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囈語
觀影囈語

電影系畢業生,喜歡分享觀後感想、推薦片單、電影知識。電影院是最適合睡覺的地方。請大家跟我一起半夢半醒看電影。#離開電影院之後 ✉️ neverever0616@gmail.com

【書評】《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從來不是金錢

《人生4千個禮拜》讓我們看見生命的有限,卻也讓我們從有限中解放,邁向生命的無限,因為我們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我們才能把心力擺在自己珍視的事情上,而不只是滿足虛無的安全感和他人的期待。我們或許比時間長河上的一粒沙還要小,但這代表沒人在乎我們一定要活成什麼樣子,這絕對是最幸運的事情了。

作者:奧利佛‧柏克曼
譯者:許恬寧
年份:2022年
出版社:大塊文化

我們經常聽到「時間就是金錢」,也經常聽到「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公平的東西」,好似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時間,而這輩子要競賽的項目,就是看誰能用時間創造出最大的個人價值,而這也讓「時間管理」、「生產力」一詞橫行於世,成為現代人焦慮和壓力的來源之一。

但人生真的是這樣嗎?

我很喜歡本書開頭就破題談到「假設你活到八十歲好了,那麼你大約有四千個星期可以活。」這句話,讓我想起以前曾在某篇課文念到,如果是以日子來算,假設活到一百歲的話,我們也大約只有三萬六千五百天可以活。我還記得當時是有點震撼,但又有點沒有實感,直到如今開始有重要的親人、朋友離世,我才有多一點實感。

這個實感,一方面是感嘆人生苦短,但又好像沒我原本想像中短,因為我體會過一些挫折跟痛苦,深知時間有時候帶來的是折磨;另一方面,在過了25歲之後,我對年歲漸長的恐懼越來越深有體會,而這是一個衰老的象徵,因為幸運的話,人生已經開始過了「所謂的四分之一」,而這是要以「我很幸運」為前提。

可是,這樣的實感也為我帶來壓力,因為當我們用時間換取薪水,自願讓時間被資本主義綁架,並且試圖以「量化」的方式「管理」時間的時候,我們自然會想用最少的時間擠壓出最大的價值,但當我看到作者提出「放棄希望之後,可能會帶來力量」,並且以此作為書本中心思想的時候,我深受感動,並且看見自由的可能。

由於本書有點像是作者的思想觀彙整,同時佐以心理學、人類學、哲學等領域的輔助,以下就分享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第一,作者用一小個篇幅提到「不要刻意活在當下」

因為作者認為當我們「刻意活在當下」的時候,我們其實很難做到,甚至注意力只會放在「活在當下」這件事情,而不是存在意義上的「此刻」,所以我們會感覺到彆扭,覺得自己跟「此刻」是分開的狀態。也因此,我們應該放棄選擇「此刻該怎麼做」,而是別無選擇地存在此刻,然後便能活在當下。

第二,作者引用海德格的說法點出:「我們不是得到時間,也不是擁有時間,而是我們就是時間。」

這個觀念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因為時間不再是被量化的工具,而是我們本身。想來也是非常合理,畢竟我們死後就沒有時間,下一代人不會繼承我們的時間,只會繼承智慧和知識,而如果智慧跟知識可以幫助他們,那自然是好,但那些可以發呆、放假、感覺無聊的時間,就只屬於我們自己,而那攸關我們怎麼活,不代表任何人。

最後第三,作者引用心理治療師史蒂芬·寇普的話:「我們的人生做了什麼,根本沒人真的在乎。有的人一直在活別人的人生,逃避自己的人生,這種人最無法接受一個事實:『除了我們自己,沒人真的在乎。』

作者提到,我們會想要透過某些管道,證明自己的人生有價值,不過是想要藉此得到安全感,卻也永遠無法自由,活不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所以當我們接受「即便只是這樣活著,也能活得很美好」的時候,人生自然會走向一個更開闊的世界,讓我們都成為對自己更滿意的人。

除了以上三點,本書還有許多值得一提的觀點,包括數位游牧工作、後疫情時代等,整個世界時間觀的改變,非常鼓勵大家看看。畢竟時間就是我們,我們就是時間,只要了解時間,你就可以了解一部份的自我,我想這是喜歡學習的人都渴望做到的事情。

《人生4千個禮拜》讓我們看見生命的有限,卻也讓我們從有限中解放,邁向生命的無限,因為我們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我們才能把心力擺在自己珍視的事情上,而不只是滿足虛無的安全感和他人的期待。我們或許比時間長河上的一粒沙還要小,但這代表沒人在乎我們一定要活成什麼樣子,這絕對是最幸運的事情了。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