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提升創意力, 並不是單單依靠去接觸新鮮事情

第89天讀後感, 我們總是覺得要有創造力, 要有新奇的想法, 必須要往外走, 探索這個新奇的世界,但<僧人心態>中卻以例行活動方式, 把創意完全發揮出來, 就好像之前說的多察覺的概念, 特別現在是科技社會, 我們甚至能在家中已經得知最新的科技及研究, 到底我們要如何做到真正提升創意力, 作者有以下的介紹。

2022年2月10日
在僧人中的生活, 每天都走相同的路作為修行, 而每一次走在同一條路上他們都被要求看出一些不同的東西, 包括石頭, 花兒, 泥巴, 草和樹木等等, 這個修行看似十分無聊, 但卻要求在同一條熟悉的路上發現新事物, 反而提醒了僧人, 要無時無刻都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行進過程上,好讓自己注意到例子活動中的新鮮事。我們想想, 在我們上班的時候, 乘車的時候, 工作的時候, 有沒有試試把注意力放在不同的事物, 即使你每天也是經過這個公園, 這個車站, 這個飯店。
當你真正注意到周遭的事物, 會讓大腦擺脫自動駕駛模式, 由<快思慢想>中的系統一, 轉移為系統二, 這樣完全有利於我們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地方或工作, 產生出更多的創造力, 生產力。

原因在於, 我們總是覺得單調乏味, 重複地走同一條路會使我們減少關注, 正因為關注, 注意力這字詞, 當你在找新的事物, 遇上新的挑戰, 就會覺得特別有創意力, 其實不是這樣, 正正是只要我們能夠保持關注, 時刻認知到每一個尋常事物都有可學習之處, 就會變得更有創意力, 包括由Apple 推出的第一代Iphone, 由行李箱終於有輪子的發明, 都是由身邊已擁有的技術所組合而成的。

另外會有人說, 為什麼作者說僧人一面提倡應該遵循例行活動, 又一面要求尋求新奇事物? 這不是很矛盾嗎? 雖然說能多關注就可以發掘出更多沒有被關注的事物, 但在新的地方, 地點, 保持關注必須會獲取得更多吧?

作者用已故的高比·拜仁作例子, 高比他透過一系列的書藉和影片去展露自己的創造力, 並跟作者表示例行活動對他的工作至關重要。這來自於「創意往往來自結構。有了那些參數和結構以後,你就能在其中發揮創意了;少了結構,你就只會漫無目的地做事。」 規則和例行活動減輕了認知的負擔,也因此讓我們更有空間發揮創意。結構會強化自發性, 新發現則會激發例行活動的活力。

這樣的推論可能讀者很難明白。我可以試用交易作為例子去解釋。
在設立交易系統上, 當我們已經有「順勢而行」, 停損規則, 及當沖/長期持有的立場後, 自然就能夠在這個結構裡作出分析及觀察, 從而在這個結構中尋找最適合的進場點, 多點觀察日以為常的k線圖, 高低開收等等, 自然就能夠在這些角度及觀點中, 找出新發現, 新內容。當你如果連自己要看到底是長線/短線/當沖, 順勢/逆勢/盤整, 都不清楚的時候, 自然更難去尋求出一個新的發現。

正如禪宗公案所說:「悟前砍柴挑水,悟後砍柴挑水。」無論你是高手, 或是低手, 也是看同一張股票圖, 看同一個環境, 買和賣也是同一個按鍵, 但開悟後擁抱當下的一切,多關注,多覺察, 有自己的結構,外表雖看起來跟低手一樣, 但內在已經改變了。

作者最後更以生活中的習慣例如: 試試「嚼湯飲飯」, 飲每一口小水都增加當下的覺察。去提升我們自我覺察。正如<腦力全開>提醒我們, 試試早上起床用非慣用手去刷牙, 去試試尋找新的事物, 和未交談過的人聊天, 自然就很簡單地提升你的創意力。
最終更連系著「昨天只不過是一場夢, 明天也只是一個願景, 但把今天過好, 會讓每一個昨天變成幸福的夢,每一個明天成為希望的願景」, 真正的活在當下才是能夠改變自己明天, 和明天回想起的昨天。並非選擇性的當下(即只看現在最喜歡的節目), 把思想分心在幻想, 分神之處。當你能夠保持活在當下,是讓生活真正豐富和充實的唯一途徑。
因為人總在自我進步, 能力提升, 才能一直保持著真正的快樂。

Credit <僧人心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