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mouse
seamouse

马里乌波尔20天,战争片,纪录片,手机直播,我们怎样观看战地?

当战地实况就在手机直播间里,而真相很容易被宣传机器恣意扭曲,传统的战争片还有存在必要吗?不过,当断电断网后,一部有新闻操作训练和坚定价值信念的纪录片,就是不可或缺的。

2022年3月9日,马里乌波尔围城战的第14天,天空阴沉,美联社乌克兰特约记者姆斯蒂斯拉夫·切尔诺夫(Mstyslav Chernov)和他的同事叶夫亨·马洛莱特卡(Evgeniy Maloletka),回到了第二急救医院(Emergency Hospital No.2)。楼外空地上临时挖出了一条坑道,工人们正在将一包包黑色尸袋迅速堆放进去。平静中带着一丝伤感,切尔诺夫在纪录片《马里乌波尔的20天》中的画外音说着:“我肯定在某几个黑色袋子里,躺着被我们拍摄过的男孩。”

自2022年2月24日,俄军开始南下且逐渐入侵并包围马里乌波尔开始,这场残酷的围城战持续了近三个月,直至5月21日,最后一批531名乌克兰守军投降,俄军完全控制亚速钢铁厂而宣告结束。而这部由勇敢留守战地的新闻记者,根据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并将素材秘密带出后剪辑而成的纪录片,也将代表乌克兰角逐明年奥斯卡的最佳国际影片。

“我相信,在黑色袋子里,躺着被我们拍摄过的男孩。”这句画外音,出现在切尔诺夫看到熟悉的白床单后。几天前,俄军轰炸刚开始不久,那条床单曾出现在这家医院,覆盖着一个在踢球时不幸中弹身亡的男孩Illya身上。而现在,又经过若干天的轰炸和逐渐增强的地面进攻,马里乌波尔城中必然有更多的孩子死去。

纪录片带来的这种残酷真相,绝对是作为剧情片的战争电影比不了的。在战争片中,我们看到银幕上的百姓死去,深知那只是群演、是化妆、是特效,甚至于在比如医院被围攻这样迫在眉睫的关键时刻,会等来超级英雄,等来好莱坞传统剧作原则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然而在战地纪录片中,我们却悲哀地知晓,孩子的死亡是真实的,建筑的弹痕和炮坑并非美术置景。

马里乌波尔,位处亚速海北岸。这个狭小内海的西面,就是2014年不受国际承认的公投后、加入俄联邦的克里米亚半岛。恰巧,这个世界上最早的战地摄影,就出现在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167年过去了,这片海域的战火再次燃起,而人类的镜头跟随着技术发展,也从需要长时间曝光的黑白摄影,发展到摄影机的动态影像录制,再发展到电视新闻依赖的直播技术,直至今天这个人人可以通过自媒体直播的移动互联时代。

那么,当每个人都可以从住宅楼里以局部视野直播战争,加上通过无人机扩张而来的全局视野,战场的残酷和真实被血淋淋呈现于观众眼前时,那些需要漫长拍摄周期和庞大制作成本的战争片,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好吧,好莱坞编剧们可以梳理出清晰的主线、技术团队创造出高清画面,或多或少再安排一两个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可是,每天能接收到大量战场实况和整合剪辑短视频的观众,早就被趋近于真实或者是局部真实的影像喂饱了、吃疲了,还会再愿意等着银幕上虚假的赛璐璐英雄吗?

“战争如同X光片,人的内在会变得可见,好人更好,坏人更坏”,一位医生在结束了一台手术后感慨到。透过X光片,他看到比手机屏幕前的战争更深一层的人体乃至人性真相。

可是,直播和观看战争最重要的是网络和电力。一旦这些基建被切断,X光片一般的战争又将变得不可见了。围城战开始没多久,马里乌波尔绝大部分地区,就被俄军切断了对外联系的渠道,很多居民小区也中断了电力供应。发电机努力轰鸣着,居民们充满电的手机,却只能当作地下掩体的手电筒来使用。纪录片里被围城的一天,突然来电了,记者把视频素材剪成10分钟一段,将三部手机放在窗台上,尽可能地给美联社的编辑发去。

这么看来,当普通百姓通过手机和网络进行战场直播,从技术上被掐断,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存在意义才又能凸显出来。切尔诺夫交谈过的马里乌波尔市民,都希望和期待被记者传播出去的影像,尤其是妇产医院被炸的惨状,传播出去后,能改变战争进程。可是切尔诺夫悲观地画外音又一次接续上:“我们看到太多死人、太多死去的孩子,再多的死亡又能改变任何事吗?我们不停拍摄,可是局面一样糟糕,甚至更糟,宣传机器扭曲着一切。”

除了在手机前旁观战争的观众可能产生的疲劳之外,切尔诺夫更担心的是俄方宣传。妇产医院被炸的画面发布后,俄方迅速否认,并栽赃说,这家医院早就成了亚速营的聚点,或者是一个实景片场,由当地伪装成平民的KOL进行发布。这些就是新鲜的信息恐怖主义。

确实,从俄乌战争到巴以冲突,当代的信息战,已经成了一场场有着编剧团队和剧情片组织技巧的新型战事,真相变得全然不可知。

更糟糕的是,被切断网络之后,马里乌波尔市民只能单向道接收到来自俄军的传统广播。渐渐地,已经有被困居民选择相信,轰炸他们的其实是乌克兰军队。

《马里乌波尔的20天》,有着一个悲观和无奈的结尾。被切尔诺夫偷偷带出去的影像素材,在西方媒体成规模地播出后,在纽约的记者围住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Vasily Nebenzya。一如往常,大使先生冷冷回复:“我见过很多谣言,谁赢得了信息战,谁就赢得战争。”

“你这的相信自己说出来的话吗?”大使面前的记者愤怒道。

然而,即便真相被世人知道,一切又能怎样?巴拿马文件、阿桑奇、斯诺登,又给被他们披露了丑闻的政客带来任何实质性的胜败名列了吗?互联网是没有记忆的,巴以冲突迅速取代了俄乌战争,成为了撕裂人群价值观的中心。即便如今《马里乌波尔的20天》代表乌克兰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即便它能真正获奖,又能给这座满目疮痍的城市带来什么?

这部纪录片摄制前后,马里乌波尔围城战一共持续了86天,全市95%建筑被摧毁,估计2万5千人遇难。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