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高
小米高

歲月不留痕,人生是否只是一幕幕無聊的鬧劇呢? 日復日的生活,是否真的是生活呢? 每天戴著面具的日子,累透了。 真想放棄一切,過一些漂泊的生活,就好像 Windflower 一樣...... 但是,無根的感覺,我又是否能承受呢?

無求/有求

常言道「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者,就是無欲無求,已經沒有甚麼渴望與追求的意思。佛家其中一個概念,就是要脫離慾望,那才可以離開痛苦,得到快樂,因為慾望是痛苦的根源。

這說得很對,沉淪在慾海只會令到自己更加沉淪,惡性循環下不能自拔,因為慾望是無止境的,越多的追求只會越想追得更多。

那為甚麼無求後,品德會自然提昇呢?這是因為沒有所求時,不需要其他人去爭名逐利,而與人爭奪期間,往往用了不少手段,換了不少個面孔,猶如餓魚爭奪食物,其中又怎會看到有高尚的品德呢?古語亦有云:「衣食足,然後知榮辱。」

那麼,甚麼也不去求,是否就是最高的境界呢?

在二次大戰期間,納綷德國的猶太集中營,猶太人有些少差池出現時,就會就地處決,或者被押到毒氣室去毒死。奇怪的是,大部分猶太人在這個環境內,不單沒有惶恐、反而麻木地排著隊,一個跟著一個去迎接死神的來臨。但是,卻有少量的猶太人,在這個環境內,他們仍有力量去繼續生存。其實兩者差別只因後者有一些很微小的希望,例如希望釋放後,到外面向世人訴說集中營內的一切,或者期望著與身在另一集中營的愛人/妻子及兒女重逢。

原來,只靠這丁點的希望,生存態度就截然不同。在這情況下,是無求好些呢?還是有求好一點呢?

大人經常教訓小孩子要立志,即是有一個目標的意思,其實這亦是要求他們要有所求。然而,又與之前「無求」的概念相抵觸。生於納綷集中營內實踐無求,和生於人吃人的商業社會中實踐有求,都是錯配。

人的成長中,總不會是絕無所求。小孩總會羨慕別人的神奇名貴玩具、別人比自己多的零用錢,成人總會去羨慕別人的豪華洋樓、寬敞名車、美貌智慧、功名利祿,總想去擁有這些,這是天性。要無求,都是後天主動去想出來的。如果過早就無求,會被人罵成沒有大志的迷茫青年,過著消極的人生。大人總不會認為他們是「無求」、「有佛性」等。但假如年紀大了卻仍營營役役去追求一切,就會被指稱為「不知足」、「勞碌一世為甚麼?」等。

反省一下,我是怎樣的人呢?我想,就是徘徊在有求與無求之間的無間行者,假如只有我一個人,除了吃住外,我並無特別所求;但是,對著愛護我的人,卻又不能不求--至少,我也要好好愛惜自己,繼續過著像其他人一樣過的日子。

-- 2005/2/16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