格上!倒是與這樣一個打造讓民眾融入於生活裡的空間,有著不夠靠近群眾之感。但我也贊同不應以那些浮濫的創意市集的文創商品來填充。

由於還有前往鼓山漁市場和鹽埕第一公有市場的行程,在內惟藝術中心當完觀察者便又搭上輕軌前往哈瑪星站。

輕軌沿馬卡道路往鹽埕前行,最讓人著迷的部分是它穿進了一般人家的住宅間。雖不知道它的音量是否造成了居民的困擾,但乘在車上觀看著住宅透出的日常,是連快門都來不及按,卻想盡收眼底景色:日常是世界最迷人的畫面!

第一次與A去日本自由行時(也是我第一次到日本。)落角京都車站附近的民宿。退房前向民宿主人借了兩台單車。因為語言不通,也不太熟日本與台灣相反的行車習慣,只敢緩緩地騎在人車較少的小巷裡,或有時還牽著車前進。

youbike應該是台灣現階段非常重要的共享交通工具了,特別是觀光景點或是城市裡沒有太密集的大眾運輸角落。(對難以步行的台北以外的台灣,應該也方便一點,但跟行人一樣不太安全,呵呵!)

跨上youbike騎在哈瑪星小巷,跟往常騎摩托車到訪不太相同,當然也與步行不一樣!前一次到鼓山漁市場,還是相當荒涼的區塊。在網路訊息快速的傳輸之下,哪兒有「新的」,能玩的、能吃的、能拍照好看的⋯⋯全都會光速地出現在數據演算下的社群平台上,或者就算不看也會收到親友、群組的訊息。

再到鼓山漁市場,能吸引我的仍然是那片海洋。我在鼓山往旗津的渡輪上,拍過無數張這片海往外出海,往內會看見八五大樓的照片。三月的日頭還不算烈,卻已經無法睜開眼對著太陽的方向觀望,但卻能拍出這個港灣蘊育著港都的開闊!(也讓我在神戶港口,想念著高雄!)

其實對於哈瑪星或鹽埕都不算是完全不熟,甚至有些熟門熟路,從回鄉定居、拿起相機後,經常走動的所在;但這些所在卻也在過去十多年間隨著時間,隨著城市前行的步調有了些許的變化。比如說,二◯◯九年世運期間,現今的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前後還不是那麼大片的海洋;比如說,二◯◯七年的駁二旁還沒有可以跨過那道可開啟的橋的大港倉⋯⋯老鹽埕及哈瑪星的變與不變或是復興,都成了下一次像出國一樣的觀光景點!

關於「堀江」有我與姊姊在童年、青少年和一個月見一次的父親共同的記憶。我們對於鹽埕這一帶不算太陌生,但在相隔三十年以後,與父親踏過的足跡也在變與不變中及我們慢慢消散的記憶裡模糊了。

路痴姊姊問我:「第一公有市場在哪?」我們從哈瑪星沒有歸還youbike,我向她指著路,沿著輕軌的路線,從七賢三路騎到第一公有市場買了吃了好些年的牛軋餅,再鑽進近來成為知名景點的第一公有市場,像觀光客一樣買了便宜又好吃的婁記饅頭及後來下鍋煮了非常滿意的豫豐婁;姊姊又問我:「你吃過阿進切仔麵嗎?」我笑了。

在那個還只有「部落客」的年代,這家店早就是現在過時的部落客在鹽埕的口袋名單了。別說「吃過」,那可是路過鹽埕肚子餓會直接騎到店門口的店家啊!(可惜姊姊不愛豬肺,全都進到我肚子裡了!)

鹽埕能吃的「小吃」太多了,隨後補上一碗紅豆湯圓實在飽得需要散散步,便找個youbike的停靠點將單車歸還,慢慢走回駁二的輕軌站搭車回家,完成了一日的小旅行。

像出國一樣,利用大眾運輸完成了我城的一日遊,到了平常不會到的內惟,去了一直在變化的港口,吃了一直都在的阿進及哈瑪星的廟口臭豆腐和烤黑輪片。唯一不像出國的,可能就是在日本或韓國或港澳,我都沒有吃到撐的體驗!但買「吃食」這件事,好像去到哪裡都一樣!

圖Canon EOSM50,由上而下:
輕軌綠色隧道旁抬頭可見、輕軌列車、列車上駕駛員後(沒有靠很近)、內惟藝術中心、內惟藝術中心內可以透過不同喇叭聽不同樂器聲音、youbike、鼓山漁市場外、阿進切仔麵

相片集:
20230303內惟藝術中心

20230303鼓山鹽埕小旅行

20230303輕軌綠色隧道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