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何為美?

第195天讀後感, 有人會認為香港的夜景很美, 香港的街道, 燈牌很有特色, 很美, 卻身為「香港人」的我, 並沒有認為這個是「美」, 反之, 卻欣賞外國的美, 比如偉大的建築, 不同顏色的德法特色住宅等等, 到底那一個才是真正的「美」? 到底又如何尋找出「美」?

2022年5月30日
美是什麼, 可能是外國的風景, 可能是電視機的美女, 也可能是某些畫或是藝術品, 在<<談美>>一書中的作者朱光潛, 把「美」嘗試找出精確的形容, 就是脫離現實用途才叫美, 而真正產生美的,不是物理上的距離, 而是和你實用性上的距離。
正如有人認為離我們較近的日本, 越南很美, 但卻不會有人認為更遠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亞很美, 就算美女在你的身邊也不會變得不美, 卻很多時候我們當擁有「她」之後就會覺得平庸下來, 不「美」了, 正如解釋 「脫離現實用途才叫美」這一句的意思。

先不論「人」的美, 畢竟人的不是拿來「使用」, 我們可以用生活的例子作說明, 在香港很多店鋪在起名稱的時候, 也很喜歡用「の」這個日文詞, 這個詞的目的, 並不是祟洋媚外, 對日本有所鍾情, 很多時候是因為當我們不熟悉某個字母的時候(對外文的陌生感), 會比較把注意力放在字母的形態, 輪廓等設計元素上, 設計的「美」就會突顥出來, 反過來,西方人在自己身上紋上漢字, 也是同一個道理, 脫離實用性, 讓美感突顯出來。
更進一步說: 為什麼我們人會對於脫離實用性就有「美」的感覺?, 因為我們大腦中會對一些暫時未有用途, 但為了避免脫離自己的視野, 就會標籤上「美」, 這就能夠對自己保持誘惑, 做為備用資源。這種能力對於生物有著很大的好處。
在<羅輯思維 人文篇>更引用:齊白石說的畫畫是「似者媚俗, 不似者欺世, 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太不像的畫就會脫離我們的認知及視野, 是瞎畫, 太像的就感到很實用太過媚俗, 沒有美感了, 有美感的東西在於似與不似之間。」

今天學會的就是「美」, 而學會「美」有什麼用?
我們就能夠知道「美」的定義, 嘗試在設計及計劃上能夠多加利用「直覺」,「跟實用性有距離感的」。正所謂「藝術」看起來並沒有實用性, 但我們要明白它只是實用性在預備, 它在衡量我們對於大千世界本身,對眼下實用之外的資源感應能力。只要稍稍放開視野就會知道,這種能力對我們的生存其實更為重要。
我們並不能把「美」數據化, 真正的「美」不單只是眼耳口鼻的黃金比例, 還需要配合不同的條件因素, 正是這樣我們將來「智能」的世界裡, 「美」正是我們能夠取得優勢的地方, 因為「美」並不是客觀的因素存在, 更多的是主觀, 是直覺, 是跟實用性有距離, 但又不至於太「遠」的距離。

Credit: <談美>, <羅輯思維 人文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