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89
大海89

都是「鬼本」,那也该给2010版红楼梦说些良心话了

以下内容引用剧情基于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前80回)、癸酉本红楼梦-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后28回)。不争论吴氏真伪问题,且我认同吴氏为底稿。

知乎有个问题:如何评价李少红导演的《红楼梦》2010版? 483个回答下,大多是谩骂和讽刺,2010版红楼梦就如此不堪吗?

2010红楼梦是我完整看过的第一部红楼梦影视剧,之后再读的红楼梦文本,看剧那年我十九岁。

十九岁,青春年少,人生才刚刚开始。

也是在十九岁,林黛玉拼死守卫贾府未成,又中宝钗反间计误杀小红,绝望之下,上吊自杀。

如此想来,我更为林黛玉痛哭。

一、曾不喜欢红楼梦

当然,那时我对与我同岁的林黛玉人生结局一概不知,甚至连红楼梦文本都未曾完整读过。而是只从历史课本了解红楼梦是部「借由描写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表达对封建压迫的反抗,通过叙述四大家族兴衰表现封建制度必然衰落」的世情小说。

如今看来,给一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扣上近代才发表的马克思阶级斗争论,这种行径堪称奇葩。且从108回文本完整分析看来,这样的定义实在荒谬。相反的是,红楼梦主旨往小看,这是一本作者些给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朱德约-林黛玉的「情书」;往大看,是一本反思明朝甚至所有封建王朝灭亡,以期让中国社会走出历史周期规律之书。

套用革命家的定义,作者是保皇派,与革命派毫无关系。且作者借由警幻仙子、秦钟、贾政、王夫人等人之口,劝宝玉一心向学,宝玉却沉溺「意淫」与风华雪月,最终自食其果荒废一生。这反的是哪门子封建制度?

不过那时,我对这一切同样不知,而只觉历史课本对红楼梦这样扣高帽子定义实在赶客,全无兴趣了解。将一样东西神圣化之同时,也是将之小众化。

那时,偶尔在电视上看到87版重播,只觉其人物颜值、造型、表演虽上佳,但表演实在拿腔拿调的样板化,情节就似无聊三角恋 + 宅斗,氛围就似大宅门,而87里的宝玉实在娘娘腔,令我厌烦,实在想不通为何这样一个男生会得到黛钗两个女孩、甚至更多丫鬟的喜欢。

注意,这里并非说欧阳奋强表演不好,对宝玉如此呈现是那个时代,或者更多说是87版剧组对宝玉之理解所致,我迄今都保持尊重。且我现在知道,男性当然可以「娘」。「娘」是女性特征,排斥「娘」的男生,本质是男权社会厌女文化所致。但无论是不了解红楼梦的二十岁的我,还是现在的我,都不认可对宝玉做出「娘」化呈现。

其实,不止我不认可,更多红学专家也不认可,且看2007年媒体对新版红楼梦选秀结果的报道:红学家:宝玉本阳刚 不该娘娘腔。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在采访中说,「宝玉的要害不在于娘娘腔,而在于他是个纨绔子弟,这一特性恰恰在87版红楼梦中被淡化了,这也是他觉得欧阳奋强的时代应该被了结,而不是被延续的原因。」

总之,那时从教育到娱乐呈现的内容,都让我不喜欢且没兴趣了解红楼梦。从文本到影视改编,我那时均未完整看过,因为不了解,所以不存在任何先入为主到不可改变之主观印象。

二、红楼梦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

直到2010红楼梦,我终于彻底迷上了红楼梦。根本原因现在看来很简单,那时却不甚明白,那就是——2010红楼梦呈现的总体氛围感,和文本的感觉歪打正着地对上了。

传统解读红楼梦,都认为其有爱情、家族兴衰两条线索,其前者主角为宝黛钗,后者为贾府成年人群像,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为后者中重要角色。但从108回文本看,红楼梦其实只有一条线索,那就是——林黛玉、王熙凤在末世里费尽全力挽救贾府(明朝)但最终失败的故事,其中前80回主角高光戏份在女二王熙凤、后28回主角高光戏份在女一林黛玉,贾宝玉、贾琏则为男一、男二。

这种设定,合理解释了为何前80回王熙凤、贾琏故事如此之多,如贾瑞、尤二姐故事,而宝黛钗「三角恋」剧情并不多之缘由。且与传统认知相悖的是,爱情从来都不是红楼梦最为核心之事,贾宝玉也曾对林黛玉说,心里最重要的四个人,(依次)是贾母、贾政、王夫人、林黛玉。古人以孝为先,就是在贾宝玉这样讨厌世俗人情的认知里,爱情都只能排在祖母与父母之后。此外,宝钗其实从未爱过宝玉,谈何「三角恋」,宝钗从始至终爱的只有「送她上青云」的好风——「停机德」。用烂俗的「三角恋」去解读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实在下乘。

一旦接收红楼梦上述设定,再回到开篇神瑛侍者(宝玉,影射传国玉玺)、绛珠仙草(黛玉,影射崇祯朱德约)下凡,引得一众「风流冤家」投胎转世至大观园、贾府甚至当下社会,死后魂魄去「太虚幻境」(阴曹地府)销号这一故事缘由。红楼梦的主旨呼之欲出——

已灭亡的大明,其帝王臣子魂魄从「北邙山」(帝王将相的坟场)转世,他们都将前世的人生,用同样的人生线条再度经历一次,前80回向观众展示大明如何走向末世,后28回讲末世中所有的挣扎和死亡。这些故事被贾宝玉出生时所衔的「通灵宝玉石」记录下来,刻在石头上,成为「石头记」。而石头即是墓碑,石头记就是大明的「墓志铭」。大观园(大棺园)即是大明的坟场,红楼梦的故事则是大明的鬼魂在坟场里「末日狂欢」。

因此在读原著时,我们常觉得,故事明明写得花香四溢,但总有不祥、不快乐的感受,有时背后甚至寒气森森,因为这就是一场鬼魂的故事,他们在倾诉国破家亡的痛苦。

而2010版红楼梦,用无处不在贴合剧情的背景音乐、虚幻式服装、如梦似幻的美术画面、恢宏的大场面镜头调度、光影斑驳的打光、精致的道具,塑造出在那痛苦的末世时代「鬼故事」,意外符合了文本氛围。

2010红楼梦是按80回原著+40回续书拍,被后40回缩小式视角影响,剧组对红楼梦理解自然也没逃脱传统的双线索解读。其结构分为5段。

第一段,1-7集从开篇至以秦可卿、秦钟之死作结,整体氛围阴郁鬼魅,众人所说的「聊斋」印象大体来自于此,想来许多人连第7集都未看完就难以接受停止观赏、直接差评。但这种鬼魅风格契合了文本的神话与梦境风格。

第二段,8-28集从宝玉游大观园题匾开始,至宝玉生日夜宴结尾,主力刻画大观园男女们的美好青春,从音乐到拍摄氛围都变得清亮明媚。可以看出,李少红明显想拍年轻人更加喜欢的青春版红楼梦,这个部分篇幅占比达到21集/50集,不可谓不多,这是2010版最不同于87版的部分。

第三段,29-32集讲述尤二姐尤三姐故事,重回前7集鬼魅氛围。

第四段与第五段,33-50集,讲贾府破灭、红楼女儿逐一死亡的大悲剧。其中第四段,33-37集,主讲抄检大观园、最后一个团圆的中秋夜、晴雯被撵走、迎春遭孙家虐待等情节,气氛越发悲伤,从音乐到拍摄都甚为悲切。

第五段,38-50集,为后40回续书内容,主写宝黛钗三角关系、贾府抄家前后、贾母与凤姐之死、宝玉出家,延续第四段悲伤拍摄风格,死人时重回鬼魅风格。

由上述段落划分可见,2010红楼梦全部50集或明或暗,无论从音乐、氛围塑造,都以悲伤塑造主氛围,这是这版剧给人的最大感受,在其中间或穿插青春明媚、或梦境鬼魅(因此直接评价2010红楼梦是「聊斋」实在不公)。

而如前文所述,2010红楼梦里这样的悲伤+鬼魅氛围,切实符合了红楼梦文本的主旨。当然,若只是这样,也未免过于压抑,实在赶客,明媚部分是红楼梦作者送给那些亡魂的礼物,而2010红楼梦也将这部分呈现了出来。

当然,李少红在拍摄2010红楼梦时,基本无可能看过后28回剧情,她对红楼梦的理解还是来自曾经对红楼梦120回通行本的阅读经历,因此才会采用传统的双线索解读法。根据南方周末当年的采访报道,详细可见「人民公敌」李少红? 新版《红楼梦》的六宗罪,李少红至少读过5次红楼梦:

第一次,1962年破四旧时期,9岁的李少红认为红楼梦是一本坏书,看不懂。(红楼梦那时也属「四旧」之例」,红学家俞平伯收藏的红楼梦研究资料就曾被抄家者烧光,具体可见 几多文物付之一炬?——一九六六年「破四旧」简记)。

第二次,1976年文革末期,在部队医疗队当班长的李少红再读红楼梦等书,还曾向宿舍同事讲红楼梦等故事,却被举报传播黄色书籍被送到干校劳动改造8个月。

第三次,刘少红就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再看红楼梦,将对红楼梦的重点从宝黛钗爱情(2010红楼梦线索一)转移到社会层面(2010红楼梦线索二)。

第四次,80年代,导演谢铁骊找李少红拍89电影版红楼梦。李少红又读了一遍红楼梦,还做了人物个性特征笔记,准备照着书里的描述挑选演员,但因自己怀孕搁浅。

第五次,2002年,韩三平找李少红拍红楼梦,送给她一份线装本红楼梦,她又读了一次。

许多网民认为2010红楼梦不符合自己喜好,就根据媒体断章取义的报道称李少红未曾读过红楼梦,以此增加讨厌2010红楼梦的一大理由,这种造谣式论调实在可以休矣。

李少红在拍摄2010红楼梦时,按照制片方、红学家、出品发三方要求,拍摄的是120回版本。剧本则由红学会全盘把关,具体可见媒体彼时报道:红学专家「盗梦」李少红 到底谁在编剧红楼梦? 从报道中可看出,剧本不得随意删改、增添剧情,均需红学会专家审核通过,否则需打回重写。2010红楼梦几乎照搬原著台词和添加旁白,也是因为红学家要求完全忠于原著所致。

而这120回版本,也与李少红读过的红楼梦版本一致,「自己小时候看的那个版本的红楼梦就是120回版本,没有接触过其他版本,所以脑子里没有80回和后40回的概念,理所当然认为红楼梦就是120回那样的故事结构,对我来讲就是一个120回的剧本,我怎么给它编成50集的电视剧。」

无论从当时多方要求,还是从李少红个人阅读经历和对红楼梦的理解,对红楼梦传统的双线索解读法一定会变成2010红楼梦的必然结果,且因被后40回先入为主设定思维圈套,势必会影响对前80回内容的取舍和具体表演细节,如2010红楼梦明显王夫人就黑化了不少。具体可见媒体彼时对王夫人扮演者归亚蕾的采访报道:归亚蕾本想出演贾母 演完红楼就息影,「年轻时完全读不懂红楼梦,但为了拍这部剧已记不清读了多少遍。王夫人是个外表柔弱、实则很有手腕和心计的女人。」

那为何这种来自120回的走偏解读,还能导致前文所述的影视改编与108回文本风格一致?

原因其实很简单,其一,李少红不愿做87版红楼梦的复制品,而是大量沿袭了来自大明宫词等剧的个人导演风格,将哀伤作为主基调,鬼魅和明媚为辅,许多人认为这种沿袭与红楼梦文本不搭,但如上文分析,这正是红楼梦文本之风格,实际极为搭配。其二,文本内容所传递的风格骗不了人。2010红楼梦被红学会捆住手脚,前80回几乎按照文本逐一拍摄,这虽然严重限制了编剧将故事编得更符合影视创作规律,也严重限制了导演的艺术表达,导致剧情有如流水账一般没有重点。但这种「照搬式」拍法,让2010红楼梦最大程度呈现了文本原基调——

时时刻刻的哀伤,字字句句的血泪。

正是这两点,让2010红楼梦可以虽然未抓到108回红楼梦最为重要的核心线索,也能在氛围上最大程度趋近前80回文本。至于后28回文本风格,在悲伤外,更多的是发展至剧烈的惨痛,这种氛围并未呈现在2010红楼梦里也是自然。

只期待有朝一日,广电尽快解除迄今已持续10年的名著翻拍禁令,(媒体报道 广电:禁四大名著翻拍 中提到,「广电表示,2010-2011年,四部名著翻拍剧陆续播出,短期之内不会再审核批准拍摄四大名著。」)观众也能允许对红楼梦的各类解读出现,让一代代年轻人喜欢上红楼梦。而非官方将红楼梦神圣化,民间又容不得艺术创作者做出一丝解读,让红楼梦被束之高阁,逐渐变成小众读物。

红楼梦108回可以被一起影视化,大众对红楼梦故事本身,对林黛玉、王夫人、贾宝玉等一众人物之感受将会全然一新。

三、红楼梦人物小述

当然,每个人均有自己喜好。有人最在意氛围,有人最在意人物形象塑造,有人最在意情节逻辑和安排,不一而足。2010红楼梦并非没有缺点,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演上,部分角色的确不如87版。若是最在意人物形象、或又被87版先入为主的观众,想来2010版并不适合他们。

对我个人而言,2010红楼梦不仅氛围、音乐、运镜、灯光、道具这些整体套装设置都符合我预期(但还是要说一句铜钱头真丑),大部分主角的表演我也都很喜欢,纵然一些演员的长相与我对文本的想象并不相同,但人物性格的确拿捏到位。这里说一些我很喜欢的角色和演员。

需说明的是,大观园男女(主子)中,除林黛玉外,2010红楼梦分少年-成年两组演员。李少红说,「红楼梦中人选秀演员必要用,这是出品方的原则要求。选秀报名都要求在18岁以上(这是广电对选秀节目之原则要求),到我们接手拍时,4年已过去,那些18岁、19岁的选手已22、23岁,后来讨论来讨论去,把贾宝玉、薛宝钗等主人公分成两个年龄段来演,就解决了大家的实际困难。」

少年组演员主要由剧组自行寻得,成年组演员主要由自红楼梦中人选秀,两组演员自尤二姐、尤三姐故事(长达4集)前后分野,「在尤二姐、尤三姐这几回里,所有女孩和宝、黛、钗都没露过面,只有宝玉跑到宝钗家去,但这次见面没起什么作用,就删掉了。再到宝黛钗和所有女孩出现时,就是填柳絮词和桃花诗社,已过了一年,所以宝玉见到大家时,第一句话就是『都长大了』,这是个自然的分水岭,只有这个自然段落可让成年演员亮相,而填柳絮词和桃花诗社的情节,实际上是曹雪芹为了大家集体再出现而设置,绝了!」

李少红还说,「这一拨丫鬟年龄有点偏大,因为她们要兼顾贾宝玉发育前后两边戏份」,丫鬟们大多来自红楼梦中人选秀。

少年-成年双组演员,这种安排虽有彼时拍摄背景带来的不得已之处,但也有其合理性。若如87版一般均让成年演员演原著中的少年戏份,不仅不能达到李少红所预期之「青春」效果,年龄错位也会致成片观感过于尴尬。这部分说明详见:「人民公敌」李少红? 新版《红楼梦》的六宗罪

女一:蒋梦婕小黛玉,重点展现了林黛玉的青春美好、才华横溢、争强自持、真诚待人,而非许多人印象中林黛玉整日啼哭、尖酸小性之形象。只可惜因香菱演员问题,香菱学诗整体被删,导致小黛玉外冷内热、热心助人之人物形象缺失。林黛玉总被世人误解为孤芳自赏的文艺女青年,香菱学诗这段完全打破对林黛玉这种刻板印象,删了实在可惜。

而蒋梦婕的大黛玉,因后40回剧情,其被迫变成了恋爱脑,成日想的就是和宝玉的婚事,林黛玉则成了蒋梦婕口中的「为爱情活着的女人」,完全没有后28回里林黛玉的勇敢、担当、坚强、不顾一切的勇敢。当然,这怪不得演员。

至于许多人批评的「黛肥钗瘦」,李少红说(见报道:李少红回应四质疑:谁说我不喜欢红楼梦?),选演员主要看「神似」,看中的就是蒋梦婕形象古典、个性脱俗,「古画里女人无论胖瘦,不管年龄大小,都有个共同点——骨骼不是很明显,都很柔和。蒋梦婕有典型的古典骨骼。」而蒋梦婕就形似清代画家改琦古画中的林黛玉。

蒋梦婕本人性格也如林黛玉般青春活泼、喜欢表达个性、拥有鲜明的气场,李少红说(可见:为什么李少红选蒋梦婕演林黛玉?),「宝黛是初恋,初恋一定是健康和最美好的,黛玉首先要符合一般人对初恋的这种普遍情感感受。这比她是否一开始就病怏怏更重要。其次,黛玉是有个人风格、而非百依百顺的人,她一定要想办法将个性表达出来,她的个性和气场很强,这也比她的病重要。病态一定是第三位,当黛玉发现她所有抗争和追求都得不到,就比较绝望,才引发旧疾,就一直没再好过。」而到了后期的大黛玉阶段,蒋梦婕也精准呈现了黛玉绝望中的病态美。

2、男一:87版对宝玉之重点刻画为「有女儿情态与脂粉气息、形似孙温之画」。而2010版对宝玉之刻画为「在爱、性、自我意识上,从懵懂、多情逐渐走向专一、成熟」,接近大家身边的普通青春期男孩。2010版拍出了宝玉幼年之多情与顽劣,与秦钟、蒋玉菡等故事作用在2010版中均在此。又因2010版采用大小演员设置,宝玉之成长线条被大大强化。

于小彤小宝玉的灵气与顽皮、对黛玉的痴心,就是文本中宝玉给我的男孩子形象。于小彤本人在那时的性格是「混世魔王」。

2010版开播时,许多人以原著中宝玉「面若中秋之月」和87版中欧阳奋强的圆脸,讥讽于小彤尖嘴猴腮、不似宝玉,而李少红和于小彤数次回应「面若中秋之月」指的是面部色泽,而非形状,但网友依然不买账、认为他俩是在找说辞。但其实脂砚斋批语就说过「此非套『满月』,盖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则皆可谓之秋月也,用『满月』者不知此意」,很显然「面若中秋之月」指的是面色白皙、脸部扁平,而非形状。而美术指导叶锦添评价其长相「五官有一种童稚之气,简单又有古典韵味」。

杨洋大宝玉,在后40回剧情中,大宝玉大多数时间都疯疯傻傻,杨洋倒也演出了这股呆劲儿,至于宝玉的灵气那就没有了。

3、女二:姚笛王熙凤,许多人说姚笛没有凤姐该有的不怒自威,说话总尬笑和大喘气,看着累。但总体来看,凤姐不过二十来岁,她美艳、聪明有手段、杀伐果决,但又对女儿、丈夫贾琏、奶奶贾母、婆婆王夫人、大观园兄弟姐妹都极好,并非扁平式人物,姚笛在表现不同侧面的凤姐上很到位。2010版红楼梦又完整呈现了王熙凤的人生境遇变化(事实上后28回凤姐剧情已经不多,到89回就已死亡,高光主角让位给了林黛玉,反倒是后40回大大拉长了凤姐的在线时间),姚笛在这些人生变化中的表演拿捏精确,完整演出了凤姐的悲剧一生,实在堪怜。

4、男二:王龙华贾琏,帅气、好色、对贾府负责的形象演绎均到位。前期与凤姐恩爱、但又稍微恼凤姐,后期因尤二姐之死、凤姐好强、凤姐所做坏事连累自己官职等原因,贾琏对凤姐薄情寡恩,渣男本渣令人心寒。

其余角色:

5、吴青芷小湘云:湘云的活泼、豁达、乐观、不拘小节都演出来了,没有人会不喜欢这样的湘云。

马晓灿大湘云:和黛玉二人最后一个中秋夜联诗的场景,演得令人感伤。黛玉、湘云从小一起吃、一起睡,本是亲近闺蜜,却因二哥哥宝玉,也因黛玉的伶牙俐齿、敏感,湘云的大大咧咧生了嫌隙,后湘云又跟宝钗好了,从此湘云去贾府也住宝钗处。闺蜜去了自己不喜欢之人那里,黛玉该多伤心,可如今终于重归于好,湘云懂了黛玉的真诚、黛玉懂了湘云的豁达,彼此懂得是多难得又美好的事。

6、张馨予小探春:探春的青春可爱、担当要强、庶出带给自己的不得已到位。

丁荔大探春:中秋夜,其他人都撑不住熬夜回去睡了。只有探春一直不愿离开,陪伴贾母赏月。贾母打盹醒来,探春看贾母的眼神,懂探春的人都懂。

7、英旗紫鹃:最喜欢的丫鬟。英旗气质太到位,也只有孤傲的紫娟能配得上黛玉。黛玉死前对紫娟说,虽为主仆实为姐妹,若有来世还做姐妹,紫娟听闻痛哭。在贾府这样的深宅大院,黛玉唯有宝玉和紫娟两个知心人,而紫娟只有黛玉一个知心人,二人也曾晚上一起睡着作伴。林姑娘和她情同姐妹,从未苛责过她。这样的黛玉,紫娟如何不敬她爱她,事事为她考虑。所以紫娟才会为了林黛玉未来打算,骗宝玉说黛玉要回家。才会在后28回里,看到黛玉上吊自杀的遗体整个人彻底崩溃,哭喊了一天一夜「林姑娘,他们不是好人啊,我们走吧」后啼血死亡。

8、程媛媛平儿:既是丫鬟,又是半个主子,平儿身处两个阶层,能体会两个阶层的难处,为人处世善良、又愿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程媛媛演得让我相信这就是平儿了。后40回续书里,凤姐快病死前,平儿一心为凤姐的段落,实在感人。

9、李艳袭人:李艳原本在南京越剧团工作,还演过宝玉,2010红楼梦里却演了袭人。袭人一心为宝玉的痴心、诸事妥当的周全、为人小心的谨慎,都表演得很好。李少红说「演袭人的李艳很称职,小说也没写她很漂亮,主要是她的性格很凸显,让人感觉她是一个让人能依靠的大姐姐,她好像生来就是关怀别人的人,一笑起来好像就能化解矛盾一样。」

10、周采芹贾母:许多人说周采芹尖嘴猴腮、没有富贵相。但我必须说,这就是我心里的贾母!作为贾府这么大家族最核心的女主人,贾母对贾府的一切其实了如指掌,且贾母喜欢的也都是聪明人,例如宝玉、黛玉、湘云、晴雯。人都自恋,贾母喜欢聪明人,自然她自己也是聪明人。因此,贾母最重要的特征不是富贵相,而应是老年人的机敏。周采芹对贾母的演绎既活泼可爱、又气场强大,在后40回续书剧情里,贾府被抄家后,她将自己的嫁妆和体己全部分给贾府子孙,在这里,周采芹的表演让人完全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大家族女子。

根据南方周末2010年对周采芹的采访报道:解读「贾母」周采芹:红楼是一面伟大的镜子,周采芹曾经读过3次红楼梦:第一次是在1953年,20岁的她最关注宝黛钗爱情;第二次是在40岁后,她最喜欢的段落转移到第一章,因为「宇宙之大,时间的无限」都被写进短短十几页的篇幅,她领悟到「宇宙八荒,上下千年,个体的生命只不过是其中一段微不足道的际遇」,意识到「伟大的小说要四十岁之后再读」;第三次,她已年过70,这次是因为要演贾母。50多年来,她在已买了50多年的程乙本红楼梦(120回本)上写满了批注。而这3次阅读红楼梦的经历,让她对贾母一角有相当的理解。

李少红对贾母的理解是,「她笑起来像一只猫,怒起来就像一只虎,她是一个大家族的顶梁柱,不能只用和蔼、慈祥涵盖她在贾府的地位。」李少红想到了周采芹。

周采芹说,「国际的经典小说一般我都看过了,这些小说里从来没有一个描写这么细腻,而且有势力的老女人,贾母是惟一的一个。贾母是世界上最好的一个人物。」她对贾母的理解贯穿到自己在2010红楼梦中的表演,「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男人总比女人走得早。所以很多中国家庭最大的长辈是一个老太太,家族里最有势力的往往是女人......贾母很活泼,很幽默,意见很大,什么都说,而且说得一套一套的,纱、螃蟹、昆曲,她什么都懂......她骂人的时候很厉害,开心的时候很开心。她年纪轻的时候一定非常美,而且很能干,可她不像王熙凤,王熙凤是一个文盲,贾母应该是读过书的,她很善良。」

在演后40回续书中的掉包计大婚时,周采芹胃疼得差点吐了出来,她认为,「贾母当时一定碰到了很深的矛盾:她那么爱林黛玉,可伤心只能在心里,一家之主必须有自己的承担。」而在演贾母之死时,贾母和李少红大吵一架,要求用一天时间来准备,不能只是安静闭眼。这一天,周采芹一直在回忆她13岁的时经历的祖父葬礼, 刚好,2010红楼梦的发型师远在农村的祖母在几天前去世,周采芹盘问了她一天:逝者最后的样子、葬礼的程序……拍戏的时候,当她躺进棺材的一刹那,场上所有的人都呆住了:棺材里的贾母,「两腮下陷,下巴脱环」。李少红对那场戏刻骨铭心,「我当时有点毛骨悚然,因为她脸的结构确实变了,太恐怖了。」

可以说,周采芹的贾母就是我对文本中贾母的理解。

11、叶琳琅刘姥姥:又有人说刘姥姥穷苦,不会这么胖,可谁又说过穷人就不会胖的?叶琳琅表演非常生活化,就像老家的农村老太太一样,非常可爱。在二进大观园,刘姥姥离开时,平儿代表贾府送许多东西,这时刘姥姥泪眼婆娑,又羞愧又感动,演得实在感人。

12、周毅李纨:演出了大观园姐妹中大姐姐的温柔形象,她就这样守护着大家长大。

13、唐一菲秦可卿:2010版遵循原著,秦可卿并非和贾珍淫乱被发现后上吊自杀,而是病死,但剧情和表演又暗示二人有私。唐一菲通过形态表演出秦可卿之淫,到位。

14、杨幂晴雯:太凶,晴雯的风流灵巧不到位。但缝雀金裘、死前和宝玉诀别的戏份演得动人。

15、李沁小宝钗:多年昆曲学习经历让李沁气质出众,宝钗那份稳重、心思缜密只从李沁的表演里就能看出一二。

16、白冰大宝钗:后40回剧情里,宝钗宝玉大婚前后,宝钗的痛苦、委屈、隐忍都表现得很好。

17、蔡飞雨鸳鸯:表演自有一股持重,就是贾母的大丫鬟该有的范儿。在鸳鸯抗婚、后40回续书里贾母死后鸳鸯上吊自杀剧情里,都非常贴切地呈现了人物性格。

其余未提到的角色,并非不好,也有很多让我喜欢,如贾瑞、贾环、邢夫人、王夫人、赵姨娘、贾珍、贾政、贾赦、尤氏、尤二姐、尤三姐等等都表演得很好,就不一一说过了。

最后,各花入各眼,喜欢就看,不喜欢就关。但不能因自己不喜欢就恨不得甚至出动权力机器让对方消失。若观点不同,彼此互不妨碍也就罢了。

祝大家观赏红楼梦快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