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sis
Oasis

I only am escaped alone to tell thee.

亞運採訪手記|但願你沒有那樣的臉

一個人的周到可能是件好事,但上萬人的的周到一定是被嚴格訓練的結果。

採訪外國友人對亞運會的評價,被提及次數最多的用詞是,「well-organised」。

深以為然。

飛機入境落地杭州,每五米一個志願者,一路護送至媒體村;接駁車,行李車,自行車,住宿,餐廳,超市,商業街,甚至拍照打卡點,媒體村應有盡有,各區域分工明確;餐廳從早上5點到晚上1點,一天四餐,準時放飯;村內專線公交從早上五點到凌晨兩點,每十分鐘一班,一秒不誤;媒體中心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擺放了上千張桌台,萬人記者共同辦公……衣,食,住,行,一切井井有條。

但最讓人震撼的井井有條,是工作人員的臉。千萬張不同的臉,寫滿了相同的秩序,嚴肅是一樣的,認真是一樣的,就連熱情都是一樣的。

亞運村志願者給每一位來訪者——選手、媒體、奧組委數下來有上萬人——一個個派發入村禮物;餐廳內,一長排工作人員守在飯菜前,在客人排隊夾菜時一聲聲地說「你好」;住宿樓的工作人員一見有人進門,會閃電般地從座位彈起向他鞠躬問好;村內有上萬張床,每個床位旁都有工作人員親手寫的祝福賀卡;大巴司機會在發車前幾分鐘不斷抬手看表;保安眉頭緊皺地一個個查驗行李包;急雨來臨後勤立刻分發雨傘……每個人都好周到。

這種周到讓人心情複雜。它當然讓我的工作更便利,讓我在杭州的出差更舒適,它也極致地展示出了所謂「禮儀之邦」的好客之道,但這種禮貌,實在不能往深處想,細思只能恐極——如此龐大的賽事,要做到每個細節都井然有序,得要多少成本去支撐。我大概翻閱了幾篇報道,從2016-2020年,光是基礎設施,杭州已經為了亞運花了2248億元,這還不包括人力資源、項目運行、通訊設備、能源消耗等各方面的成本。這筆錢未和民眾商議,也默認無需商議。

這種默認,背後是怎麼樣的行政體系?這種體系又需要多麼龐大的管理能力來支撐?

或者說直接些,需要培訓多少心甘情願被管理的人?

我不敢想這個問題,就像我不敢看到那一張張明明不同可又如此相似的中國人的臉一樣。一個人的周到可能是件好事,但上萬人的、成批的、規模性的周到一定是被嚴格訓練的、被馴服的、恩威並施的結果。這種周到帶有一絲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緊張,和一種「絕不能出紕漏」的膽怯。

這樣的生活有驚恐,甚至密不透風的壓抑,但東方人,尤其是被孔學緊箍千年的中國人早已對此習以為常,將它融進了血液和骨髓中,最終日復一日於麻木。在這個地方,很少有人會認為,為了一個宏大的目標、犧牲個人利益、磨平個人性格有任何的不妥,於是很多集體性的奇跡以及悲劇,成批成批地發生著。如果說參加亞運報道有什麼收穫,其中一條一定是,在短時間內,我看不到這種奇跡和悲劇,有任何,減少的可能。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