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人
夜行人

讀書人、律師、戰士

隨筆---關於表述方式

要讓寫作成為習慣,先得有表達欲望,人是情感動物,不平則鳴,不忿則罵,是人之常情。心如死灰、麻木不仁,想必沒有心思下筆。某朋友從小寫作,問其動機,只因情感需要,雖所言都是生活瑣事,小情小調,但下筆總是有益。不過,雖有情愫,但沒有思想,終究也是乏味。人,畢竟又是思想的動物,故言之有物,超越個體經驗,也是必要。

言說要有思想素材,而這又回到讀書。讀書,思考,寫作,這是一個思考的閉環。凡是教人如何讀書的,都會教你做筆記,常言好記憶不如爛筆頭,但只做讀書筆記,終究也只是知識「松鼠」,機械的記錄,並沒有真正的消化。寫書評,是個練習完整思考的方法。

書評的寫法有講究,今日讀了一篇書評,用了坊間流行的「拆書」法,做成「聽書」稿形式。內裏的方法,值得借鑒。

所謂聽書,就是把一本書的意思說給人聽。人的理解力,在聽覺和視覺上有差別。為了讓人聽的明白,首先語言就得平實易懂。這就是需要將「書面學術腔」轉化成「口語白話腔」,其實不管是學者還是普通人,我們理解口語白話,必然容易很多。聽的輕鬆,也就不會費解走神。

「口語白話」的意思,還有個好處,你得用自己的話「轉述」作者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就意味著,你平時怎麼跟人說話的,就按那種語言。每個人的語言風格不同,你就按照你的風格說出來。總之,你得打上「你」的印記,說人話,於是你就不得不自己再咀嚼一遍作者的思想,再吐出來。

要讓人不走神,你的文章邏輯,還得有清晰的「問題線索」。問題是把鉤子,環環相扣,如「線」一般。我們的書面文章,論文為例,都是「面」,面面俱道,遍地開花,猶如思維導圖,可我要去讀,眼睛該往哪里瞧呢?不知道。只能這裏看一眼,那裏看一眼。作者也覺得,反正我該說的,都說了,你自己看吧。還有的,問題和答案隔了幾頁紙,讀書尚且可以回翻,但聽書,誰有那樣的記憶力?視覺的「同時性」和聽覺的「歷時性」, 往往被人忽視。

其實,何止聽書文,好文章也得有「線性」「歷時性」,所謂「環環相扣」,符合讀者「心理預期」,就是考慮到了讀者的認知特點。不斷地將表達內容「問題化」,是個好辦法。人類的認知,有個特點,「大腦愛獵奇」,凡是對新奇可怪之事,心思都會跟著走。大問題,連著小問題,小問題連著微問題,一個一個套著你的注意力。讓我有印象的,是臺灣黃執中的講座,「抓人」可謂功力一流。我開車的時候,會聽各類講座,只有聽黃的講座,不會走神。我們聽故事,總用「聚精會神」來形容,好的故事,其實也是有「問題感」。所以好的論述,有「問題鎖鏈」,有「故事感」才是上乘。

「問題化」的好處還在於,可深化思考。我們讀書,經常忘記作者到底是想解決什麼問題?這些文字又能解決我們自己什麼問題?問題化,不僅將作者的思想動機解剖出來,還能讓我們將自己的問題,與他人的問題,做個連接,由此拓展了我們對當下自己和外境的思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