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人
夜行人

讀書人、律師、戰士

行動原則1--專注--帕金森原理

事件邊界 時間限定

心理學家帕金森,在《帕金森定律》一書中,講了老太太寄明信片的故事。帕金森發現,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很大。老太太用了1小時找明信片,1小時選擇明信片,找地址用了30分鐘,1小時來寫祝詞,20分鐘決定是否出門帶傘。而同樣的內容,普通人可能5分鐘就做完了。

帕金森歸納出一種現象,如果一個人給自己充裕時間去完成一項工作,他就會放慢節奏,拖沓,用掉所有的時間。也即是說,給你多少時間,你就會用掉多少。正如年輕人,有多少錢,花多少錢。

日常中,時間充裕時,會不斷的拖延、拖沓,效率低下的工作。反正時間很多,deadline在遠處。由此我們專注力也大為下降,工作質量低下。

如何對抗這種行為模式?

主動預設完成時間,讓事件之間有清晰的邊界。

舉例,有個寫作任務,兩天後交稿。但你可以給這個任務,設定一個工作時段,比如在2個小時內完成該任務,下午3點至5點區間。而不是在這兩天內,任由自己東摸西搞,不僅效率低,還佔用大腦內存。如此一來,寫作任務的邊界就被清晰界定為2小時內。否則, 這兩天時間,你就似乎都在為了寫作任務而操心,與其他任務的邊界就模糊了,總有個交稿的幽靈在遊蕩。

我們在生活裡,總有個感覺,似乎什麼也沒有幹,或者也不記得自己做了什麼,一天就過去了。這就是事件邊界不清晰的表現。

看過一個回憶錄,一個英國名人,貧苦出身,工作繁忙,當他考上了倫敦皇家醫學博士,最終拿到了院士資格,大家都詫異,哪裡來的時間?他提及,他每做一件事,就像進入一段潛水艇的封閉倉,前後封閉,只停留在當下這一段,心無旁騖。於是,完成了艱鉅的學習。

這裡面,還有一個原理。人腦最適合單線程工作,即,一次只做一件事,multitasking其實效率很低。有人會說,我一邊運動,可以一邊講電話,並沒有問題,不是多線程工作麼?這其實只是用了不同腦區,原則上仍是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不信,你可以試一試,跟幾個人同時說話,同時看幾本書,來回切換,看看大腦是什麼感覺?痛苦疲倦。

事件邊界,就是人為確定工作的完成時段,在這個時段內,專注集中,排除干擾,只完成一件事,而非同時做幾件事。

設定的時間一到,立即停止,不戀戰。如此,長期下來,就會有清晰的邊界感。

或問,如果到了時間,事情無法完成怎麼辦?必須停止,但之後可以設置補充時間完成。通常,人們會連續做完這個事情,但這最終仍然會導致拖沓,事件的邊界感會消失。故到點即停,戛然而止,才會形成邊界感,才能在時段內,盡最大努力完成工作。

或問,事情複雜,我不知道完成需要多少時間?可以將工作分解為最小單位,為最小單位分別設置完成時間。

通常,我們的to do list,沒有設置具體完成時間,最終導致拖沓拖延,很多人,計畫定了一堆,從來沒有完成。

最好的方法,是給每個工作設置完成時間。否則,時間是散漫的,而非充實無縫,不知不覺人生就荒廢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