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竹
三口竹

牆 – 存在與本質之間的牆

牆 – 存在與本質之間的牆

By 沙特(Jean-Paul-Sartre)

譯者:周桂音

 

這本書讀了快三個月

從去年讀到一月底

然後到今天才寫

一個當然是最近重的事有點多

讓心有點靜不太下來

另一個是確實也讀起來不是太舒服的一本書

(我這幾個月選到的書似乎都不太適合這陣子的心情…)

 

這本<牆>是沙特的經典作品

沙特的文多在探討存在主義

在形塑其哲學理念(存在)的架構上有受到胡賽爾現象學的影響

撰寫<存在與虛無>時亦有部分受到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影響

雖然海德格不喜歡被說跟沙特是一樣的存在主義者

他認為兩人對於存在的定義是不一樣

(這也是一種自由意志/存在的彰顯吧)

但作為一位因為支持納粹而驅逐自己老師(胡塞爾)不得進入原本任教大學的學生

海德格對於其自我的存在/選擇到底是什麼意義呢?

這也是我有時會疑惑的

 

 

我不是哲學出身

更自認沒此些天份(估計思考禪宗公案 佛學經典還可以點)

從不敢談那些哲學思想

但一眾派別中

卻對存在主義算最有印象

 

從尼采說出上帝已死後就展開了後續眾多對於存在的意義的探討

尼采認為人有絕對的自由

你無法阻止或改變所謂命運(天)

但你可以決定用何種行為與態度面對它

這就是一種我的存在、一種自由意志的顯示

杜斯托耶夫斯基也說過的「如果上帝不存在,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因為那將是我自己決定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要做什麼

而不是我的本質型態(先天的人性/上天給予的/被動具有的)

 

此外存在主義很重要一點就是如果我們捨棄了相信上帝的存在

捨棄了本質對我們的影響

確定了我們有自由決定要怎麼存在的意志

那我們就不再有藉口推卸我們做的事或是該負的責任了

因為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而承擔起後果

才足以證明我們成為了怎樣的存在、怎樣的人

 

我們雖不是自願存在在這個世界

但當我們決定我們要以怎樣的樣貌去面對這世界

我們就擺脫了原本的被動

成為一個自由主動的人

 

『我們這一生要成為誰這件事並沒有被預先限定,我們有選擇的自由……這世界上原本沒有蝙蝠俠這號人物(本質),但是布魯斯為自己生命負責任的人生選擇(存在),活出了蝙蝠俠這個傳奇。這就是沙特說的:「存在大於本質。」』(p3-4,導讀)

 

當我們超脫原本降生的狀況

我們就是給自己創造了價值

也是尼采說的“超人”

成就自己

超脫虛無/上帝/本質的人

 

 

理解了這個概念

就可以明白<牆>的核心

這本短篇集是沙特頗早期的出版

讀來就像是用各式故事探討找到存在的各種可能

以及在本質與存在之間的那些牆

 

例如第一篇同名短篇“牆”

就在探討面對死亡威脅時的決定

怎麼定義了我們的存在(成為怎樣的人)

對於死亡

海德格與沙特也有不同的看法

海德格認為死亡無可避

不知何時出現卻又必然會出現的特質

更是讓人煩躁與害怕

所以我們應該想的是怎麼跟死亡共存

在生與死之間的每一剎那

都要思考自己要怎麼活/存在

這似乎更接近孔話多先生說的未知生,焉知死

或是反過來

應該說未知死,焉知生更接近海德格的概念

只有時時意識到死的恐懼與帶來的消逝

才會好好的面對自己想如何存在

 

沙特則不同

他認為死亡不存在任何一處(出自<存在與虛無>,但非原文>

他認為死亡很荒誕、難以捉摸

所以專注活在當下

活在我們所決定要成為的自己的那個模樣與生活

忘記死亡的威嚇

才是意義

這樣人生才可以脫離死亡的控制

活得自由且無限可能

 

這其實有點偏向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的概念

人生的苦痛是輪迴的、無法逃脫的

(因為我們身為人的本質或說罪,是伴隨著非自願的出生的,是被動得到的)

然而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這樣的苦痛

在生與死這兩個固定且必然的定點之間

你可以有一百種活法、面對方式與決定

讓你成為一百種不同的存在

不管哪種 都是你自由意志的展現

這才是真正存在的意義

 

 

而沙特對於死亡的荒謬正出現在他這本的第一篇“牆”中

故事中的主要視角,巴布羅

與其他兩位死刑犯

因為各種“政治因素”被關到同一間獄所中

日日看著許多人被帶出去就再也沒回來

他們三人在牢房中時時刻刻都擺脫不了死亡無常的恐懼

但在這樣的高壓下

他仍堅持不供出夥伴的所在

 

「我努力想理解的,是自己這樣做的原因(不供出夥伴)……他的命並不比我的命更有價值。誰的命都毫無價值。」(p48.)

 

「我明明可以出賣葛立思來救自己一命,但我卻拒絕這樣做……一陣奇異的喜悅盈滿我心。」(p48-49)

 

他的決定,他可以貫徹

這使他平靜

因為由此

由選擇成為一個“義氣的人”、“堅持的人”、“不被威嚇的人”

由戰勝了死亡的恐懼

他成了他想要的樣子

感受且確立了自己的存在

 

這個故事的結局是他戲弄審查者而撒謊隨意說出的地點

卻十分巧合的真的是他夥伴躲藏的地方

致使他的夥伴被發現、槍殺

(多大的命運玩笑)

而跟他同獄所的人也比他還早被抓去槍斃

(三人本會是一起)

他卻因為“供出”消息而逃過一劫

每一個死亡都十分沒有邏輯、十分荒謬

卻呼應上面提到的沙特對於死亡的看法

你決定不了死亡的出現地、臨了的時間

你能做的只有過好現在

堅持你的決定、明確你的存在

 

 

整本書描述了許多存在前必須突破的牆

有死亡、有病痛、有情感(勒索)、有父母期待等

有許多苦悶、迷惑、不被理解

文中更是出現很多次“隨波逐流”這詞

對於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書中每個角色都曾十分困惑

(這應該也是我們大部分人的共同疑問)

但一旦突破了那道牆

就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他曾長久相信自己僅是偶然存在、隨波逐流,但那其實是過度思考的謬誤。早在他出生之前,他在費羅勒鎮的位置便已經明明白白決定好了。他早已被等待著……他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站上這個位子。「我存在,」他心想:「因為我有權存在。」』(p349.)

 

書中最後一則故事(也是最長的)“一個領袖的童年”

描述一個小孩對於自己薄弱的存在、對於未來要成為怎樣的人(是父母一開始決定的領袖,還是?)的困惑

故事很繁瑣的描述了他內心思考及行為

每一個動作與念頭都像是幾乎無風的岸邊那細碎無聲的浪

滑過沙灘又退去一樣的微弱

但每一個經年累月的反覆拍打

又實實在在在沙灘落下痕跡,塑造成了什麼

如同在每一個決定中慢慢定義著自我

這是所有存在在真正現影前的必經折磨

 

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件困難而漫長的事

但我認為不放棄追尋與勇於做決定這件事

本身就是一種存在了

哪怕嘗試過又失敗

(例如書中的愛芙)

我也親向那是一種自由了

 

 

基本上這本書不是太輕鬆的那種

(不管是在故事調性或是背後意義上)

但若想了解沙特的想法

這是一個相對比讀其他單論哲學的書

更好體會與切入

 

 ======喜歡的段落======

P167. 你會不知道自己從哪兒找到勇氣在隔天早上起床,繼續回去工作,擺出開心而有魅力的樣子,給所有人幹勁,但其實你寧願死掉,也不會繼續這樣的生活。

P207. 浪濤將你帶走,人生就是這樣。我們無法論斷什麼,也沒辦法理解什麼,只能隨波逐流。

P207. 事情總是這樣:我夢想頭等廂長途旅行已經好多年,而終於成真的這一天,一切卻是如此,讓我幾乎不再因此喜悅了。

P251. 「我不存在。」他閉上雙眼,隨波逐流 – 存在是一種錯覺。

P251. 所有人都不存在。世界是一齣沒有演員的鬧劇。

P348. 如今他終於理解,真正的呂希昂,必須在他人的眼中尋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