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X沙
泥X沙

我们是一个充满吃饭和做饭热情的神经病组合,一对没有工作、相互寄生的同性伴侣,两个没有生产和再生产计划的日常创作者。

与机器共舞

人机交互技术为舞蹈创作打开了哪些可能性?未来谁可以成为舞蹈创作者?艺术家、观众还是科技?未来如何定义舞蹈及艺术?

本期“舞聊”讨论的作品是FUNCTION FOLLOWS ::PER::FORM::ER::。在这个作品中,表演者的动作和她所在的环境一同被3D追踪系统捕捉,并投射到空间中,形成一个不断变化的共同决策体系。这个作品由此开启了一个舞者、新媒体技术、环境三者的互动空间,三者相互依存和影响,人对表演的控制不再是绝对的。随着人机交互的持续发生,谁是表演乃至创作的主体,将成为一个越来越难以界定和回答的问题。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我个人看待人与机器的关系的转变,尤其是在艺术表达的语境下,从一开始的排斥到慢慢产生好奇。我想知道新媒体艺术为舞蹈创作打开了哪些可能性。

舞者: Sara De Santis,新媒体艺术家: Emanuel Andel,音乐: Nikos Kandarakis,摄影:Jannik Weylandt

去年我参加了一个新媒体艺术与舞蹈跨界合作的工作坊,主讲人简单介绍了人机交互技术,并在现场展示了如何与舞者互动。我们看到新媒体艺术家通过电脑编程设计出一个动态形象,并将其投影在舞蹈室的墙上。这个动态形象可以是抽象的线条或色块,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形象,比如一头灵动的小鹿。当一名舞者舞动时,这个动态形象会与舞者产生互动。当时我与不少其他参与者对主讲人提出了质疑,以这种形式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否缺乏人性,我们从中看不到情感,没有情感的艺术表达还能是好的艺术表达吗?我们认为只有人才有情感,只有人才能创造出艺术,机器创造出来的是没有灵魂的东西。抱着这样的观点,在工作坊结束后我就把这件事完全抛之脑后。我一直认为人才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尤其是舞蹈艺术,大家看的就是由肢体构建的世界。

同时我注意到我的生活越来越无法离开机器。比如手机,它承载了我的部分记忆,满足了我在工作,娱乐和社交上的一些需求。即便我试图尽可能少用手机,它已无时无刻不渗透于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甚至愿意承认它成为了我的一个器官。如果人机交融的时代不可避免的到来了,为何不去探索ta给我们带来的可能性呢。舞蹈创作应该是关注当下的,我们不应该忽视那些每天与我们共存的事物。

在看了FUNCTION FOLLOWS ::PER::FORM::ER::这个作品片段后,雨晨想知道ta在表达什么。雪泥认为这种表现形式就是ta的表达。虽然一开始由人选定了空间并设计了投影,随着时间的流逝舞者与投影及空间的互动不再受到设计者的控制,而是做为一个共同体做出新的决策。我觉得这有点像接触即兴里与人的互动,只不过在这里是人与投影及空间的即兴舞蹈。思廷谈到自己参与的一次与物的即兴舞蹈的练习,她说在舞动时人的把握性很强,物是没法给予反馈的。而不像这个作品,投影对人和空间可以做出即时的反馈,造成一种不可预测性。我认为这种不再以人为中心的创作方式给舞蹈创作带来了很多可能性。

舞蹈创作者们常说作品应该关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然而我无法在很多舞蹈中看到这一点。那些所谓的赞颂大好河山的作品,最终还是以展示舞者优美的线条和精湛的技艺为主,换一个主题照样可以跳同一组动作。大量无意义的作品就在这种对周遭环境的漠不关心和人的自恋情结中产生了。而人机交互技术使创作主体产生动摇,去人性化成为一种可行的创作方式。当我们不确定舞蹈创作者是谁的时候,舞蹈的定义也将发生变化。我们将如何创作,参与和欣赏舞蹈都值得继续思考和实践。

“看看舞,聊聊天”是一个欣赏舞蹈之余,可以和一群人一起,在线上分享感受并交流观点的小组。每次见面前我们会先各自抽时间看完作品。然后于约定的时间在线上相聚并讨论作品。我喜欢看舞蹈,在剧场看,在电脑上看,在户外看,如果回家路上刚好有朋友一起分享感受是再快乐不过的事了。看到好的作品,总想和人一起回味那些打动人心的细枝末节;看了想吐槽的作品,和伙伴在一起,要么可以一起吐槽,要么争得面红耳赤。读书有读书会,观影有观影会,为什么爱看舞蹈的人不能聚在一起聊聊呢?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