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空間的山姆
三維空間的山姆

來自台南的科技宅,從求學到工作,一直在資訊相關領域打滾。喜愛科技以及各種小玩意,相信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雖然美感不怎麼樣,但喜愛攝影。比起剎那間的照片,更喜歡用影片的方式把值得回憶的時光留下。

遠距Podcast錄製分享 — 為什麼會接觸Podcast錄製

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會開始錄製節目。直到有一天,一如往常地走進3C賣場,買了人生第一個較為正式的電容式麥克風,故事就是這麼開始的......

越來越快速的資訊洪流

隨著電腦配備的進步,還有網路速度的提升,科技不只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也改變了人跟人之間交流的方式。沒錯,就是這麼老掉牙的開頭!在我印象中很潮很時尚的Web2.0,幾乎就在不知不覺間,變成沒有人聽過的”考古”名詞。每個人交流的速度正在不斷加速,從完全不求時效性的Email,到即時通訊軟體;紀錄生活還有想法的方式,也從以前需要花時間整理撰寫的部落格,到現在貼張照片加上兩三個hashtags就可以直接發佈的社交媒體。科技拉近了我們的距離,但在各種社交媒體滑過點讚代表”已閱”,卻讓我們的關係更難深入。為了不要讓本篇的內容走歪,有機會再用另一篇文章來講古,先回到今天的主題,為什麼會接觸Podcast錄製這件事情。

Podcast的第一次接觸

還記得第一次接觸到Podcast,是在2003/04年左右購買的第三代黑白螢幕的iPod Classic。那個時候有個20G大小的硬碟,能夠透過iTunes來把歌曲放到iPod裡面。那時在擁有iPod後不久,蘋果在某次的WWDC中就宣布在iTunes裡面導入了Podcast(在2012年後,又拆出來成為獨立的程式),讓使用者可以訂閱他們有興趣的節目,自動同步下載到iPod裡,有空的時候再播放。因為我自己不是很喜歡聽廣播時候,要固定時段收聽,而且中間的廣告時間遇到個幾次就讓人覺得開始失去耐心,所以當時Podcast這個服務在iTunes推出時,很開心有這樣的模式可以自己去發掘有興趣的主題,有空的時候收聽,所以就第一時間訂閱了好幾個節目。

Podcast帶給我的影響

還記得那個時候的節目,很多是雜誌、網站或是傳統廣播電台所製作出來的節目,主持人、收音、後製、宣傳等都很專業的,而且正值求學期間,能夠聽到很多國外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媒體,有時候第一手的消息,透過Podcast搶先聽到後,才看到媒體報導出來,其實心裡還是滿開心的。讓我比較印象深刻的是,訂閱了像是Security Now, Macworld 等Podcast節目,在每次節目尚未更新的中間,同步進去iPod中的內容因為經常反覆聆聽,所以英語聽力在那段期間還真的小有進步,也算是Podcast給我帶來的最大優點吧。

Podcast在台灣的發展

後來好長一段時間,Podcast在國外發展越來越熱烈,但是我剛好遇到畢業出社會身分轉換開始忙於工作,這個對我來說的新型態媒體,就這麼不大不小地存在在我的生活中,少了再更進一步的關心,甚至在手機不用iPhone後,就沒有接觸空白了好幾年。但這一兩年,Podcast在台灣的討論度越來越高,除了幾個長期經營的節目以外,許多名人跨界(降維)來錄製,也是吸引許多人開始收聽的一個重要原因。而Podcast hosting的平台漸多跟越來越簡便的上架方式跟教學,也讓業餘的Podcasters也可以很輕易地就把節目放上去,讓世界很快聽到你的聲音。

聽過了幾個不同的台灣Podcast節目,類型多且廣,錄製品質也是差異頗大,但更讓我感觸良多的是,大部分的節目,淘汰率都相當地高,許多節目甚至沒有超過兩位數的集數就不再更新了。面對這樣的節目更迭,我想聽眾應該也只能鎖定一些比較持續更新的節目來追蹤,除了所談的內容跟自己口味相投外,不用擔心突然節目停更,又要重新找到新節目來聽,也是個重要原因吧。但上述的節目淘汰我覺得不是壞事,門檻低固然會讓各種節目品質良莠不齊,但是各種新節目不斷出現,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內容,持續調整改進,才可以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有著存活下來的一個位置。以我自己為例,現在在錄製的節目已經是我的第三個節目,而且是個三人共同錄製的節目,這跟我的第一個節目,自己一個人面對麥克風獨白差距很大。

該怎麼開始自己的Podcast

說了這些,接下來就是怎麼樣開始我們的Podcast節目,之後有機會會介紹單人錄製、多人遠端錄製的一些注意事項(踩過的雷),希望有幫助:

  • 節目規劃
  • 錄製準備
  • 節目後製
  • 上架節目

這個文章的下篇,就要開始我們的準備工作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