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非暴力溝通

第293天讀後感, 我們很多時候會無情地說出一些冷暴力的說話, 但是我們能否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在清醒的情況下, 也沒有「暴力」溝通過呢? 書中帶給我們知道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 並分享給我們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

2022年9月11日
今天我想先分享一篇詩名叫《懶惰與愚蠢》作開場
由美國當代詩人魯思.貝本梅爾所著的:
---------------------------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
我見過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
在雨天不出門,
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
請在說我胡言亂語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還是
他的行為被我們稱為“懶惰”?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我使勁看了又看
但從未看到廚師;
我看到有個人把食物
調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著炒菜的爐子——
我看到這些但沒有看到廚師。
告訴我,當你看的時侯,
你看到的是廚師,還是有個人
做的事情被我們稱為烹飪?
我們說有的人懶惰
另一些人說他們與世無爭,
我們說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說他學習方法有區別。

因此,我得出結論,
如果不把事實
和意見混為一談,
我們將不再困惑。

因為你可能無所謂,我也想說:
這只是我的意見。
--------------------
這篇詩當我看到的時候, 呆了, 之後再看了3-4次, 也是呆了。
這正正是今天想分享的主題「非暴力溝通」, 這也是作者的書名。
到底溝通有沒有規定的公式, 語法, 可以讓人去學習呢? 可以令一個人由內向語言不通, 變成一個外向的語言溝通專家呢?

作者嘗試列出一條公式讓人們把語言代入這個架構之中, 就能夠讓人變得容易溝通, 也變得更友善及理解。

這條公式分為四大要點:
1)不帶意見觀察的事實
2)自身的不能被否認的感受
3)該感受產生的原因及真實想法
4)具體的要求

第一點, 就是我們能夠把事實以客觀的觀點去描述出來, 比如: 小孩子今天還有功課還沒做完已經在看電視, 我們能夠跟他說:「 小明, 你有三份功課明天要交回學校了, 還未做完。」
而不是說:「小明, 你那麼懶惰, 不做完功課不要看電視。」 甚至搬出老師責罵, 或其他同事已經做完的比較, 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小明變得更防衛自己而不願聽家長的說話。
但不帶意見的觀察 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 我們需要時間去訓練自己成為這樣說過的人, 這正是一開頭文章上的新詩一樣, 我們很難拋開一切主觀的感覺, 正因如此, 我們更需要多學習不同的心智模式, 更客觀,更冷靜地看同一件事, 就會有出不同的感覺, 最終都能夠成為詩人般, 如此客觀的想法。

第二點, 就是看清自己的感受, 而該感受也是屬於不帶批評的自我觀察, 由以上的事件中, 我們當刻感受到內心的感覺, 然後把它說出來, 例如: 開心, 不開心, 憤怒, 悲傷, 孤單, 擔心等等, 如:「 你不做功課, 令媽媽心裡感到很擔心和不開心。」這樣就讓對方不能夠反駁你的當刻感受, 正是因為事實和自我的感受放在眼見。

第三點, 就是把該感受產生的原因及真實想法都說明並把它們連系在一起 比如:「媽媽擔心功課是否對於你太難, 是否你應付不來, 也會使我心裡感到不開心的狀況, 害怕你在學校有不適應的情況, 因為功課正常應該能夠在晚上看電視前能做完。」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是第三步最重要的事情。

最後, 在第四點, 我們要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去讓對方跟我們達到共識, 比如: 「如果一天太多功課(超過6份), 媽媽可以讓你先做完一半就可以看電視, 但看完之後就要去做功課可以嗎?這樣媽媽才知道你的進度是否跟得上...」

當我們能夠利用這4個步驟的公式, 去跟別人談判, 講解自己的感受,最少我們能夠把握到一些溝通的框架讓我們跟隨, 但每個人, 每件事, 每一個場景都有不同的變數, 我們不能夠每次都用同一個招式,框架去應付別人。
不過, 我們要記得尊重別人, 找出他的需求, 標記出他的感受, 再說出自己的感受, 達到尊重和合作自然就能夠帶出不壞的溝通結果, 起碼你沒有在跟別人「暴力溝通」, 而這些暴力很多時我們也並未察覺得到才是最可怕的事, 如果讀者們有幸可以閱讀這本書的內容, 相信已經能夠進步不少, 起碼能夠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在溝通語言方面那麼利害, 都是來自於非暴力溝通。

更神的地方是作者在書中裡設計有很多練習題, 而練習並沒有利用「對」跟「錯」去把事情分割, 而是用「我們意見一致」的表達形式去讓讀者知道是否跟作者站在同一立場, 這正正貫徹作者的不加批評, 只察覺, 觀察的事實。

PS: 在<兒童自然法則>一書表示, 如果跟小朋友說話, 最好每次都使用完整的句子去溝通, 有具體, 指明的事件或物件, 去跟他們溝通 比如: 我這兒有一支原子筆。 (主語,動詞和賓語的基本句子單元結構), 因為孩子的語言發育是十分發達, 如果我們用這個(this), 忽視主語(我)(小明) 或賓語(他們)等, 就會讓小孩長大後, 對於一些表達及語言方面變得不會表達及詞窮方面的問題。 書中最出色的例子就是: 當小孩問老師, 今天會否下雨, 我們不能只回答:不會。
而是回答, 經過今天看電視的天氣報告, 天文台說在早上到晚間都不會下雨。
當答案更完整, 小孩的思維也會變得更完整地思考及發育, 別因為懶惰而害了小孩, 在我們溝通的時候, 也應該要注意這些細節的時候。
這不單是在小孩身上, 也是在成年人身上, 比如在<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一書中表示, 當消費者能夠得到更多的資料, 就會更多的選擇自由並有機會偏向去買該類的食物, 比如: 當知道該肉類的出產地, 品種, 飼料, 某認證的詳細資料等, 就會更有機會去促使他們消費。
別看小溝通及資訊的能力。

Credit:<非暴力溝通>,<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兒童自然法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